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卓然
摘 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制定作為低保政策的核心內容,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當前我國各地區(qū)對于低保線的測算方法和調整機制仍未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導致了地區(qū)間低保制度運行效率的差異以及政策保障效力同最低生活需求的不對等。文章基于社會人群個體對最低生活福利效用的主觀評價,按照主觀貧困線(SPL)的研究思路,對當期潞城市城市低保家庭進行調差統(tǒng)計,并使用交叉法測算出可以作為浮動上限的低保標準。研究結果顯示,SPL方法確定的低保標準略高于真實水平,而相比其他方法能夠更全面的涵蓋貧困人群個體的福利效用評價。這就為地方政府制定一條更加貼近困難群眾的生活福利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提供了理論借鑒。
關鍵詞: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主觀貧困線 測算方法
中圖分類號:F84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9-073-05
一、研究背景
當前,中國正快步進入一個嶄新經濟發(fā)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深化社會領域的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是社會發(fā)展大業(yè)的重中之重。為防范經濟增長過快可能導致的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以及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衡等問題,中央和各級政府必須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尤其是要構建和完善好“社會最后一道防護網(wǎng)”——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貧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促進社會公平。
我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簡稱為“低?!敝贫龋┦侵竾覍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生活標準的人群給予一定的現(xiàn)金資助,以確保該家庭成員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制度,該制度肩負著兜底社會最低保障職能的使命,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證。低保制度按照人口所持戶籍的不同類別,一般被劃分為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筆者選取城市低保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二、研究意義
城市低保,是指政府對城市貧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給予差額救助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社會救助制度。凡申請城市低保的居民必須符合相關的的規(guī)定,只有在滿足國家規(guī)定的政策條件下,因個人生理原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原因以及其他原因致使真正陷入生活困境,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城市居民,才能給予一定的城市低保救助。城市低保救助是一種暫時的、短期的社會保障政策,一旦被救助對象擺脫了現(xiàn)有困境,相應的政策待遇就會隨之而終止。早在1997年9月,國務院就下發(fā)了《關于在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國發(fā)〔1997〕29號),文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旨在有效解決城市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城市低保始終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突出的是有效緩解了上世紀90年代末國有企業(yè)改制誘發(fā)的大規(guī)模下崗職工生活保障問題。此后的十多年里,城市低保制度作為改進民生工作的一大要務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當前,關于城市低保問題展開的研究日漸增多,研究內容主要圍繞城市低保標準(保障線)的確定和低保制度的運行效率兩大方面。筆者認為低保標準的確定作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內容,是制度運行效率的前提和基礎,且直接關系到低保對象的生活水平和實際利益,具有更重要的研究意義。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城市低保核算標準存在著一定缺陷:首先,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確定在全國范圍內缺乏統(tǒng)一的理論標準,不同地區(qū)適用不同的方法,相互之間差異較大,且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shù)氐牡捅K剑趯嶋H制定過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其次,保障線的動態(tài)調整機制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托,保障線的浮動對于關鍵社會經濟指標(收入、消費支出、物價等)的變動情況缺乏彈性;此外,現(xiàn)行的低保標準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個體對自身福利水平評價的變化,這就導致低保制度運行效力的低下。