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敏
(新疆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830000)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運用隱性課程,使用隱蔽的方法,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思想或經驗的教育方式,相對而言是更具有理性化和人性化的一種教育方式。本文從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和基本特征入手,探討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方法及實施路徑。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1]。關于隱性教育的概念,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視角不同而缺乏統(tǒng)一的定義,學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李陽在《淺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中認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多種喜聞樂見的手段,寓教于建筑成就,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貫穿其中,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徐國飛在《試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及特征》中認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自覺運用潛性課程理論,注重開發(fā)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比較隱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思想或經驗的教育方式”。我們認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無意識的教育方式,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實踐活動,目的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智、情、意等,并將這些潛移默化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中,使之轉化為學生的具體行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國家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很難獨自支撐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隨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漸被運用到教育活動中,其產生的作用與實效性以及教育方法正在不斷地被廣大師生認可。它克服了一些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缺陷,利用自身的一些特點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進行,使其實效性不斷增強。其特點包括四個方面。
教育途徑的廣泛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它彌補了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間、覆蓋面、時間等方面的限制與約束,使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呈現(xiàn)多樣化,涉及到了學校外在的環(huán)境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樣也包括大學生所參加的形式各樣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從多種角度體現(xiàn)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的功能。正是由于這種教育載體的多樣化,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束縛,把思想政治教育搬到了課堂外,搬到了社會和家庭當中,使其教育途徑十分廣泛[2]。
教育方式的間接性。和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直接通過課堂、講座的形式獲取知識,它不屬于自上而下的灌輸,也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教學,它所傳遞出來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是通過其他非課堂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活動、管理、社會文化影響、人格影響等。這些都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很大。在此基礎上,大學生再將滲透于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轉化為行為規(guī)范,并指導自身的行為。
教育內容的滲透性。滲透性就是內容的融合性,是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有機結合。滲透性就是教育者利用環(huán)境因素,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進行有目的的教育,滲透性必須以環(huán)境為依托,沒有環(huán)境,滲透性這一特征便不復存在[3]。在高校中,滲透性教育采用間接式的方法,將教學內容一點一滴地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并寓于文化活動、實踐活動、教學管理與專業(y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受到感染,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教育目的和內容的隱蔽性。這是隱性教育資源的最本質的特征。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教學內容、途徑、對象、方法等暴露在外,采用的方式是正面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將教育內容和教育目的隱藏在物質環(huán)境、活動的開展和文化的營造當中,雖然說它具有隱蔽性,并不代表它難以讓人發(fā)覺,受教育者能通過多種渠道去感受到它的存在,否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就無法實現(xiàn)其育人的功能。
隨著大學生思想的獨立性和選擇性的不斷增強,其價值觀念也會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當前,一些高校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還未充分得到發(fā)展,部分高校中的一些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還未被充分開發(fā)以及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部分高校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顯性教育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這使得部分高校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還處于一種“粗放型”的狀態(tài),存在忽視隱性教育等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提高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針和工作原則。然而,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推進,隱性思想政治成為當今我國教育改革及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自身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并對此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認識。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xiàn)對大學生情操的陶冶,真正貼近大學生的生活,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對促進大學生自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huán)境熏陶教育法是指讓受教育者在環(huán)境中受到的感染、教育和啟蒙、啟示,是外在條件無意施加給人的影響,是一種潛意默化的方法,能給人以很大的影響,是人們無意識的、自悟、自省、自進的體驗方法。一定的物質因素和人文因素構成了校園環(huán)境,使其富有感染力和真實性,校園物質環(huán)境中的自然情趣具有育化心靈的作用,自然情趣的移情作用有時可以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感染效果。校園中的基礎設施、建筑、樹木、花卉、標語、活動場所、雕塑景觀等,它們都是具有人性化的存在,構成了學校的物質文化形態(tài),所蘊含的“精”“氣”“神”,體現(xiàn)了一個學校的文化內涵,通過這種創(chuàng)設的自然環(huán)境,可以增強大學生凝聚力、陶冶大學生情操,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熏陶效果。
