李冰+魏萌萌
摘 要:紙質文物是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博物館作為保存紙質文物的重要單位,承擔著保護紙質文物的艱巨任務。一般來說紙質文物的保護難度很大,收藏不當,會損壞藏品的品相。古人收藏書籍要用函套,字畫用精制的畫匣。本文介紹了結合現(xiàn)有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是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紙質文物;博物館;保護;修復;損害
一般把以紙張為載體具有藝術價值或歷史意義的古代文物成為紙質文物。紙質文物包括古代文獻檔案、古代書籍、古代字畫等,可以反應出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藝術等信息,保存好這些文物可以給后人留下豐富而寶貴的文化財富。這些文物在時間的推移中只會逐漸減少,且無法復制,一旦丟失將無法復原,那么與之相關的文化、藝術、歷史、精神價值也會隨之消逝。
1 造成紙質文物受損的原因
1.1 文物本身因素
在博物館展廳中,大多數(shù)紙質文物的材料為手制紙張(如宣紙)、絲綢、綢緞、錦緞等。這些材料制作都很簡單,在保存過程中不僅顯得脆弱,而且極其不穩(wěn)定,容易在各種條件下分解。因此,在展覽過程中或者發(fā)生某些意外例如蟲害、霉變、水災時,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損害。從化學組成上看,紙質文物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因而就容易水解、氧化,從而變黃,硬度和耐折度降低。
1.2 外部環(huán)境因素
(1)溫濕度。在保存過程中,溫濕度控制不好,紙質文物便會受損。一方面,溫度過高,空氣的濕度便會增加,文物容易受潮發(fā)生褪色、潮解現(xiàn)象。另外,空氣過于潮濕,會加快微生物的繁殖,進來造成文物的腐爛。另一方面,溫度過低,空氣中的水汽會大量減少,過于干燥的環(huán)境會減小紙張纖維的抗張力強度。
(2)有害氣體。在眾多外部因素中,有害氣體也扮演著不同尋常的角色。例如,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溶于水顯酸性,嚴重影響紙張的機械性能,致使紙張變脆甚至酥化成粉末,再如,空氣中的氫硫酸具有很強的漂白作用,使文字、繪畫顏料褪色。
(3)粉塵??諝庵械姆蹓m也會悄悄損害紙質文物。當粉塵落到紙質文物上時,一部分會牢牢附著在上面,隨著文物的整理、使用和翻閱,便會引起對紙張的摩擦,使之起毛甚至穿孔,影響作品的清晰度。另外,某些粉塵中含有大量的霉菌孢子,而文物又為霉菌孢子的傳播和繁殖提供了極佳的場所,這都易使紙張發(fā)生腐爛。
(4)光照。光的輻射熱作用用于紙張時,會引起紙張的理化反應,當溫度高于30℃時,就會加速紙張變黃、發(fā)脆。在光照射下,會發(fā)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加快文物的分解過程。
2 對紙質文物的保護措施
紙質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是一項極富技術含量的工程。在此過程中,專業(yè)保管員需要經(jīng)過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周密的方案制定、小心的操作和足夠的耐心,否則,非但沒有達到保護和修復的目的,還會造成二次污染。另外,紙質文物保護和修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課題,不能將目光積極局限于文物本身,更要懂得改善其周圍的存在環(huán)境,時期留存千古。
2.1 紙張脫酸
紙張的酸性有的是由于年代久遠變質所致,有的是在制造過程中遺留的?,F(xiàn)代的機制紙,都是經(jīng)過強力的化學作用加以清洗和漂白的。因此,在紙中還殘留有硫酸、明礬和氯漂白劑等。這些都容易引起紙張腐蝕、朽壞。酸性紙的耐折力低,當紙張的pH值低到4~4.5之間時,就變得相當脆弱。如果發(fā)現(xiàn)紙的pH值低于5.6,就應當采取脫酸措施。
脫酸的方法可用石灰水 (氫氧化鈣溶液) 飽和溶液(濃度約0.15%)或碳酸氫鎂溶液浸漬紙,約20分鐘后,紙的酸性即被中和。不用水的脫酸方法可用氫氧化鋇甲醇溶液浸漬、甲基化鎂作煙霧劑或采用氣相二乙基鋅除去舊紙張的酸性。