這些缺陷使最低保障線時常處在高于或低于其真實水平的位置,從而帶來了很多的問題。當保障線較低時,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被滿足,低保政策背離其制度目標;而當保障線較高時,民生支出占比過大會給地方財政造成沉重壓力,阻礙地方經濟的長期發(fā)展,此外,還容易引發(fā)“福利依賴”,即通常說的“養(yǎng)懶漢”,增加了低保制度下的道德風險。因此,筆者希望通過對目前全國各地主要使用的低保線確定方法及其調整機理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彌補現(xiàn)有方法缺陷,從而尋找一種更為科學的低保制定方案。
三、文獻綜述
最低生活保障線這一概念,最早源于國際上對貧困線的定義,其測度方法也是建立在貧困線的確定基礎之上,之后逐漸被豐富和擴展。池振合,楊宜勇(2012)曾對當前貧困線指標的制定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并將主要的貧困線劃分為四大類,即絕對貧困線、相對貧困線、主觀貧困線以及其他貧困線。其中,絕對貧困線部分詳細介紹了傳統(tǒng)的預算標準法、馬丁法、消費支出比例法和食物—能量攝入法;而在相對貧困線部分則著重介紹了現(xiàn)代的預算標準法、擴展線性支出法(ELES)、社會指標法和收入法等;在主觀貧困線部分則詳細介紹了使用交叉法計算SPL的主觀最低收入。通過對現(xiàn)有理論的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國內學術界對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研究基本圍繞上述方法展開,在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后,提出了很多建立在廣泛的數(shù)據(jù)調查和實證分析基礎上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確定模型和方案。
國內關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研究要早于低保制度的正式建立。國外福利經濟學的諸多理論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國內學者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貧困和福利理論框架逐步遷移到適合我國國情的實際中來,并取得了長足的成效。童星、林閩鋼(1990)共總結了7種計算絕對貧困標準的方法和2種衡量相對貧困標準的方法。唐鈞(1997)使用恩格爾系數(shù)法、收入比例法、“市場菜籃子法”共同構成的“綜合法”確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洪大用(2003)選取了四層次八步驟指標體系建立彈性最低生活保障線。米紅、葉嵐(2010)結合彈性理論的擴展線性支出法(ELSE)測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邊?。?015)在馬丁法的基礎上通過引入食品的價格指數(shù)、消費價格—人均收入的組合指數(shù)、人均收入增長率的聯(lián)動調整機制確定城市低保標準。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在經濟學界,大多學者使用絕對貧困線理論研究貧困的相關問題,這些理論和方法著眼于滿足個人基本生存,突出貧困人群的個體差異。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當前中國絕對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已不僅僅體現(xiàn)在食品消費支出上,而更多地擴展到住房、教育、醫(yī)療等方面。因此,絕對貧困線的適用在當今我國的社會經濟現(xiàn)狀下存在諸多不足,筆者認為從主觀貧困線(或相對貧困線)視角設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更為科學合理。
目前很多學者運用相對貧困線的諸多方法對最低生活保障線進行研究,尤其是對擴展線性支出法(ELES)的應用,經過進一步修正和改進后已被學術界所認可。然而我國現(xiàn)階段各省市城市低保標準的制定往往更加簡化,很多地區(qū)的制定標準只參照同期當?shù)厝司杖胨?。筆者研究的山西省潞城市使用的具體測算方法是根據(jù)上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和上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2.6%求和得出。比如,該市2014年7月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上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953元乘以25%除以12加上調整數(shù)的32元(上年度人均消費支出14734元乘以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2.6%除以12)得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般要求其增幅不可低于當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在同期物價(以CPI為衡量指標)上漲程度較高時,適度進行物價補貼彌補實際購買力下降問題。因此,筆者認為現(xiàn)有方法可以為最低生活保障線制定提供良好的借鑒,但由于缺乏對低保制度實際運行情況經驗的掌握,仍然存在著諸多的不足。
