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衛(wèi)平
摘 要 高校科研評價的社會化,因經濟利益影響,科研誠信失范行為時有發(fā)生。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高??蒲姓\信失范現(xiàn)象背后的動因,運用期望收益和期望成本的比較,分析了科研失范行為背后的經濟學原因,從制度設計視角對高校科研誠信管理建設給出了建議。
關鍵詞 科研管理 科研誠信 高??蒲?/p>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01
Abstract As the 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socialization an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it have occurred misconduct of research integrity sometimes. By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grity misconduct, and compared the expected revenue and cost, analyzed the economical reasons behind the misconduct of research. And gave some advic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grity management by perspective of system design.
Keywords research management; integr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y
1 國內外科研誠信問題研究現(xiàn)狀
科研誠信是世界性的問題。在我國,誠信一直是數(shù)千年主流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尤其是精英階層一直堅守“人無信則不立”的古訓。然而,在近十年來,原本是個人內修外顯的基本道德準則——誠信卻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就連原本屬于社會精英階層的學術界,也出現(xiàn)了科研誠信問題。國內外對于科研誠信的關注要比國內在時間上早很多,相關研究已從單一科研管理領域延伸到法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取得很多值得借鑒的理論成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對科研誠信的內涵、科學精神、研究人員的責任與倫理道德方面的研究;二是對科研誠信失范行為的成因研究;三是對科研誠信失范行為的規(guī)制和防治管理研究。
2 科研誠信問題的經濟學特征
現(xiàn)代經濟是以信用為基礎,不管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貨幣體系;還是在商品交易過程中,供需雙方對彼此認可的契約履行和承諾的兌現(xiàn),都體現(xiàn)了信用的經濟功能。因此,因失信而產生的誠信問題,首先是一種經濟現(xiàn)象,其次才是一種道德問題。
就科研誠信問題而言,科研是現(xiàn)代經濟體系的相對獨立子系統(tǒng),由于科研誠信失范沒有直接危害經濟體系,因此,公眾更多的是把科研誠信問題歸到科研學術范疇的倫理道德問題。然而,依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近十年來,我國政府和企業(yè)投入科技研發(fā)經費年平均增長20.6%,全國科研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已超過2%,2015年,我國研發(fā)經費投入達到1.4萬億元。顯然,如此龐大的科研投入經費,在這一領域存在失信問題不再僅僅是倫理道德問題,而是一種經濟現(xiàn)象。
作為科研主體的對象是社會人,在社會信用存在一定危機的大背景下,顯然,來自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是乏力的。因此,科研行為主體是否遵約守信,并不是因為選擇主體的基本道德缺失,而是在科研失信成本和科研失信收益之間進行必要的權衡,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依據(jù)“經濟人”假設,科研行為主體在分析科研失信的期望成本小于期望收益的情況下,科研失信的選擇就極有可能發(fā)生。而當科研失信的收益小于失信成本,科研失信需行為主體付出高昂的代價,行為主體根據(jù)趨利避害的原則,就會選擇避免失信。
3 科研誠信問題成因的經濟學分析
國內學者們對當前我國科研誠信問題的研究可歸納為以下幾類:科研成果作假類:如剽竊他人成果、篡改科研數(shù)據(jù)等行為;科研經費使用違規(guī)類:如套取科研經費、經費挪作他用、不按預算使用等行為;科研成果權屬的侵權類:如學錢交易、不當署名等。
3.1 科研成果作假類失范行為的經濟學分析
剽竊和篡改數(shù)據(jù)這一類成果作假的科研誠信失范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教師職稱評審所發(fā)表的科研論文和研究生完成學業(yè)中。
