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博
(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文心雕龍》“二章”考論
高 博
(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在《文心雕龍》文體論部分,“章”作為文體名稱,分別出現(xiàn)于《雜文》與《章表》兩處。本文歸納總結了前人對此的看法,并以史書中相關記載為依據(jù)提出了新觀點,即在劉勰所處時代,“章”既可指“章表”之“章”,又可作為“篇”的另外一個名稱,其體例與作為“記文字之書”的“篇”相似或相同。
《文心雕龍》;雜文;章表;急就章;《蒼頡篇》
《文心雕龍》作為我國乃至世界文論史上的一部有著深遠影響的重要作品,以嚴謹?shù)慕Y構、精深的思想、豐富的內(nèi)容而著稱,向為歷代學者所重視和推崇。在《文心雕龍·序志》篇中,劉勰明確提出了“文心”的含義,即“為文之用心”,并將全書分為“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和“剖情析采”三大部分。在“論文敘筆”部分,劉勰將當時的文體按押韻情況分成兩大類,即“有韻之文”和“無韻之筆”,這兩大類共包含30余種體裁的文章。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其中既有文學作品,又有很多應用性質的文章?!罢隆弊鳛槲捏w名稱,在“論文敘筆”部分分別出現(xiàn)于《雜文》與《章表》兩處。
在《文心雕龍·雜文》里,劉勰提到了16種漢代以來的“雜文”,即“典、問、覽、誥、誓、略、篇、章、謠、詠、吟、諷、弄、引、曲、操”,所謂“總括其名,并歸雜文之區(qū)。”[1]165對于其中的“章”,各家解釋多有不同,現(xiàn)擇要抄錄如下。
周振甫先生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文心雕龍>譯注》中所作的注解為:“章:詳《章表》”[2]230。而在中華書局2013年9月出版的《<文心雕龍>今譯》中,周先生所作的注解有所改動,即:“篇,章的結合;章,篇的分散。”[3]129
王志彬先生在中華書局版《文心雕龍》中所作注解為:“章:‘歌所止曰章’,一篇中包括若干章?!盵1]165
祖保泉先生在《文心雕龍解說》中所作注解為:“‘章’可入《章表》篇;所謂‘各入討論之域’也。”[4]272
黃叔琳先生在《增訂文心雕龍校注》一書中詳細解釋“章”的含義時,引用了《漢書·藝文志》相關記載,認為《雜文》中的“章”與李斯所作“《蒼頡》七章”、趙高所作“《爰歷》六章”、胡毋敬所作“《博學》七章”所代表的文體相同。[5]184
詹锳先生在《文心雕龍義證》中引用了范文瀾先生的注解:“章,詳下《章表》篇”;又引李曰剛先生在《文心雕龍斟詮》中所作注解:“與《章表》篇之‘章’有別,推舍人意,當為敘述情由之文曰章。如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有《急就章》?!盵6]520
其余各種注解,與上述解釋多有相似或相同之處。
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中寫道:
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zhí)異。章者,明也?!对姟吩啤疄檎掠谔臁^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1]260-263
對于此處所討論的“章”,各家注解則比較一致,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龍>譯注》中引用蔡邕在《獨斷》中的說法,認為此處的“章”主要用于“謝恩,陳事”。祖保泉先生在《文心雕龍解說》中則寫道:“‘章’以謝恩,‘表’以陳請:兩者用途不同,在前漢大抵如此;時至后漢、魏晉,章表的用途幾乎沒有什么差異。例如,‘章以謝恩’而曹植有兩篇《謝入覲表》,稱表而不稱章;后漢蔡邕《上始加元服與群臣上壽章》,便是用于‘慶駕’的章;又,《薦太尉董卓可相國并自乞閑冗章》和《薦皇甫規(guī)表》,同是薦舉人才的,卻一稱‘章’一稱‘表’,足見章和表,此時已名異而實同”[4]446。
以上所論,《章表》篇的“章”,應指群臣在給皇帝“上書”時所使用的文體之一。
對于劉勰在《雜文》篇中所提出的“章”與《章表》篇中的“章”所指是否相同,二者之間可能存在何種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這一問題,按照上述各家的解釋,可以總結出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雜文》之“章”即《章表》之“章”。此派以祖保泉先生為代表。第二種,《雜文》之“章”是“篇”的組成部分。此派以王志彬先生為代表,周振甫先生后期也持此觀點。第三種,《雜文》之“章”獨立于“篇”之外,也與《章表》之“章”不同。此派以黃叔琳先生為代表。黃先生引“蒼頡七章”“爰歷六章”“博學七章”為例。又有詹鍈先生引《文心雕龍斟詮》說,《雜文》之章,“推舍人意當為敘述情由之文”,此處以史游《急就章》為例。
