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冬生,陳廣根
(1.重慶師范大學,重慶401331;2.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重慶401331)
馮玉祥與“孩子劇團”研究
付冬生1,陳廣根2
(1.重慶師范大學,重慶401331;2.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重慶401331)
1939—1942年,“孩子劇團”在抗戰(zhàn)大后方重慶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日宣傳活動,對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抗日宣傳的一支重要文藝大軍。“孩子劇團”的工作受到周恩來、郭沫若等革命領導人的高度關懷。其中,愛國將領馮玉祥曾觀看“孩子劇團”演出,為其題詞,在《抗戰(zhàn)三日刊》發(fā)表詩歌《孩子團》,對其愛國行為給予高度肯定。
“孩子劇團”;馮玉祥;《抗戰(zhàn)三日刊》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在上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著名的“八·一三”事變爆發(fā)。事變中,上海滬東戰(zhàn)區(qū)臨青學校一部分中小學生,逃難到上海滬西恩派亞戲院難民收容所。他們中最大的19歲,最小的9歲。1937年9月3日,這些受到進步思想主張的22名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地方的孩子,在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和指導下成立了“孩子劇團”。他們受到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關心和重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用演出的形式去宣傳抗日救亡的愛國思想,為國家民族做出自己的貢獻。吳新稼、許森(立明)、陳模(傅承謨)、張承祖(宗元)和張鶯、羅真理等人組成干事會。由吳新稼為干事長(后改稱團長),在其組織引領下發(fā)表了《孩子劇團宣言》:
我們是一群流浪兒。
我們是一群不愿跟著爸爸媽媽逃難享福的孩子。
在從前,我們就相信抗日戰(zhàn)爭一定要爆發(fā),我們曾經發(fā)過誓:不逃,不躲,要同日本鬼子拼?,F(xiàn)在抗日戰(zhàn)爭真的開始了,我們雖然沒有了爸媽,沒有了家庭,成了流離無靠的孤兒,但是我們沒有哭,沒有傷心,相反的,只有快活,只有怒恨,只有振作。
我們大部分是滬東戰(zhàn)區(qū)里的孩子,愛演劇,愛唱歌,過去也曾經演過一些戲,唱過一些歌,在抗日戰(zhàn)爭開始了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不能上前線去同鬼子拼,不能做大規(guī)模的事情,我們只有以我們所有的力量,團結起來,以過去所愛好的工作來為國家服務,為民族盡力。
我們愿意永遠演戲,愿意上前線去演,愿意到內地去演,也愿意到受難的同胞里面去演。
我們的力量是很薄弱的,我們的戲同歌是很幼稚的,經濟也是很困難的,我們誠懇希望社會上各界先生同戲劇界前輩先生指教,幫忙。[1]
隨后,“孩子劇團”相繼發(fā)表《孩子劇團團歌》《孩子劇團章程》《孩子劇團公約》?!昂⒆觿F”組織機構健全,下設經濟委員會、研究組、劇務組、事務組、歌詠股、播音股等機構,聘請專家、學者擔任藝術指導?!昂⒆觿F”隸屬上海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1937年10月,“孩子劇團”遷入上海馬斯南路國際難民第一收容所。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吳新稼團長奉命率領“孩子劇團”轉移,1938年1月,“孩子劇團”抵達武漢。同年4月,在周恩來與郭沫若的協(xié)商下,“孩子劇團”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收編,經多方爭取,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郭沫若時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孩子劇團”具體由第六處處長田漢、第一科(戲劇科)科長洪深領導,郭沫若派陳乃昌同志任指導員,領導其文化學習,常任俠同志教語文,曹荻秋同志教英文。1938年8月,日寇進攻武漢,“孩子劇團”冒著敵機的轟炸和炮火的襲擊,先后轉戰(zhàn)蘇、皖、豫、鄂、湘、桂、黔、川、渝九省(市)57個縣市,行程約一萬六千余里。他們沿途演戲、唱歌、講演、發(fā)傳單、寫標語,宣傳抗日愛國思想,同時聯(lián)絡、組織學校和社會上的少年兒童團體一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1月,“孩子劇團”歷經艱辛由桂林經貴州來到大后方國民政府的“戰(zhàn)時陪都”——重慶,居住在沙坪壩歌樂山下賴家橋的“全家院子”。隨后三年,“孩子劇團”在重慶進行的了一系列抗日、爭取民主、反獨裁的演出活動。每天到機關、街頭、廠礦、醫(yī)院、學校、難民所進行歌詠和戲劇表演,是抗戰(zhàn)大后方重慶群眾進行抗日宣傳的一支重要的文藝大軍。