現(xiàn)代高校職稱評審制度,一般需要參加職稱評定的教師提供一定數(shù)量和一定級別的科研成果。部分高校教師由于科研能力不足或者日常工作繁雜、精力有限,在不做實驗或調研的情況下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是篡改編造實驗數(shù)據(jù)來發(fā)表論文;同時,少部分雜志社沒有嚴格審查來稿就刊出這一類論文,使作者剽竊行為變成現(xiàn)實。從經濟學視角來看,科研誠信失范行為除了承擔直接成本——支付版面費或者人情關系的聯(lián)絡費用,還要承擔失范行為查實之后的其他不確定性損失,尤其是名譽損失。若不考慮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僅從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來分析,顯然,失范者承擔身敗名裂的損失是遠大于收益。但不管是竊取他人研究成果還是篡改或編造實驗數(shù)據(jù),由于手法隱蔽,被查證科研失范的概率較小。因此,失范行為的期望成本較小。而論文在職稱評審通過后,作者將從職稱晉升中終生享受薪水和待遇提高等方面的受益,發(fā)生的概率是確定的。因此,在內心權衡之后,若是個人道德約束不足,科研誠信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屬于大概率事件。
3.2 科研經費使用違規(guī)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
科研經費顧名思義是用來解決科學技術難題的經費,這一類經費一般是由政府、企業(yè)、民間組織資助。很多學者或科研團隊在申請到科研經費后不按照預算支出科研經費,將科研經費挪做他用。先后出現(xiàn)過用科研經費報銷家用支出,利用科研經費以考察為名行旅游之實,更有甚者用虛假發(fā)票套取科研經費。
科研經費使用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本身科研經費使用是遵循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一般而言,絕大部分學者在從事科研工作的過程中,科研精神往往處于主導地位,取得科研突破或科研成果才是他們內心的最高追求,在探知未知世界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心理最大的滿足感。因此,對于這些真正從事科研的學者而言,他們獲得科研經費后在使用過程中往往按照預算,本著節(jié)約原則在使用。
對于部分違規(guī)甚至違法使用、挪用科研經費的行為,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第一個原因是項目審批立項機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行為失范者在申請科研經費做預算的時候,由于立項經費通常是在申請經費的基礎上有所縮減。這一慣例常使教師申報科研經費時會虛高,部分項目在立項時就存在經費超過實際需要的情況。這一類項目從一開始就出現(xiàn)經費有余,項目負責人又不想經費被收回,就必然出現(xiàn)違規(guī)使用經費現(xiàn)象。
還有一種原因是科研人員的內在動機不純,導致科研誠信失范。這部分科研人員有時會用同一個課題項目換個馬甲在同一部門多次申報項目,或者是同一類課題在多個部門申報項目。在獲得項目立項后,由于經費充足,往往導致經費濫用,甚至出現(xiàn)經費使用違法現(xiàn)象,曾經就有因科研團隊的科研經費在套取后分贓不均,相互舉報的問題。
科研經費使用失范行為,本身就有經濟問題。在經費使用監(jiān)管制度設計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現(xiàn)在的科研經費使用監(jiān)管,通常是項目立項單位委托高校內部管理部門監(jiān)管的模式。對于高校而言,一方面大部分的科研經費是來自第三方,而且,學校管理部門也是本著相信老師能夠正確對待科研經費的使用,因此,來自學校的監(jiān)管相對屬于松散管理。沒有嚴格的科研經費使用監(jiān)管機制約束,出現(xiàn)違規(guī)使用科研經費也是一種必然。
3.3 科研成果權屬侵權類失范行為的經濟學分析
就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不當署名、錢學交易方面。在高校中,由于科研資源在配置過程中,往往會向領導層傾斜,而實際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為了利益和討好上級領導,獲得一定科研資源, 給那些沒有做實質性從事科研工作學校領導署名,進而換取一定的科研資源或者是其他利益。有些從事科研工作出身的高校領導,由于進入領導崗位后,行政管理事務占據(jù)了大部分的時間,而又想在學術領域取得一定成果和影響力,有時也會直接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他人研究的數(shù)據(jù)、資料,不給有貢獻的人署名或做出說明。而被侵權的一些科研人員為了討好領導,亦或迫于領導的壓力采取了默認的態(tài)度。這一類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實際是一種利益交換。
4 科研誠信問題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4.1 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引發(fā)科研誠信問題
目前,國內各級科研項目的一般管理流程是申報—立項—中期檢查—結項,時間跨度上一般項目多是從立項到結項歷時2年。而各部委、部門內的重點項目因課題內容而定,一般是2~5年不等。我國大部分科研項目申報集中于每年3月份,到審批立項,科研經費到達高??蒲泄芾聿块T一般是6月份以后。而部分高??蒲泄芾碇贫仍O計時,會將教師按時課題科研計入科研工作量與教師的績效工資待遇掛鉤。在這樣一種制度設計安排方面,部分教師為了及時的結題,會出現(xiàn)科研誠信方面的失范行為,為了急于求成一方面可能出現(xiàn)數(shù)據(jù)造假或篡改、抄襲或剽竊等行為;在科研經費方面,自然也就難以按照科研經費預算進行支出,又不想科研經費在結題時被收回,就想方設法地把科研經費報銷套現(xiàn)。
4.2 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的局限性引發(fā)科研誠信問題
