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川
2007年,初音未來的出現,科學圖紙里的虛擬偶像變成了真實的存在。這個身高158cm、體重42kg的16歲虛擬女生,其本質是一款電子合成軟件,不僅深受二次元用戶的喜愛,還舉辦了個人演唱會。社會對虛擬偶像的追捧,開始成為新的文化現象,帶著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基因,正在隨著網絡傳播逐漸成為新的流行。曾經隔在ACGN圈中的小眾文化,為什么能夠引起現代社會的關注,甚至能夠完成華麗逆轉?
“寫作正是去追蹤那些非想象的逃逸線……”①長于創(chuàng)造概念的法國哲學大師德勒茲在侃侃而談自己的文學理論時,應該不會想到,五十年后的今天,人們逃逸的方式不再僅限于文學作品。德勒茲認為人是由線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逃逸線。它超越了各種斷片也瓦解了各種門限,把我們帶到一個未知也無法預知的地界,它是對社會固有規(guī)則的瓦解,是通過在某個細微之處尋找出口,使被禁錮的個體得以逃離,使僵化的社會系統(tǒng)朝著各個方向逃逸。
對于虛擬偶像的青睞以及在二次元世界的沉迷,正是現代社會部分人群創(chuàng)造的逃逸線。調查發(fā)現,二次元用戶的主力人群是90和00后,占到總人數的94.3%,學生用戶占到八成以上。這個群體大部分是網絡原住民,思想更加開放,個性也更加強烈。所以他們雖然處在“學生”這一固定的社會斷片里,其人物設定就是要好好學習,但是他們的主觀意識在不斷松動,對于“你還是個孩子”、“你還在學校里”這樣的權力壓制,他們的內心是反感甚至是抗拒的。德勒茲時代的逃離是訴諸字句,而互聯網時代有更多選擇。從最初的小說、漫畫、到動畫、游戲,再到現在的虛擬歌姬,都是憑借網絡技術這一出口,實現現實世界和二維世界的切換,制造讓這群逃離者沉淪的漩渦。
二次元世界什么事都有可能發(fā)生,虛擬偶像的存在,更像是動漫迷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血有肉的自由,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欲望。德勒茲的代表作《反俄狄浦斯》所倡導的正是這種讓欲望自身得到解放的美好理想。二次元文本中有著大量的BL、GL故事,這些傳統(tǒng)的觀念禁忌早已在ACGN圈成為流行,挑戰(zhàn)著正統(tǒng)觀念。而德勒茲卻高度贊揚差異的存在,認為這是創(chuàng)造力和生產力的基因。
正是這種對于欲望的寬容與放逐,德勒茲哲學體系中進一步形成了游牧政治的觀點。游牧政治的主旨是消解僵化的主體,不再受任何權利和層級的束縛②。從個人空間來解讀二次元世界的游牧圖景:動漫愛好者逃逸到二次元這樣的虛擬世界,跟隨二維技術獲得美妙的體驗。他們分散開來,不在一起吃飯睡覺,但依舊可以三五成群,共享欲望果實;不會永遠沉浸在一個動漫角色和游戲,始終會有新的草原等待著被開發(fā)被占領;同時還可以按照喜好組成新的部落,個人也可憑借才能進行生產創(chuàng)作,成為某個分支的風云人物。這樣一種無系統(tǒng)性、不確定性的自在空間,與條條框框的現實世界形成鮮明對比,可以釋放欲望卻不用承擔被另眼相待的風險,可以逃逸現實卻仍能野蠻生長成自己的英雄。
和“線”一樣,“生成”同樣是德勒茲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人們總是在尋求“逃逸線”,以變動反對靜止,以差異反對同一,以異質反對同質,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生成,最大化完成自己的追逐。德勒茲的后現代結構主義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二元對立,主張讓主體的內在性發(fā)生拓展和產生新的裙褶,形成新的生命力量。
相對于官方主流來說,動漫迷們屬于弱勢文化群體,他們借助虛擬世界完成了三維對二維的生成,完成了對(感覺)顆粒的提取,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界面價值。在二次元中盛行的cosplay風潮,就已經完全忽略了性別這樣的二元對立,男生可以扮演成嬌小可愛的初音未來,女生也可以扮演成帥氣邪魅的男性動漫形象,如藝人汪東城就因為喜愛玩cosplay而被ACGN圈評為“離二次元最近的男星”,在圈內備受歡迎。社會身份不再是禁錮改變和生成的枷鎖,而成為逃逸的起點,完成向弱勢的生成后,就可以不用完全遵從社會規(guī)則,不必成為裝在套子里的人。
德勒茲的哲學中,逃逸不是無能或者逃避,而是與生成緊密聯系在一起,生成的核心是創(chuàng)造。同人創(chuàng)作作為二次元文化生生不竭的源泉,是生成到不可感知,而將其附著在初音未來這一虛擬歌姬的演繹中,就形成了以虛擬偶像為中心的狂歡世界。所以初音未來擁有比任何一位偶像都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因為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為她創(chuàng)作。
值得慶幸的是,以虛擬偶像為代表的這一略微特殊的二次元現象,正在逐漸破解堅不可摧的群體圍墻,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打破現有的文化生產格局,自覺創(chuàng)造也將成為更強大的力量,使文化產業(yè)的全面升級成為可能。真實和虛擬的界限得以消解,中心和邊緣的輪廓不再清晰,弱勢和權威也不用再你死我活……這是后現代主義著力描繪的狀態(tài),也是我們曾經熱切期盼過的圖景。只是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解讀與探索,去思考下一場狂歡到來之前,我們應該怎樣更加沉著更加從容地應對。
注釋:
①Gilles Deleuze & Claire Parnet,Dialogues,Paris: Flammarion,1996,p54
②程黨根:《游牧思想與游牧政治試驗——德勒茲后現代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朱立元,胡新宇.線與生成:德勒茲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的兩個主要概念[J].文藝研究,2012(01):20-29.
[2]景君學.德勒茲游牧政治哲學的欲望動力論分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03):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