實踐是我國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途徑。它不僅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感同身受的真實體驗,還有助于大學生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踐體驗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行為體驗,是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一種補充,是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它能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促進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鞏固學校的教育內容,如社會調查活動、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環(huán)境保護活動、感恩活動、考察實踐、專業(yè)實習、參觀等活動,都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機會。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升華,可以從無形中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身體力行的“體驗式”,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榜樣示范是教育者以自身的思想品德、行為舉止以及卓越成績?yōu)閷W生樹立一個好的典范。事實上,榜樣就是無聲的語言,往往這種語言要比有聲的語言更有力量和感染力。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苯處熞恢笔菍W生的引導者,是活的教科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并且受益終生的。古人云“德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就在要求教師要做學生的楷模。人的模仿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目前高校大學生已經到了比較穩(wěn)重和成熟的階段,其模仿能力越來越強,有了教師良好的道德素質作為榜樣,他們會更容易領會和理解,并以此為準則,從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杯h(huán)境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同樣,環(huán)境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影響著人。校園環(huán)境是一個文化傳遞的場所,其道德滲透功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新的高度。
高校校園建筑的設計和布局需要盡可能地表現(xiàn)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價值追求。因此,高校應當加強圖書館、宿舍樓、教學樓、標牌、標語建設,它們所反映出來的物質文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義,在某種程度上表達出來的審美思想、政治意義與道德感情等都在無形中對學生們起著鼓舞和鞭策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與校園植樹美化活動,使大學生在校園中受到自然移情效果的影響,從而涵養(yǎng)自身性情。
高校的公共環(huán)境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如社團、廣播、圖書館、電腦室、自習室等信息傳播環(huán)境,還有心理咨詢室、校醫(yī)院等后勤保障環(huán)境,這些教育資源需要經常進行更新和整合,并且還要加強校園內的硬件設施的管理和檢測,對于陳舊的設施應當及時更換,使其充分發(fā)揮出高校教育資源的價值。
大學生是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其成長離不開校園更離不開社會[4]。這要求教育者不僅要著重于校內隱性教育資源的利用,更要積極加強校外隱性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尤其是校外的大學生實踐活動,如愛心捐贈、植樹活動、社會圖書捐贈、社會志愿者、“三下鄉(xiāng)”“扶貧支教”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意識、愛國意識,同時還會使學生受到社會環(huán)境中積極因素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求真務實、銳意創(chuàng)新。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網絡媒體已經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具有平等性、及時性、迅捷性等特征,但同時一些不良信息也會浸染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者應當抓緊機會加快網絡平臺的建設,對大學生運用網絡進行正確引導。一方面,建設校園主題網站。教育者應當成立一支專業(yè)化的隊伍,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知識并對網站進行開發(fā)、設計、維護,使網站呈現(xiàn)出特色。內容上: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思想。娛樂上:開設網上圖書館、電子圖書、紅色電影等以此來加強網站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實現(xiàn)師生共建。網站剛開始成立之初,可以向廣大師生征求意見,使更多的大學生參與網站形式的設計、內容的更新等,這不僅可以使網站更加完善和科學,也會讓大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知識和領悟。
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灌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一味地對大學生進行灌輸也是不可取的[5]。正確認識和把握顯隱辯證關系,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順利開展的前提?;诖?,我們應該認識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方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兩種不同的形式,兩者互為補充又相互促進。顯性教育中包含著隱性教育的內容,隱性教育又強化著顯性教育所傳遞的內容,這兩種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千秋,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相互支持、相互融合,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首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可以促進顯性教育中的隱性教育。教育者在給學生傳授思想政治教育時,要適當注意語氣語調、合適的衣著搭配以及舉止行為,言傳身教,可發(fā)揮示范作用;其次,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大學生的專業(yè)課程中去。施教者在教育過程中,要以知識為載體,結合學校的教育內容,將理想信念及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適當地引入專業(yè)課中,讓受教育者在接受專業(yè)課知識的同時同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在校園文化中進行教育滲透。校園文化是高校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塑造的校園氛圍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當積極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在校園文化中體現(xiàn)出思想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塑造正確的觀念和思想。
[1]張曉莉.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2]劉欣欣,李曉光.社會過程研究方法視域下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7):27-31.
[3]朱玉超.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義及其實施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4):34-35.
[4]康健.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實施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8):26-28.
[5]劉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