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嶺
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這已成為語文教學的共識,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往往大打折扣,最常見的是閱讀教學過程的簡化:學生尚未進入文本,教師就過早、過快地介入分析、講解,匆匆給出結論。對于一些情文并茂、意蘊豐厚的課文,理應有一番“誦讀”、“涵泳”的工夫,但不少老師常常是急于把學生從文章中強拉出來,問這問那,講這講那,從而造成學生與文本始終隔膜。由于缺乏學生“自得”的基礎,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往往成為無效灌輸,結果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教材的冷漠。要真正讓語文課充實而靈動,必須千方百計實現(xiàn)教師、學生、教材的有機結合。
一、探究
師生共同走進教材。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凝聚優(yōu)質教學資源,感悟教材之美,以此融入自己的智慧,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教師在授課前,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對教材反復誦讀、深入品味,用心靈去與作者對話、交流。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心血和汗水的結晶,學生應力求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精神狀態(tài),與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產(chǎn)生心靈的共振。不給學生閱讀時間,剝奪學生課堂上涵泳、品味文章的過程和樂趣,那都會造成對教材資源、學生資源的極大的浪費。
新課標強調(diào)閱讀的開放、拓展、延伸和理解的多元,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把握的基礎上,目前影響學生對文本的充分感知的一個誤區(qū)是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標倡導的“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脫離文本組織討論一個個問題,而圍繞文本深思熟慮的時間不足,這種為求“發(fā)展”而輕文本閱讀的做法,實質偏離了閱讀教學的目標,也是閱讀無“對話”的表現(xiàn)。須知,教學過程是教和學兩個動態(tài)過程組成的,只有兩個動態(tài)同步展開,才能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二、對話
師生就文本應多向交流。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師、學生與教材多向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強調(diào)師生間、生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通過交流,實現(xiàn)師生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對學生而言,對話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對話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完成教授任務,而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對話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xiàn)代的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平等交流,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新課標“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提出,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目標確定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層次差異,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評價多元化,不能預先設置好一個個圈套(問題)讓學生來鉆,不能用所謂的正確的、標準的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阻礙學生的創(chuàng)造。學習的過程本是學生帶著自己既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運用自己的方式,自主選擇、自我建構的過程,因而教師必須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維護學生在閱讀中“話語權”。
三、反思
師生完成對文本的升華。在進行完課堂對話、質疑之后,學生往往感到收獲不少,這時教師應督促學生寫“學后記”,即針對文本中最能觸動自己的部分用自己的筆真誠記錄下來。內(nèi)容可以是學習后的一些感受,一種理解,一個啟示,一個想象,一個發(fā)現(xiàn),一個補充,一個疑問等等。既然教材是個例子,那么我們就必須充分運用,它既是訓練閱讀能力的主要依據(jù),也是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挖掘新教材中滲透的人文因素。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yǎng)、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毙陆滩奶N含的人文因素,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新教材改革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強調(diào)語文教育所具有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通過經(jīng)典文學作品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功能。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于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價值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定位。語文教師必須擔當傳播真善美的使命,促使學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個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靈感。語文新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因素,對新教材語文教學的操作也應成為品格激勵的最佳契機。在我們解析這些文本,訓練學生閱讀的同時,通過“學后記”的寫作,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砥礪品格,陶冶性情,而且,也可以為作文積累大量的素材。由于這些素材都是經(jīng)過師生共同交流、學生自己思索得來的,因此必將融入血液,寫作中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