按上述第一種觀點,則《章表》中所討論的“章”已是在《文心雕龍》的“討論之域”。若在《雜文》中再提“甄別其義,各入討論之域”似有重復之嫌。且按照《文心雕龍》的體例,《雜文》中的“章”屬于“有韻之文”,而《章表》中的“章”屬于“無韻之筆”,兩者顯然應屬于不同的文體。
若按上述第二種觀點,則《雜文》中的“章”這種文體應為“篇”的組成部分。
關于“篇”這種文體,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龍譯注》中所作的注解為:“篇:編簡成冊,《漢書·藝文志》記周時史官教學童書有《史籀篇》,李斯作《倉頡篇》,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盵2]230
黃叔琳先生在《增訂文心雕龍校注》中則解釋為:“《漢藝文志》:《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急就》一篇,黃門令中游作?!对小芬黄瑢⒆鞔蠼忱铋L作?!盵5]184
詹锳先生《文心雕龍義證》中引黃叔琳先生的注解:“《漢藝文志》:《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又引范文瀾先生的注解:“然皆屬記文字之書,似非彥和所指,當別有以篇名文者?!盵6]520
祖保泉先生在《文心雕龍解說》中則解釋為:“篇,《說文》:‘篇,書也’。段注:‘書,箸也,箸于簡牘者也。亦謂之篇。古曰篇,漢人亦曰卷?!乱?。荀子有《賦篇》。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到《詩》即稱之為‘《詩》三百篇’?!渡袝颉氛f孔子‘刪詩為三百篇?!苤矘犯娪小睹琅贰栋遵R篇》《名都篇》等。傅玄有《明月篇》《豫章行苦相篇》?!盵4]272
祖先生所舉例子中,《賦篇》的創(chuàng)作年代在漢以前,與劉勰“祥夫漢來雜文”的說法不符?!啊对姟啡倨敝械钠瑧獮榱吭~,指詩的數(shù)量而非文體,且“《詩》三百篇”的創(chuàng)作年代也在漢朝以前。“美女篇”“白馬篇”等,則都是詩歌的名稱。
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史籀》十五篇為周宣王時太史所作,是周代史官教學童識字用的一種“記文字之書”?!渡n頡》七章,是秦朝名相李斯的作品;《爰歷》六章,是車府令趙高的作品;《博學》七章,則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這三部作品的體例和《史籀》相似,都屬于“記文字之書”,后來合在一起“并為《蒼頡篇》”。此后,又有漢武帝時司馬相如所作《凡將篇》,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急就篇》以及漢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所作《元尚篇》等,也都屬于同一類型的作品。[7]1362-1363
而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郭璞所注三蒼三卷包括李斯所作《蒼頡篇》,揚雄所作《訓纂篇》和后漢郎中賈魴所作《滂喜篇》。三者合稱“三蒼”,這些書與《史籀篇》一樣,都屬“字義訓讀”之書。[8]637-640
按以上史籍所載,《蒼頡篇》《史籀篇》《元尚篇》《急就篇》《訓纂篇》《滂喜篇》等書的體例應非常接近,都是古代供初學者學習識字所使用的“記文字之書”,它們有“無復字”“押韻”“便于識記”等共同特點,應屬同一文體。正如陸宗達先生在《說文解字通論》的引言中所指出的那樣,這些產(chǎn)生于《說文解字》之前的“童蒙識字的課本”,都是先“雜取”一些文字,然后編成每句有固定字數(shù)的“諧韻的文句”,這樣做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讓初學識字的人讀起來順口,易于記誦,而這些書對字形、字音、字義等“并不加以解析”[9]5。
史載《博學》七章、《蒼頡》七章、《爰歷》六章合為《蒼頡篇》,正與王志彬先生和周振甫先生對“章”的解釋相符合,又與上文所述第三種觀點中黃叔琳先生所舉的例子相符合。黃先生與王先生、周先生的說法不同,但從所舉例子看,他們的觀點是十分接近的。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篇”“章”從其作者和創(chuàng)作年代來看,《元尚篇》《急就篇》《滂喜篇》《訓纂篇》等,都屬于“漢來雜文”,而《蒼頡篇》《史籀篇》等不屬于“漢來雜文”。
第三種觀點中,《文心雕龍斟詮》在解釋“章”這種文體時,又舉出漢代的《急就章》為例?!都本驼隆芬幻?,亦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相傳為漢代黃門令史游所撰。這里的《急就章》指的應該就是前文所述《漢書·藝文志》中的《急就篇》。