我國部分高校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一般是院系兩級管理下的導師負責制,研究生自入學后一般在修滿學分后由導師督導其學習和研究。這種師傅帶徒弟的培養(yǎng)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做出了很大貢獻。但現(xiàn)在很多學校規(guī)定研究生在校期間需要發(fā)表一定數(shù)量的科研論文在導師認可后方能參加畢業(yè)論文答辯。研究生們?yōu)榱藢W業(yè),不僅付出了學費、生活費還付出了一定的機會成本。從成本分析的角度,研究生入學屬于行業(yè)準入的高積淀成本行業(yè),需要借助順利畢業(yè)來兌現(xiàn)入學時積淀的高額成本。因此,就出現(xiàn)了部分研究生論文數(shù)據(jù)造假、抄襲他人研究成果的失范行為。
5 科研誠信失范行為的規(guī)制建議
5.1 強化制度建設,健全監(jiān)管機制
2009年,雖然國家教育部前部長周濟就已經提出了對學術不端行為 “零容忍”。但多年來高??蒲姓\信問題時有發(fā)生,主要是高校教師存在理性“經濟人”的一面,會根據(jù)成本收益進行比較分析,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時的比較不是單純絕對數(shù)量的比較,而是根據(jù)期望收益與成本的期望值進行比較。就絕對值而言,其實,一旦個體科研誠信失范行為得證查實,僅僅是精神的打擊對絕大部分高校教師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他們鋌而走險是因為獲證的概率較低。一方面主要是我國歷來有“民不舉、官不究”的文化影響,覺得自己人緣好,不會有人為難自己;二是當他們對自己學術不端行為產生收益和可能的成本進行比較時,期望收益遠大于成本的期望值,因此,在進行多方博弈分析后,部分自我道德約束力差的教師就會選擇科研誠信失范。
根據(jù)上述原因,在制度建設層面,不管是現(xiàn)代科研項目管理制度還是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一種制度的建立總難以盡善盡美,對于制度的完善也應與時俱進。在科研誠信失范時有發(fā)生的今天,應該強化科研誠信失范行為的監(jiān)管,建議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應該承擔相應的科研監(jiān)管職能,或者是在現(xiàn)有科研管理系統(tǒng)中,相關部門增加其科研誠信監(jiān)管的職責,從制度層面弱化高校教師科研誠信失范行為選擇的動能。
5.2 改進職稱評審制度和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 (下轉第6頁)(上接第2頁)
高??蒲姓\信問題看似個體行為選擇,但其實質與科研評價制度設計關聯(lián)。目前,我國教師職稱晉升、碩士博士的畢業(yè)門檻等都和一定數(shù)量一定級別的科研成果掛鉤。這種社會化評價機制在初始設計時,其合理性不容置疑。把學術成果交由學術期刊編輯部來評審,顯然有著較高的公平性。然而,這種制度設計在當前出現(xiàn)了異化,部分利益團體把學術期刊作為一種掙錢的工具,交了版面費和一定的中介費就發(fā)表論文,這就使原本相對公平公正的社會化評審機制偏移。
因此,改進國內高校職稱評審制度和研究生培養(yǎng)的評價制度體系,建議學校采取以學術論文評價為主,教學評價和社會評價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在學術期刊論文評審發(fā)表方面,應以發(fā)表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新觀點、新理論和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應用價值的論文為主。對于部分以營利為目的,論文發(fā)表質量不高的學術期刊,高校應該做出選擇性認定,給出認定期刊名錄。
總之,對于科研誠信失范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采取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根據(jù)社會發(fā)展和高??蒲邪l(fā)展中不斷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和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制度建設。
課題受南京農業(yè)大學工學院2015年黨建思政與高教管理研究課題經費資助(項目編號:GJ201510)和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SK2014009)資助
參考文獻
[1] Aschwanden C.Seeking an international dialogue on research integrity[J].Cell,2007.131(1):9-11.
[2] 陳越,方玉東.我國科研誠信狀況淺析[J].中國科學基金,2011:200-202.
[3] Cossette P.Research integrity: an exploratory survey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faculties[J].J Business Ethics,2004.49(3):213-234.
[4] 黃宇,李戰(zhàn)國.加強高??蒲姓\信建設的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5] 李斌,馮斌.科學不端行為的成因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7.17(10):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