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前幾天看一個綜藝節(jié)目,是調(diào)解家庭糾紛的。片中女人特苦惱的一點,就是自己老公極其喜歡講道理。我還好奇,講道理不就是知書達理嗎?還有嫌棄講理的人?
等這男人上來之后,開口三句話,不僅主持人差點瘋了,現(xiàn)場的特約嘉賓更是反應(yīng)強烈,強令制止男主閉嘴。原由是女人出門被淋雨,回家埋怨男主不關(guān)心,男人馬上就啟動了唐僧的嘮叨模式:生氣容易血壓升高,對身體不好;喊來喊去又把鄰居招來,既然已經(jīng)淋雨,再生氣也無法彌補,還破壞感情。
如果不是主持人及時喊斷,此人還有很多道理為自己辯解。我跟那位當事的女嘉賓想法一樣。也許女人最初抱怨就是希望被安慰一下,只要一句“辛苦了”,或一個擁抱就能解決。結(jié)果非要用連篇累牘的道理把問題復(fù)雜化,雞飛狗跳鬧上電視。
現(xiàn)在有句話很流行,叫“你能不能說句人話”?
什么是“人話”?就是把話說得有人情味兒,讓人聽了受用,受觸動。
女人是聽覺動物,女人的耳根軟,受不了甜言蜜語的襲擊,也招架不住軟磨硬泡的耐性。但偏偏中國男人結(jié)婚之后,說“人話”的能力就退化了。
對多數(shù)中國男人來說,“說人話”是普遍存在的情感表達障礙。在中國男人傳統(tǒng)觀念中,可以分擔家務(wù)、照顧孩子,可以買好吃好看好用的給妻子,任勞任怨、俯首帖耳,但很難做到入情入理地跟妻子說句貼心話,似乎是從小就缺乏類似的情商教育。
我一直認為那些常把甜言蜜語掛嘴邊的人不可靠,因為動一動嘴皮子太輕易,對誰都能說。但每次一跟老婆討論,鐵定不歡而散。這是多年性格使然。老婆無奈,只好沉浸在看不完的韓劇里,聽里面帥氣俊俏的男主角頻頻表達愛的誓言,過過耳癮。說來說去,都是自己不會好好說話的緣故。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要一切公事公辦,把講道理說得特神圣,其實是一個誤區(qū)。
在親近人面前只有情理,沒有道理。有時所謂道理,就是掩蓋自私和推卸責任的道具。這也是情商低的表現(xiàn),不解風情,也不懂風情。
別跟親愛的她講那些雞湯文中隨處可以摘抄的錦囊妙句,在真情意中,這些就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與其在山頭屹立千年,不如在愛人懷里痛哭一場!
(《健康時報》)
平時在家里,老兩口偶爾也會“拌”兩句嘴,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爸爸要用的東西不知道被媽媽放哪兒去了。
爸爸老說媽媽亂放東西,一般都用大多數(shù)北京人常用的口頭禪,說:“你就會把東西滿世界亂扔,我都跟你說過八回了?!?/p>
從我們小時候起,爸爸就常說這兩句話,到我們這么大了,也沒換什么新詞。
我問爸爸:“干嗎每次都說八回,永遠都不說九回呢?”他說:“九回就太夸張了吧?!?/p>
爸爸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他從剛跟媽媽結(jié)婚時就試圖把媽媽改變得也像他一樣,把東西有條有理地擺放整齊,但媽媽總是用完了東西就隨手放在一邊。
比如,媽媽拿個針線盒坐到沙發(fā)上縫扣子,等扣子縫完,針線盒也就順手放在沙發(fā)旁了,爸爸看見了,準會嘮叨:“你就不能把東西放回原處,我都跟你說了八回了。”
媽媽或白他一眼不理他,或沒好氣地說:“你沒看見我還忙著啊,你就不能幫著放回去。”“我這一輩子凈跟著你屁股后頭幫著收拾東西了?!崩习诌€得發(fā)發(fā)牢騷。
所以爸爸得出了結(jié)論:夫妻二人誰也別想著去改造對方或者改變對方,一輩子相處下來,也就是不斷地包容對方缺點的過程。
爸爸對好男人有他自己的定義:
其一是通文墨,即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
其二是懂幽默,即說話要風趣;
其三是好體魄,即身體健康,不能病懨懨的;
其四是有絕活,即有一定的好手藝,像炒一手好菜,寫一手好字,或者車開得好等都是手藝;
其五是疼老婆,即愛情要專一,不能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的。
最后老爺子又發(fā)自肺腑地加了一句:“男子漢大丈夫真不能沒有小金庫??!”
