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領導層為何都怕當赫魯曉夫的接班人
一次次的選擇與放棄,使每個進入赫魯曉夫視線的人飽受跌宕起伏的折磨。用“接班人”的標準審視,任何缺點都被置于放大鏡之下。于是,當年克里姆林宮里流傳一句話:“赫魯曉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看中了你?!?/p>
赫魯曉夫是一個有爭議的蘇聯政治家。一方面,他在執(zhí)政期間打破了斯大林的偶像,批判了個人崇拜,為千百萬無辜的蘇聯公民平反昭雪;另一方面,他急躁魯莽,在當政期間也犯了不少嚴重錯誤
提到赫魯曉夫,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毛澤東獨創(chuàng)的那個新詞匯——“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曉夫”。
毛澤東突如其來說出這一新詞匯時,絕大多數共產黨人都是一頭霧水。當“文革”開始,“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曉夫”成為劉少奇的代名詞后,人們才恍然大悟:這是毛澤東對“接班人”問題的思考。
具有嘲諷意味的是,曾是赫魯曉夫極力舉薦提拔到黨內二把手地位的勃列日涅夫,很快就扮演了第二個“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曉夫”的角色。
赫魯曉夫從1953年繼任斯大林成為蘇共黨的領袖,到1964年在10月蘇共中央主席團會上,被勃列日涅夫等人上演“逼宮戲”趕下臺,頭尾相銜,始終都陷在毛澤東“一語成讖”的魔圈里。他一生在權力場上的沉浮,演奏出一曲專制主旋律中的“接班人之歌”,給世人留下意味深長的歷史旋律。
在極權體制下,每一個“接班人”都要背負前任獨裁者因肆虐而遺留下的道義債務和歷史包袱。斯大林時期于1930年代的“大清洗”,1950年代的“列寧格勒公審”等,哪個案件不充溢著血腥和冤情?當專案組長波斯佩洛夫將調查報告呈于案頭時,赫魯曉夫也被這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字震撼了:1935-1938年的“肅反”運動中,許多開國功勛被殺害,僅1937-1938年,即逮捕150多萬人,其中68萬被處決。出席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其中848人被處決。在代表大會上選出的139名正式和候補中央委員中,被逮捕遭槍決的就達98名。
接班人問題,往大處說是革命的千秋大業(yè)是否后繼有人;往小處說也涉及自己死后的身家性命功過榮辱。
然而事情的結果往往是,好不容易選中的接班人,卻層出不窮地變成了“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回憶說:“權力問題最重要的部分是繼承的程序。父親絞盡腦汁:怎樣才能使權力交接成為自然而然的、沒有痛苦的過程?!薄耙粋€人選不行,換第二個,第三個。老定不下來。他想找一個稱職的人,又一定要年輕一些,精力充沛一些?!?/p>
赫魯曉夫最初選的是弗羅爾·羅曼諾維奇·科茲洛夫??破澛宸蛟瘟袑幐窭罩菸瘯?、俄羅斯聯邦部長會議主席、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更為重要的,科茲洛夫與蘇聯軍事工業(yè)集團的實力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一個強硬的外交內政路線的代表者。
然而,1963年科茲洛夫突然中風,當赫魯曉夫趕到醫(yī)院望著癱在病床上的科茲洛夫時,說了一句至今想來也有點讓人莫明其妙的話:“科茲洛夫在裝病,該打起精神來去上班了?!边@里,赫魯曉夫流露出的是怎樣一種情感?是一種“竊喜”,還是一種“遺憾”?科茲洛夫的病情一度有所好轉,但最終沒能再站起來。到赫魯曉夫垮臺中央委員會重新改組前,他雖仍保留著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書記的重要職務,但實際上已是個“職務(植物)人”。
此后,赫魯曉夫為接班人選絞盡了腦汁。這個接班人,一定要選一個年紀輕的人。用赫魯曉夫的話說,現在主席團的人都是“爺爺輩”的人,人到了60歲就不想將來的事了,抱抱孫子倒正是時候。這個接班人,既要懂得經濟,又要懂得國防,還要懂得意識形態(tài)領域——更重要的是他得“靠得住”。