2.2 紙張的防霉菌和防蟲
紙張的纖維是有機物質,在制紙過程中大多還要加入動物膠、淀粉等,加之在裝訂書籍時所用的各種漿糊原料等,都提供了霉菌和蟲害生長的食物。一旦環(huán)境氣候條件適合(如溫暖、潮濕),菌、蟲害便會很快蔓延,不僅使紙張性能變得脆弱,還會造成顏色污染。所以紙質文物的保存,必須經(jīng)過消毒處理,以達到防霉、殺菌的目的。紙張的消毒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殺菌、殺蟲劑進行熏蒸。常用于紙張消毒的熏蒸劑有麝香草酚、甲醛蒸氣和環(huán)氧乙烷氣體等。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防霉藥紙。它的種類和制法較多,如麝香草酚藥紙是用白吸墨紙,放在10%麝香草酚酒精溶液中浸透后,讓溶劑揮發(fā)掉,留下麝香草酚均勻地分布在紙上而成。將這種紙夾入書中,可起到防霉殺菌作用。某些大型的卷軸,可選用毒殺效力較高的消毒劑,如五氯酚鈉藥紙。制法是拿一卷薄紙在10%五氯酚鈉水溶液中浸漬一遍,干燥后即可使用。紅丹(即四氧化三鉛)制成的防蠹紙亦具有防蠹作用。常用的殺蟲藥有對位二氯苯、萘、煙草等。
同時,博物館工作人員還要做好密封盒防水,展臺關閉嚴實,通風和通水的裝置要有保護網(wǎng),博物館周圍樹木要避免鳥類的棲息和繁衍,這樣可以從根本上防治蟲害。
2.3 紙張的保存環(huán)境氣候
首先,控制好室內溫度和濕度。紙張易于吸水,過量的水分會使紙張性能減弱。因此,保存紙質文物時,必須注意防潮。庫存或陳列時的氣候條件應當穩(wěn)定。溫度應保持在15.5℃,濕度保持在60%。否則,紙張纖維的抗張強度會受到很大影響,并可能滋生大量的細菌微生物。
其次,室內要加強通風。閉塞的收藏環(huán)境會使有害氣體長時間停留,加快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化學反應后會損害紙質文物,因此加強通風。
第三,嚴格控制好光源的照明強度。陳列紙質文物時,照明水準不宜超過50勒克司 (Lux)。對于特別珍貴的字畫,應盡量縮短陳列的時間,珍品最好在暗處保存,以復制品陳列為妥。窗戶的玻璃應一律改為毛玻璃或茶色玻璃,陽光中的紫外線和太強的光線環(huán)境對紙張有很大的破壞作用。
第四,創(chuàng)造低氧環(huán)境。為有效控制有害昆蟲和微生物的滋生,可以向一些展柜內充入大量惰性氣體(稀有氣體),使氧氣的濃度降到10%以下。
最后,規(guī)范操作行為。保管員應在拿取書畫時要帶手套(白色光滑的手套)和口罩,防止人講話時唾液和手上的油脂、汗?jié)n等物質損壞文物。甲醛也會損害書畫,因此現(xiàn)代櫥柜不適宜存放珍貴紙質文物。
2.4 紙張的加固
脆弱的紙張,用“夾襯法”加固。夾襯法有兩種:一種是在紙張的前后兩面各罩上一幅絲網(wǎng),用淀粉漿糊作粘著劑;另一種是把紙張夾在兩層醋酸纖維素的薄膜中間,加熱壓合。夾襯只有在酸性去除后(pH6~9之間)做才有效,否則不能阻止紙張繼續(xù)變質。
作為祖先文明的受益者與后代的教育者,我們應對保護紙質文物懷有高度的責任感。這些文物不僅見證了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更是引導我們日后不斷壯大的最好素材。然而,這些珍貴的文物正在慢慢減少,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保護紙質文物已經(jīng)迫在眉睫。因此,我們要不斷努力去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張獻哲,裴全香.山西省博物館紙質文物庫藏的保護工作[J].中國博物館, 1990.
[2]陳艷芳.博物館圖書室對紙質文物的保護[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01.
[3]張歡,梁義.紙質文物保護技術及環(huán)境控制對策[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
[4]王以坤,書畫裝裱沿革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李冰(1987-),女,河南安陽市,現(xiàn)供職于河南省安陽市中國文字博物館任職,學士學位,為助理館員,主要從事文博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