爸爸一直覺得,夫妻間沒必要事事分出高低,他常說,何必讓你最親近的人不高興呢?在社會上都知道豁達、超脫,何況在家里呢?
我覺得爸爸的這種人生認識、進退自如的感覺,簡直可以算是他的養(yǎng)生之道了。老爸在50歲發(fā)福之后幾乎沒有參與過任何體育鍛煉,但他身體一直不錯,絕對和這份心境有關(guān)。
(《現(xiàn)代女報》)
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盡心奉養(yǎng)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秉承祖先美德,盡自己所能孝順老父老母,可是盡孝容易,盡順難啊。
做兒女的總想讓父母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筛改缚傆兴麄冏约旱囊惶桌碚摚f醫(yī)生說的吃海鮮會“勾老病”(舊病復(fù)發(fā)),于是凡海鮮類的一律不吃。給媽媽買的新衣服她一定放在柜子里穿舊的,說舊的不壞不穿做啥?
兩代人的生活經(jīng)歷,兩代人的生活理念,兩代人的生活習慣,無一不讓兩代人之間時時刻刻產(chǎn)生著矛盾,這個時候做為晚輩的,只能順著老人。少不更事時,常會和母親爭個面紅耳赤,氣著了自己也氣著了母親。
當自己成熟后甚至為人父母后,就要學會順著老人,這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新民周刊》)
去老師家吃飯,做飯時,老師跟她老公吵了起來。老師做蒜泥黃瓜,她把蒜放菜板上用菜刀摁扁了剝皮,她老公看到,說:“你別摁,拍多痛快啊。”老師說:“蒜嫩,會拍碎?!比缓螅瑑扇舜綐屔鄳?zhàn),就“蒜應(yīng)該摁還是拍”展開了辯論。最后的結(jié)論是:通常情況下,確實“拍”更便捷,但蒜很嫩、菜板空間有限時,“摁”是更好的選擇。所以,這次摁,以后盡量拍。兩人意見達成一致后,很快又融洽地聊起別的事。
我目睹全程,刷新了對夫妻吵架這件事的認識——原來吵架也能吵得這么賞心悅目。
同樣的架,換成平常夫妻,會怎樣吵呢?多半是老婆說摁,老公說拍,然后老婆說:“你什么都不做,還管這么寬?”老公回嘴:“你這人就是固執(zhí),油鹽不進,從來不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老婆回敬:“你自以為是,總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老公氣惱:“我強加你什么了?你哪次聽我的了?”……
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最后演變成一場大戰(zhàn)。不但事情沒解決,還牽扯出一大堆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兩人白白生了一場氣,傷了一回感情。
吵架是件極有技術(shù)含量的事。會吵和不會吵,結(jié)果大不相同。不會吵架的夫妻,多半都有個共同點:做不到就事論事。明明面對的是“怎么剝蒜皮更合理”的問題,卻非要上升到人格層面,東扯葫蘆西扯瓢,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兒拼命翻,使問題升級。
好好一場架,吵得面目全非。其實吵架并不可怕,如果能就事論事,吵一次解決一個問題,這爭吵就有價值。怕的是一方或雙方腦子里一團漿糊,胡說八道,胡攪蠻纏,不講是非,毫無邏輯。
你說他:“你媽做的菜太咸?!彼兀骸跋游覌屪龅牟瞬缓贸?,你自己做??!”
你說他:“今天要很晚才回來?”他回:“我又不是去花天酒地,你怎么老是不體諒我?”
他說你:“別給孩子吃太多零食?!蹦慊兀骸拔疫€不知道怎樣養(yǎng)孩子?”
回避根本問題,能吵出什么結(jié)果呢?肯定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都憋一肚子氣。而積壓下來的問題,就成了雙方心里的疙瘩,越系越大。
怎么才算正確地吵架呢?
第一,對事不對人。只針對爭吵的事來爭論,不針對做這件事的人。因為事情往往簡單,而人是復(fù)雜的。一旦焦點轉(zhuǎn)移到人身上,雙方就會變得不客觀,就會鉚著勁兒想要吵贏,這樣既容易傷感情,又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第二,要有邏輯,講道理。不能胡攪蠻纏,也不能他/她說東你說西,或者自己上一句說東,下一句說西,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到最后把自己都吵蒙了。
第三,不要上綱上線,不發(fā)誅心之論。剝蒜皮就是剝蒜皮,不要上升到人品的高度,不能推理到你蠢、你固執(zhí)、你就是要跟我對著干。這既會把問題擴大化,又容易激怒對方。
(《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