城市低保制度一般實行差額救助方法,對于某單個家庭而言,實際人均得到的補助金額等于當期城市低保標準減去該家庭的實際人均收入。研究低保標準,若不考量家庭收入指標及低保對象的收入核算方法,就不可能更加全面地考量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很多學者采用ELES時,對各變量系數(shù)的確定,一般使用本地區(qū)全體樣本的收入、消費支出水平進行回歸求得,忽視了總體水平與特定貧困人群的差異性;同時,對于不同類別的產品和服務的偏好水平很難界定,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低保家庭的致貧原因存在很大差異(疾病、失業(yè)、教育、自然災害等),例如,醫(yī)療支出在因病致貧家庭的整體支出中占有更大比例;因上學致貧家庭則把更多投入在教育項目的花費上。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在本文中將選取潞城市城市低保對象作為研究樣本,運用主觀貧困線SPL測算方法,將該特定群體的收入、家庭規(guī)模作為觀測指標,求出回歸系數(shù),再計算出低保標準,最后根據(jù)文章的研究結論提出對應的政策建議。
筆者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對某一城市的城市低保對象作為樣本進行研究,而非其他學者選擇無差異的城市居民作為樣本總體。其次,在考慮到貧困家庭的收入測算缺乏控制約束,具有很大主觀性,因此選用主觀貧困線的確定方法構建低保標準的反饋機制,即通過前期實際數(shù)據(jù)的測算對后期標準的調整提供依據(jù),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此外,還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可以充分考量貧困人群個體的主觀最低收入預期,引導政府的政策制定更加人性化,從而把改善民生真正同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生活福利水平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此方法對我國城市低保制度進行的研究目前仍屬較少,筆者希望本文可以為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制定提出更好的借鑒。
五、潞城市城市低保標準的現(xiàn)狀分析
潞城市城市低保制度的發(fā)展起步較晚,2005年以前還沒有系統(tǒng)的政策依據(jù),當?shù)鼐用裼捎趯Φ捅U呷狈θ娴恼J識,在很大程度上對該制度持有抵觸情緒,加上地方政府對于低保政策宣傳力度不足,導致這一時期,潞城市城市低保的發(fā)展處于較低水平(包括低保費用總支出、低保標準和低??側藬?shù)等水平)。2004年8月,山西省頒布了《山西省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潞城市低保制度才開始逐步進入規(guī)范化階段。
1.潞城市城市低保制度的發(fā)展。潞城市城市低保工作于1998年啟動,當年城市低保對象僅有5戶,19人,全年發(fā)放保障金4134元,而隨著城市低保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截至2014年7月,低保對象已升至908戶,1951人,該月發(fā)放低保金492994元,城市低保水平及覆蓋面都大幅提升,對當?shù)乩щy居民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自1999年以來,經過10年多的探索和實踐,當?shù)孛裾块T秉持加大投入、擴大覆蓋、完善制度、規(guī)范管理的理念,對地區(qū)的城市低保各項指標進行了長期的調整(如表1所示)。
2.潞城市城市低保標準水平。潞城市為保障城鎮(zhèn)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每年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最低工資水平變動進行調整,自1998年以來,由110元逐漸提升至452元。近年來,潞城市城市低保標準始終領先于山西省的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
六、基于主觀貧困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測算
1.主觀貧困線(SPL)思路下測算模型的建立。國外經濟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在分析社會福利效應時,個體對自身福利的評價往往能夠提供更多的理論借鑒。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斷擴展和豐富,基于個體福利視角的主觀貧困線已經可以適用在我國的最低保障線確定問題上,該貧困線正是根據(jù)個體對自身福利水平的評價來劃定最低收入水平。因此,筆者將基于SPL(Subjective Poverty Line)的基本思路,使用Goedhart(1977)提出的交叉法來進行分析。Goedhart主張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獲得受訪者對設計好的關于“最低收入問題”(MIQ)的回答。國外Flick、Praag(1991)就曾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居民對不同收入水平的主觀定性評價,繼而確定貧困線;國內陳立中、張建華(2006)曾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引入多個虛擬變量作為參數(shù)研究貧困線的確定。
主觀貧困線理論模型的構建,首先要定義個體的福利效用函數(shù):
U(Y)=L(ln Y,u,σ)=Φ[■](1)
其中,Y為個人的收入水平情況,u,σ為福利函數(shù)的參數(shù);假設最低生存效用值為U0,且Φ(θ)=U0,要達到最低的福利效用個人收入水平應滿足■=θ,此時可以求得最低福利效力下的收入水平方程為:
lnYmin=σθ+u(2)
