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君子不器”?!捌鳌钡谋疽庵钙骶呋蛘咂髅螅改撤N工具,各有其用。但一種器具往往只限于一定的功能而不能相通使用。“君子不器”即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具有一種功能、只限于一定的用途。
《易·系辭下》中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本?,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他胸懷天下,修齊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擔當大任之人。
“君子不器”正是對君子的一個要求。即要君子不限于一技一藝,而去廣泛的汲取知識,去博學洽聞。如《伍子胥變文》中形容伍子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庇锰煳暮偷乩磉@兩個在古人眼里頗為深奧的學科,來形容學識的廣博。
那么如何“不器”?關鍵還是在學習。正如《論語雍也》篇中說的,君子要“博學于文”,即要廣泛地閱讀、學習文獻典籍。這是君子通材達識的必經之路。
歷史學家錢穆認為,“通瞻全局,領導群倫,尤以不器之君子為貴?!逼髁看螅葜锊拍芏?,不拘于一種器具,所用之途才會更廣;學識多,所思所想才會深,不拘于一技一藝,發(fā)揮的作用才會更大?!熬硬黄鳌?,就是希望君子博覽群書并學以致用,才能廣博,見識高遠。
唐代軍事家裴行儉說,士先器識而后文藝。君子要先有所學,有所氣量,再去談文學和藝術。與此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