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jīng)部四十一·小學類二》所載,《急就章》共分四卷,作者是漢代黃門令史游。在《漢書·藝文志》:“作《急就》一篇”;晉朝人夏侯湛曾稱:“鄉(xiāng)曲之徒,一介之士,曾諷《急就》,通甲子”;《北齊書》中記載一個叫李鉉的人“九歲入學,書《急就篇》”;《隋書·經(jīng)籍志》:“作《急就章》一卷”。按此,則《急就》“或有‘篇’字,或無‘篇’字,初無一定”,改稱“急就篇”為“急就章”是北魏之后的事。此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還記載了另外一種觀點,即認為《急就》原本就叫“急就章”,“章草”即由此得名,而“急就篇”“急就”是“偶然異文”[10]1076。
《急就篇》的內(nèi)容特別豐富,且便于識記,因此自誕生之日起,它就受到了上至公卿權貴下至貧民百姓的廣泛歡迎。當時的人們大都用它作為初學識字的教材。后世更有許多名家的作品是仿照《急就篇》體例而作的,如歐陽修的《州名急就章》、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等。以《急就》在當時及后世的巨大影響,若《急就章》和《急就篇》分別是史游所寫的兩篇不同的作品,各種史書應不至訛誤;若是同一作品,那么按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說法,“篇”與“章”在劉勰所處的時代很可能是體例相同或相近的“記文字之書”。
另據(jù)《魏書》記載,有一個叫陸暐的人,生活年代與劉勰相仿,曾“擬《急就篇》為《悟蒙章》”[11]614?!段蛎烧隆冯m然沒有能夠流傳下來,但此條記載亦說明“篇”與“章”兩者的體例,在當時已十分接近,甚或相同。
根據(jù)上述史料中所記載的情況可知,在劉勰所處的時代,“篇”很可能是一種供學習用的“記文字之書”;而“章”既可指“章表”之“章”,又可作為“篇”的另外一個名稱。為什么在北魏前后會有這種“篇”“章”混用的情況出現(xiàn)?筆者認為,在《蒼頡篇》《史籀篇》等“記文字之書”產(chǎn)生的時代,“篇”“章”之間尚有比較分明的界限,即數(shù)“章”合為一“篇”,“篇”與“章”的差異主要在于篇幅長短和內(nèi)容多少。北魏前后,篇幅上的差異逐漸淡化,直至被人們忽略,因此產(chǎn)生了“篇”“章”混用的現(xiàn)象。
《史籀篇》《元尚篇》等書現(xiàn)多已亡佚,據(jù)陸宗達先生考證,今天流傳下來的《說文解字》中的“籀文”即是許慎依據(jù)殘本的《史籀篇》所輯錄的,而“小篆”亦是“以‘籀文’為依據(jù)的”[9]25??梢姟妒肤ζ纷鳛樵缙诘摹坝浳淖种畷保诋敃r及后世的影響之大。
值得注意的是,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在我國敦煌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量漢代殘簡。從此以后,早已失傳多年的《蒼頡篇》陸續(xù)有殘文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已證實的出土殘簡《蒼頡篇》第一章的部分殘文如下:“蒼頡作書,以教后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勉力諷誦,晝夜勿置。茍務成史,計會辯治。超等軼群,出尤別異。初雖勞苦,卒必有意……”很明顯,這段文字在形式上屬于四言韻文,在內(nèi)容上則有勸勉初學者之意?,F(xiàn)存《急就章》部分文字如下:“宋延年,鄭子方。衛(wèi)益壽,史步昌。周千秋,趙孺聊。爰展世,高辟兵。鄧萬歲,秦妙房。郝利親,馮漢強。戴護郡,景君明。董奉德,桓賢良。……”這段文字在形式上屬于三言韻文,在內(nèi)容上則是將許多姓氏及其相關的著名人物等集合在了一起。由此可以看出,《蒼頡篇》與《急就章》在形式上十分相似,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數(shù),押韻,且?guī)缀鯖]有重復的字,并皆與《章表》篇中群臣上書天子所使用的“章”有很大區(qū)別。
[1]王志斌.文心雕龍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周振甫.文心雕龍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5]黃叔琳.增訂文心雕龍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6]詹锳.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8]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9]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0]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I206.2
A
2095-7602(2017)09-0090-03
2017-04-02
高博(1984- ),男,碩士研究生,從事《文選》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