對于福利函數(shù)參數(shù)的確定,常常要依賴于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除其實際收入水平外,家庭規(guī)模、年齡、身體狀況、所在地區(qū)發(fā)展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的指標都可以作為研究指標。結合這些因素,此處不妨對原方程(2)進行改進,得到新的方程:
lnYmin=β0+β1lnY+βiXi(3)
其中,β0為截距項,β1為實際收入水平的系數(shù),βi為其他綜合因素Xi的系數(shù)。將各指標數(shù)據(jù)代入方程(3),進行回歸分析,求出β0,β1,βi的值。
交叉法確定的SPL以實際收入和MIQ調查得到的收入交叉點為準,即要求lnYmin=lnY,從而可以得到SPL觀測值,方程為:
ln(SPL)=lnYmin=■
進而得到:SPL=exp(■)(4)
上述模型為下文進行計量建模和回歸計算的基礎,同時也是筆者整個最低保障線測算問題思路的理論基礎。
2.指標的選擇和數(shù)據(jù)的獲取。筆者選取潞城市城市低保2014年7月份900戶低保家庭,共計1912人作為研究樣本,調查問卷附在入戶調查表中,以家庭為單位,設計的MIQ為:“在你目前享受的低保金補差下,你認為自己的收入達到多少可以滿足生活需要”,考慮到很多低保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較低,在入戶調查過程中工作人員對問題要進行詳細闡述,并限定填寫值在“100~600之間”(符合實際情況,避免產生異常值),結合主觀貧困線的設定模型,研究還調查了年齡、家庭規(guī)模(成員數(shù)量)、實際人均收入、致貧類型等指標作為模型解釋變量。其中家庭的實際人均收入由民政部門嚴格按照本地區(qū)的家庭收入核算標準進行測算,即最終的補差額參考收入(人均補差額=低保標準-實際人均收入)。致貧類型主要包括大病、上學、疾病、殘疾、單親和一般六類,為簡化研究模型,筆者按照當?shù)氐恼蹨p系數(shù)權重,對各類型對應賦值:“大病”為“5”,“上學”為“4”,“疾病”為“3”,“殘疾”為“2”,“單親”為“1”,“一般”為“0”。
本次調查最終共發(fā)放問卷900份,收回861份,其中有效問卷為752份,涉及1607人(剔除的樣本主要為填寫不完整或未按要求填寫導致收入觀測值過大)。上述調查工作均由潞城市民政局協(xié)助完成,所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均由該單位內部提供。
3.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描述。此處不妨對收入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潞城市城市低保對象該時期的MIQ調查值(渴望得到的人均收入)集中在200~300之間。(如圖1所示)從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該結果符合本次調查的設定的現(xiàn)實條件,用來進行進一步的回歸運算和分析是可行的。
將MIQ調查值與低保家庭的實際人均收入進行比較(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各家庭的實際人均收入與觀測值總體上具有很高的相關度,且MIQ調查值要普遍高于實際的人均收入,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每一個低保家庭總是均期望獲得更高的收入以滿足其當前較低的生活水平,即便是選擇無差異的城市居民為總體樣本總體,這一現(xiàn)象也無法避免,在經濟學中,我們通常假定每個經濟人都是理性的,若不加強制約束,他們都期望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而對現(xiàn)狀總是容易產生不滿。對于本文的研究目標來言,此處可以預見主觀貧困線確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線也應該是較高的?,F(xiàn)行低保標準水平往往低于實際應達到保障水平,這一點同樣不可否認。
4.回歸系數(shù)的計算及測算方程的確定。根據(jù)方程(3),構建本研究的計量方程lnymin=β0+β1lny+β2X1+β3X2+β4X3,其中ymin為MIQ的調查值,y為實際人均收入,X1為年齡,X2為家庭成員數(shù),X3為致貧類型值,使用Eviews6.0軟件將截面數(shù)據(jù)代入方程回歸,測算出各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方程回歸結果如表3、表4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截距項c以及各個變量對應的P統(tǒng)計值均很小,每一個變量都相當顯著;而方程的R2值較大,整體的擬合程度較高??梢猿醪降贸鼋Y論,本次研究選取的變量指標以及使用的調查數(shù)據(jù)較為合理,研究可行性較高。利用求出的回歸系數(shù),可得到測算方程為:
lnymin=3.773178+0.332953lny-0.002916X1+0.021330X2+
0.167710X3(5)
對各變量系數(shù)分析得出,低保家庭的實際人均收入與MIQ調查值成正相關關系,這與以往的研究經驗相一致;家庭年齡結構與MIQ調查值成負相關關系,這可能是由于在“一般”致貧類型下,較高年齡人群的相對低消費結構所導致(多體現(xiàn)在食品的支出上),其相關程度比較低;家庭規(guī)模與MIQ調查值成正相關關系,筆者認為這是由于所有家庭成員的多元化需求沖抵了家庭福利的規(guī)模效應,不同成員消費需求的差異化對家庭總收入影響更大;致貧類型與MIQ調查值成正相關關系,這是因為致貧類型主要反映了該家庭的大額支出項目,諸如“大病”和“上學”類型需要獲得更高的收入以應對大額支出(我國當前的醫(yī)療和教育服務價格還比較高),所以從系數(shù)上看,該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高度相關。
通過上述方程的變量系數(shù)值,我們可以看出,對MIQ 調查值的影響因素中,一些潛在的消費變量相比收入變量也有不小的影響,即貧困線的確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消費指標,這也驗證了以往學者通過恩格爾系數(shù)法、馬丁法以及擴展線性支出法(ELES)計算貧困線的適用性。而筆者假定實際生活中單個家庭的收入、消費指標的測算原本具有主觀性,主觀貧困線的方法克服了其他方法下嚴格的約束條件,具備更直接的適用性。