1940年后,“孩子劇團”還創(chuàng)辦了《抗戰(zhàn)兒童》(月刊), 郭沫若親自題寫刊名,《抗戰(zhàn)兒童》(月刊)成為發(fā)動大后方兒童參加抗日活動的一支號角。1941—1945年,大后方陪都重慶各界話劇團體聯(lián)合起來舉辦了4次霧季公演,這些演出對抗日救亡、爭取民主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1941年“孩子劇團”的一部分團員參加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棠棣之花》《屈原》等話劇演出,之后又參加著名導演、劇作家石凌鶴專門創(chuàng)編的反映抗戰(zhàn)的六幕兒童話劇《樂園進行曲》。1941年底又上演了根據張?zhí)煲硗捀木幍奈迥粌和拕 抖d禿大王》(后改名《猴兒大王》),在當時的大后方重慶引起強烈反響,受到重慶各界好評。1942年夏季起,“孩子劇團”處境越來越惡劣。1942年9月,在政治部第三廳中共地下特支書記馮乃超的指示下,“孩子劇團”大批團員陸續(xù)分散轉移、疏散,成立五年的“孩子劇團”正式宣告結束,完成了中國共產黨賦予的光榮使命。
據統(tǒng)計,在大后方陪都重慶期間,“孩子劇團”共演出300余場次,約45萬人觀看過其演出,這對形成抗戰(zhàn)時期重慶話劇演出的空前繁榮和對陪都重慶和全國兒童戲劇創(chuàng)作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奠定了其在戲劇史上的地位?!昂⒆觿F”用自己微小的力量進行著抗日戰(zhàn)爭的宣傳活動,其精神鼓舞著各地人們,進而向深處探求救亡圖存的歷史方法。周恩來用“救國、革命、創(chuàng)造”三種精神加以勉勵,茅盾稱其為“抗戰(zhàn)的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2],郭沫若也評價其“盡可以成為一部抗戰(zhàn)的側面史書”[3]。
因“孩子劇團”對抗日救亡運動做出的積極貢獻,劇團的工作受到時任南方局負責人周恩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關心。鄧穎超、馮乃超、田漢、洪深、徐特立、洗星海等革命領導人也給予“孩子劇團”高度關懷,這其中就有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馮玉祥將軍曾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8年12月13日,馮玉祥隨國民政府遷來重慶,居住在重慶市沙坪壩陳家街道白鶴村的“張家大院”,這所院子原為當地鄉(xiāng)紳張海南的住宅。1939年初,馮玉祥將軍購買該院,并為此住宅取名為“抗倭廬”。隨后,他攜夫人李德全及子女在此工作生活了8年之久。馮玉祥將軍住宅距離“孩子劇團”住地沙坪壩歌樂山下賴家橋“全家院子”大約5公里。在此居住的8年間,馮玉祥將軍致力于抗戰(zhàn)宣傳,參加各種抗戰(zhàn)文化宣傳及籌款抗戰(zhàn)活動,廣泛利用集會、演講、電臺、報刊等渠道發(fā)表抗戰(zhàn)演講和文章,親自撰寫抗戰(zhàn)書籍,激勵抗日軍民的必勝信念。在大后方的陪都重慶,馮玉祥將軍始終堅持團結抗戰(zhàn),反對分裂和投降,為鞏固抗日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38年春,“孩子劇團”在漢口大光明戲院舉行歌詠宣傳演出,馮玉祥將軍曾親自觀看演出,他被孩子們表演《流浪兒》的歌聲打動[4]。馮玉祥將軍曾為“孩子劇團”題詞:“孩子團,真快樂,不艱難,放大了你們的膽量把新的國家?。ńǎ?。”[5]在抗戰(zhàn)歲月里,馮玉祥將軍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抵制蔣介石的獨裁內戰(zhàn),支持群眾抗日進步活動。馮玉祥雖然軍務繁忙,但他仍然抽出時間參與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中心的文學活動,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1937年8月19日,鄒韜奮在上海創(chuàng)辦《抗戰(zhàn)三日刊》,該刊由《抗戰(zhàn)三日刊》社發(fā)行,是當時極具影響力的抗戰(zhàn)代表刊物。馮玉祥曾給鄒韜奮寫信,稱贊《抗戰(zhàn)三日刊》“內容豐富切實,而眼光尤為正確遠大,誠為今日抗戰(zhàn)中之指針”[6]。1938年《抗戰(zhàn)三日刊》第57期,刊登了馮玉祥的詩歌《孩子團》:
