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飛
鋼琴即興伴奏在實際應用中更像是鋼琴演奏、視唱練耳、和聲與作品分析的綜合應用,關于鋼琴即興伴奏的教程也有許多,這里只根據個人的實際運用經驗、所學知識外加一些資料進行一個簡要總結。
分析作品是鋼琴即興伴奏最初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步驟。鋼琴即興伴奏多應用于簡譜譜表,演奏者對簡譜的識別和首調的熟練應用需要有較高的水平。分析作品時基本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應識別作品的名稱、作者以及民族、國家或曲種。作品名稱可以引導演奏者理解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作品的國家或曲種影響伴奏時和弦及音型的使用。
第二應確定調號、拍號、速度與情感等。調號決定演奏時的調號(應根據實際靈活調整),拍號、速度與情感決定了伴奏音型的選擇和使用。
第三快速瀏覽全譜,將作品的樂句、樂段進行大體劃分,了解作品旋律的走勢,還應注意是否有前奏、間奏、尾聲,是否存在重復記號等。通常作者會用符號或文字表述自己對作品演奏時的處理方式,應特別注意到這些細節(jié),對表現音樂的意境與情感有重要的作用。
在我們初步識譜之后,接下來就要選擇適當的和弦,通過對作品風格特征及調號的認識,可以確定作品的調性,即大小調式、民族調式等等。進而可以確定和弦的使用。這里需要演奏者擁有基礎的和聲理論基礎以及熟練的實踐能力。
確定調性和弦之后,根據作品的速度、情感、風格特點,選擇適合作品的伴奏音型與伴奏織體。常用的伴奏音型有柱式和弦音型、分解和弦音型、綜合性音型,伴奏織體分為完整性與不完整織體。伴奏音型主要根據個人對作品的理解進行選擇,柱式和弦通常運用弦琶音的形式演奏,分解和弦較為多用。在選擇伴奏音型時,盡量避免使用單一伴奏音型貫穿全曲的情況,這樣會顯得單調、枯燥,無新意。
在一些歌曲音樂作品譜表中,缺少前奏、間奏和尾聲的,就要由伴奏者即興添加,歌曲的前奏、間奏和尾聲部分實際上鋼琴聲部的“獨奏”部分。
間奏的功能就是“承上啟下”,還具有深化音樂情緒,明確段落結構的作用。歌曲的間奏最常出現在多段歌詞歌曲的全曲或樂段重復之間,這時可將前奏當做間奏使用,加以適當的變化,在較短的樂句、樂段之間的間隔可采用柱式和弦、重復前一小節(jié)、裝飾音、短小的音階上行或下行等方式處理。
尾聲的作用是對歌曲終止進行強化和補充,而篇幅較小的歌曲不適合添加尾聲。尾聲的處理方式分強奏和弱奏,可隨實際要求采用任意伴奏音型,也可再現歌曲首句旋律的方法構成音樂的首尾呼應。
鋼琴即興伴奏通常分為帶旋律和不帶旋律的即興伴奏。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通常運用帶旋律的即興伴奏,能夠為演唱者更好地掌握音準和節(jié)奏;不帶旋律的伴奏更能突出演唱者的歌聲,和聲配置更易操作和發(fā)揮,但對于非專業(yè)的演唱者易產生不必要干擾,不推薦在課堂使用,適用于藝術實踐活動中。
在中小學課堂中教唱課比重很大,教唱的內容以抒情歌曲、兒歌、民歌、歌舞曲、通俗歌曲為主。歌曲相對簡單,篇幅普遍較小,演唱標記要求明顯,較容易分析。和弦以“一、四、五”和弦為主,在轉換和弦時要迅速、準確、合理,不可一味的使用相同的和弦伴奏,應結合實際以樂句或小節(jié)為單位變換和弦,相同和弦的情況下可采用和弦轉位增加變化。節(jié)奏音型以綜合性音型為主,靈活多變的節(jié)奏音型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一成不變的節(jié)奏音型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厭煩。在我查閱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中,不論五線譜還是簡譜帶前奏和間奏的歌曲占少數,需要教師即興編配前奏和間奏,盡可能的形成固定的模式,讓學生熟悉前奏并找到進入點。由于教材內歌曲的篇幅較小,尾聲可根據需要酌情添加或不添加。
賞析課的音樂作品大多為代表性歌曲和世界著名的歌曲,風格各異,首先要求教師對這些作品充分了解,鋼琴即興伴奏主要應用在加深對作品代表性主旋律的記憶與活躍課堂氣氛中。盡管只需截取主旋律的部分進行彈奏,依然要求教師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對作品進行必要的分析,這樣才能使即興伴奏的和弦選擇和節(jié)奏音型符合作品的旋律,否則容易造成“驢唇不對馬嘴”的現象,用錯誤的和弦和音型伴奏,也會誤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過程。一些音樂作品是由樂隊或樂團表演的,由鋼琴即興演奏就要進行必要的簡化,在主旋律與和聲織體難以分開時,將旋律簡化成單音彈奏,幫助學生區(qū)分旋律與和聲織體,再進行對比聆聽,讓學生通過不同音樂形式感受音樂作品,增加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