5.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分類計算。結合方程(4),可得出既定低保補差水平下的收入線,即
ymin=exp(■)(6)
在測算時,要確定各被解釋變量的值,可以先對各解釋變量Xi的分類,通過各變量不同類型的權重,來確定最終使用的Xi測算值,以及該類別下人均補差均值(測算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ymin值+人均補差均值)。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使測算結果更具有代表性。統(tǒng)計得出,低保家庭的年齡結構集中在35-65之間;家庭人口普遍處于3人以下;“一般”“殘疾”“疾病”致貧類型的比重較大(如表5所示)。
根據(jù)上述統(tǒng)計分析,筆者分別求出了各變量三大高權重類別(即年齡選取“35-65”,家庭人口選擇“1、2和3”,致貧類型選擇“一般、殘疾和疾病”)下的均值,以及對應的人均補差均值,同時對樣本總體各變量數(shù)據(jù)求均值(如表6所示)。
根據(jù)上述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將各對應變量數(shù)據(jù)分別代入方程(6)求得對應ymin值(如表7所示)。
上表共顯示了四類控制變量下的ymin測算值,并計算出了各控制變量下的人均補差均值??梢钥闯霾煌刂谱兞肯碌膟min測算值實際差異并不大,其中致貧類型下的值最小,而家庭人口類型下的值和總體樣本均值較大;不同控制變量下的人均補差均值分布與ymin測算值大致相同。將計算出的ymin值與對應人均補差均值相加,就得到了模型估計的城市低保標準。在四個低保標準測算值中,致貧類型下的值最小,同樣是家庭人口類型下的值和總體樣本均值較大。
6.實證部分的總結。筆者基于交叉法構建主觀貧困線(SPL)理論模型,通過回歸和計算,最終得到了帶有低保家庭主觀福利評定性質的低保標準線。從結果來看,測算出的低保線高于現(xiàn)行的城市低保標準(452元),這是由于在問卷調查過程中,低保家庭普遍認為自己處在較低生活水平,且需要更高的收入來提升自身的福利效用。這一測算數(shù)據(jù)顯然高估了真實的低保標準,然而利用主觀貧困線計算保障線的目的恰是在于更加人性化的衡量特定群體的期望獲得的最低福利水平。在以往學者的研究者中,他們普遍認為各地區(qū)的低保水平線總是偏低的,而沒有能達到較高水平主要是由于缺乏科學的測算、調整方法,以及受到國家和地方財政支出壓力的限制。
因此,筆者認為在對最低生活保障線調整時,可以設定現(xiàn)行低保標準(或傳統(tǒng)的以最低工資標準一定比例得出的標準)為下限,以主觀貧困線測定法得出的保障線為上限,并在此范圍內進行確定和調整。上述實證結果顯示,在控制致貧類別和年齡變量后,測算值低于全體樣本的測算結果。可以預見,若對變量進行更加嚴格的控制,那么將會得到更接近真實水平的低保標準。這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不失為一種可以借鑒的思路。
筆者的不足之處在于簡化了測算模型,且選取的變量指標不夠全面,導致了測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偏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設定更加嚴格的約束條件,使測算結果更加接近真實水平。
六、結論和建議
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確定不是一個單純的測算問題,對于“貧困”概念的不同理解,得到的保障線含義也千差萬別。很多學者在不同概念和理論支撐下,致力于研究出更加科學、嚴謹?shù)牡捅藴手贫ǚ椒?,筆者使用的主觀貧困線的測算方法對前人的理論可以進行很好的補充,同時能夠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借鑒。對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研究指導意義,突出表現(xiàn)在地方政府低保標準的制定和調整上,而更深層次的含義在于引導政府的政策更加人性化,把改善民生真正同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生活福利水平聯(lián)系在一起。
(一)針對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1.使用更加科學、嚴謹?shù)淖畹蜕畋U暇€測算方法。過去很多地方政府對于最低生活保障線測算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往往存在“靠錢定線”“應付差事”的情況,隨著低保制度的發(fā)展,全國各地已先后研究出十幾種保障線制定模型,對于低保標準的確定也更加科學。當前我國的絕對貧困人口已大幅下降,全國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人們對于基本生活需求的理解已然更加深刻和廣泛,過去使用的消費支出法、菜籃子法、恩格爾系數(shù)法以及馬丁法,若不對選取的消費產品和服務項目做出擴展和調整,將越來越不適應當今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制定。主觀貧困線測算法的意義在于引導政府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福利水平,即包含了物質消費的福利效用和精神生活的福利效用。