孩子團,真能干,演劇歌詠助抗戰(zhàn)。孩子團,真正好,不顧死活為國跑。孩子團,真正苦,是誰殺害你父母。孩子團,真正行,獻身國家作長城。孩子團,真正難,生活顛沛熬饑寒。孩子團,真奮勇,任何艱苦無所恐。孩子團,真耐勞,努力工作又求學。孩子團,真熱心,日夜奔走多殷勤。孩子團,真快樂,抗敵救國不示弱。孩子團,真高興,各地同胞都歡迎。孩子團,真可佩,你是中華好弟妹。孩子團,真可敬,國家有你必獲勝。
馮玉祥將軍生性好學,聰明睿智,他一生不僅愛國愛民,追求民主和平,而且還酷愛讀書,一生手不釋卷,學而不厭,他廣覽博學,興趣廣泛,喜歡詩、書、畫,一生創(chuàng)作了1 400多首詩歌,他自稱 “大兵詩人”“丘八詩人”,他把自己的詩稱作“丘八詩”。馮玉祥將軍的詩歌通俗易懂、樸實真摯、自成一體,內容多反映百姓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現(xiàn)實意義。周恩來曾評價馮玉祥的詩歌:“丘八詩為先生所倡,興會所至,嬉笑怒罵,都成文章。”郭沫若也評價馮玉祥的白話詩,真正實踐了當時文藝界提出的“文章入伍,文章下鄉(xiāng)”的目標。馮玉祥自謙說其“丘八詩”“粗而且俗”。馮玉祥將軍的《孩子團》這首詩歌不加雕飾,結構勻稱,節(jié)奏明快,語言樸實,讀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不僅呈現(xiàn)了抗戰(zhàn)期間“孩子劇團”的愛國熱情和所作所為,而且真實刻畫了“孩子劇團”的風采和果敢,也對其抗戰(zhàn)宣傳工作給予充分鼓勵和肯定。馮玉祥將軍以實際行動給“孩子劇團”題詞、寫詩并給予極大關懷、幫助,這對“孩子劇團”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和演出產生了重要影響。
“孩子劇團”既是抗戰(zhàn)中最大的受難者,也是抗戰(zhàn)中英勇的宣傳戰(zhàn)士。1939至1942年間,“孩子劇團”在抗戰(zhàn)大后方重慶進行了系列積極抗戰(zhàn)宣傳,其演出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抗戰(zhàn)時期文化發(fā)展的主流性,是重慶及全國兒童文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分支?!昂⒆觿F”在重慶的宣傳、演出對促成大后方重慶文學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為重慶抗戰(zhàn)文化中心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昂⒆觿F”活動也為重慶戲劇文學甚至重慶抗戰(zhàn)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昂⒆觿F”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由愛國少年兒童自發(fā)組織起來的抗日革命劇團,也為中國青少年樹立了愛國的榜樣。
[1]孩子劇團團史史料征集編輯委員會.孩子們站起來:孩子劇團回憶錄[G].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
[2]茅盾.抗戰(zhàn)的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G].少年先鋒.漢口:大路書店,1938.
[3]郭沫若.洪波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4]許翰如.大海浪花:回憶孩子劇團的戰(zhàn)斗生活[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37-38.
[5]孩子劇團團史編輯組.孩子劇團[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
[6]宋楠.《抗戰(zhàn)》:特定時期的特定刊物[J].青年記者,2005(7):17-18.
責任編輯閆桂萍
J809
A
1674-5787(2017)01-0126-03
10.13887/j.cnki.jccee.2017(1).31
2016-11-29
本文系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抗戰(zhàn)大后方重慶‘孩子劇團’研究”(項目編號:2016YBWX0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付冬生(1977—),男,河南信陽人,碩士,重慶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陳廣根(1980—),男,安徽無為人,碩士,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