赫魯曉夫把目光投向謝列平。謝列平幾個條件都還符合:共青團出身,擔任過多年共青團的第一書記,有作為一把手的領導經驗;他是現任主席團委員中最年輕的一位;在中央工作一段時間后,對中央各個部門的領導也都熟悉。但不足的是,他對經濟工作不熟悉,于是赫魯曉夫提議,讓謝列平到列寧格勒去當一段州委書記,那里有全蘇聯最大的黨組織,有現代化的工業(yè),經過這樣的地方鍛煉,就可以回中央任要職了??沙龊鹾蒸敃苑蛞饬系氖牵x列平拒絕這項任命——他認為這是降職,是赫魯曉夫在找借口排擠自己。謝列平的表現,使赫魯曉夫猛然意識到:原來謝列平并沒把自己當成赫魯曉夫的人。
后來,赫魯曉夫還想到過尼古拉·維克托羅維奇·波德戈爾內。波德戈爾內精明能干,經驗豐富,又懂經濟,也能謙和與人共事。但赫魯曉夫又覺得他眼界不夠開闊,調到中央后交給他分管的工作始終處理得不理想。
再后來,赫魯曉夫還曾考慮過勃列日涅夫——他論經驗論資歷無疑都是最佳人選。但赫魯曉夫又認為勃列日涅夫“不能堅持自己的方針,太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和自己情緒的左右”。戰(zhàn)前勃列日涅夫被任命為某州的黨委書記時,當地人送他一個綽號“芭蕾舞女演員”,說他總像個陀螺一樣旋轉不停,像契訶夫筆下那個“跳來跳去的女人”。這樣的人放到一把手的位置上當然不行了。
也許是作為一種“考察”,赫魯曉夫把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同時放在了書記處,把權力分給兩個“第二書記”,其中大概有著中國典故“二桃殺三士”的意味。赫魯曉夫顯然向斯大林學到了重要的政治權術。
赫魯曉夫還有過其他種種考慮。正是這一次次的選擇與放棄,使每個進入赫魯曉夫視線的人飽受跌宕起伏的折磨。當年克里姆林宮里流傳一句話:“赫魯曉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看中了你。”用“接班人”的標準審視,任何缺點都被置于放大鏡之下。正是這樣,他把一個個原本的盟友,推到了反對派的陣營,親手制造了1964年那場“宮廷政變”的基礎。
其實,“宮廷政變”之前,赫魯曉夫并非渾然不覺。謝爾蓋從伊格納托夫的衛(wèi)隊長那兒得到情報,告訴了父親。
父親陷入了沉思?!安?,不可思議……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謝列平根本就不是一路人。這不可能?!彼粲兴嫉卣f道:“伊格納托夫倒有可能,他很不滿意,而且這個人本來就不好。可是他同其他人會有什么共同的東西呢?”
……父親繼續(xù)著昨天的話題,他開門見山地說:“看來你說的那事兒是無稽之談。我和波德戈爾內一起從部長會議出來的時候,我三言兩語把昨天你講的話說了一遍,波德戈爾內把我挖苦了一通?!澞阆氲贸鰜?,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這是他的原話?!?/p>
赫魯曉夫的輕信和波德戈爾內的狡詐,又構成了一個“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曉夫”的故事。
事實上,赫魯曉夫當時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若不信,隨著各方面情報的匯聚,事情變得有鼻子有眼,一場陰謀顯然正在醞釀中;可若相信,赫魯曉夫的精神面臨崩潰:因為發(fā)難反對他的人竟如此眾多,幾乎所有的昔日擁戴者都成了反對派。這些人都是赫魯曉夫在1957年那次中央全會上粉碎第一次宮廷政變后提拔上來的。不信任他們,在蘇聯還能信任誰?
即便危機已經來臨,赫魯曉夫從度假地被召回克里姆林宮時,他還對身邊的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他們真要讓我交權,我也不準備做任何反抗?!?/p>
在最后簽署“退休聲明”前,赫魯曉夫在中央主席團做了最后一次發(fā)言。他說:“我明白,這是我最后一篇政治演說,怎么說來著,叫絕唱吧。”這篇告別政壇的“絕唱”是發(fā)人深省的。當時,所有的反對派都不敢相信,赫魯曉夫這種個性的人面對“逼宮”會逆來順受善罷甘休。原以為他一定會有什么意外之舉,然而沒有。
赫魯曉夫終究以獨特的告別政壇的“絕唱”,譜寫了一曲有別于獨裁者斯大林的“接班人之歌”。他以自身權力場的沉浮,完成了一個領袖人物從神到人的回歸。
(《同舟共進》陳為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