2.加快完善城市低保動態(tài)調整機制。在形成了相對完善的低保標準確定機制以后,還要保證低保政策運行的動態(tài)性。這不僅僅是國家對地方政府低保制度改革的根本要求,更是保障當?shù)刎毨巳夯旧畹闹匾獥l件。所謂動態(tài)調整機制,一方面是指,應從多角度及時對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費、福利水平、物價水平以及當?shù)刎斄顩r和資金的使用等情況進行全面掌握,仔細分析、認真研究,通過綜合平衡后,調整當?shù)氐淖畹蜕畋U蠘藴?。另一方面,動態(tài)調整機制還應體現(xiàn)在對低保對象個體的把握上,在嚴格收入核算機制的基礎上,及時了解低保對象的收入(包括一般所說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資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以及各種消費支出等基本生活狀況,調整本地區(qū)低保覆蓋面以及低保對象個體補差金額。對于符合低保標準而未被納入的家庭要及時納入,對于享受低保而實際上不符合標準隱瞞真實情況的家庭要嚴肅清退;對于享受補差金額低于實際生活需要的應適當提升保障力度,對于享受補差金額高于實際生活需要的應適當降低保障標準。只有按照這些要求,才能夠依托于動態(tài)調整機制,真正做到“應保全保、應退全退”。
(二)對低保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進行思考
1.逐步建立服務于低保制度的多部門聯(lián)網(wǎng)信息系統(tǒng)。在全國、全省或本地區(qū)搭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臺,按照“統(tǒng)一規(guī)劃,集中建設,全面協(xié)調,嚴格管理”的原則,結合各地區(qū)民政部門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以建立低保信息管理系統(tǒng)平臺為立足點,構建各級民政部門的信息化基礎支撐環(huán)境,通過多部門的溝通、協(xié)作,全面掌握低保受理對象的真實家庭經濟狀況。這樣一來,民政部門可以大大降低低保審批難度,提升工作效率和審核精準度,同時,有利于地方政府建立覆蓋面廣、層次分明、公平公正的精細化梯級救助體系。
2.進一步提升低保資金的利用效率。低保資金的利用效率直接關系到低保政策的有效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低保金的按時、足額發(fā)放,使資金能夠及時到達低保對象手中,切實保障好其基本生活需求。此外,還應加強低保資金配給的創(chuàng)新,現(xiàn)階段,部門地區(qū)已嘗試將醫(yī)療救助資金與商業(yè)醫(yī)療保險相銜接,以實現(xiàn)受助群眾利益的最大化,低保也已與醫(yī)保制度相關聯(lián)。今后低保資金應嘗試同固定的產品和服務供應掛鉤,以進一步保證低保資金發(fā)放后的合理使用,防止出現(xiàn)低保對象濫用保障金的情況(賭博、購買非基本生活品),使低保政策充分發(fā)揮其效用。
參考文獻:
[1] 池振合,楊宜勇.貧困線研究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
[2] 童星,林閩鋼.我國農村貧困線標準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1944(3)
[3] 唐鈞.確定中國城鎮(zhèn)貧困線方法的探討[J].社會學研究.1997(2)
[4] 洪大用.如何規(guī)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測算[J].學海,2003(2)
[5] 米紅,葉嵐.中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模型創(chuàng)新與實證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0(5)
[6] 邊恕,孫雅娜.城市居民低保標準確定及指數(shù)化調整機制設計——以遼寧省為例[J].人口與經濟,2015(1)
[7] 基于改進的ELESM法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測算——以山西省為例[J].蘭州學報,2013(12)
[8] Theo Goedhart, Victor Halberstadt, Arie Kapteyn, Bernard Van Praag. The Poverty Lin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77
[9] Robert J. Flik, Bernard Van Praag. Subjective Poverty Line Definitions[J]. De Economist, 1991
[10] 姚建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統(tǒng)一問題探討——以消費支出比例法為例[J].社會科學,2011(9)
[11] 姚建平.基于消費支出比例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2(1)
[12] 陳立中,張建華.中國城鎮(zhèn)主觀貧困線測度[J]財經科學,2006(9)
[13] Aaberge, R., Atkinson, A., 2013. The Median as Watershed, Discussion Papers 749 (2013), Statistics Norway, Research Department, Oslo.
[14] Alpizar, F., Carlsson, F., Johansson-Stenman, O., 2005. How Much Do We Care About Absolute Versus Relative Income and Consump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56, no.3, 405-421.
[15] Cowell, F., 2000.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in ”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eds. Atkinson, A., Bourguignon, F., Handbooks in Economics 16, Elsevier, Amsterdam.
[16] Cowell, F., 2009. Measuring Inequality, series LSE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2009.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