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衛(wèi)良,浙江省長興縣煤山中學教師。
新課標中對于閱讀教學建議要求“閱讀教學應(yīng)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同時又要求“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yīng)以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那么,教師應(yīng)該用怎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獲得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的同時,恰當使用鏈接材料,給予學生學習語文的工具,增加學生對文本的熟悉度,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和空間里感知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感,真正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文本,充分拓寬文本的廣度與深度,以幫助學生對文本主旨有深入的理解與感悟。這里所說的鏈接材料是指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引入和文本類似或者相關(guān)的閱讀材料(但不是文本),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這樣的鏈接材料能夠引發(fā)思考,或方法借鑒,或為我所用,或理解主旨等。
一、讓鏈接材料成為熟悉作者的扶手
眾所周知,只有當我們熟悉和了解一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現(xiàn)狀、教育背景,才能知曉此人,才能看懂他所寫的文字,才能走入他的內(nèi)心世界,體悟到心靈的真切感受,才會在看他的作品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眼中噙滿淚水。這就是“知人論世”的真諦吧!
下面以筆者執(zhí)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一課為例。
師: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自己特別喜歡的作家,他叫汪曾祺,江蘇高郵人,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他有一篇著名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老師節(jié)選了一段,大家一起來讀一下。
生(齊讀):我的孩子有時叫我“爸”,有時叫我“老頭子”!連我的孫女也跟著叫。我的親家母說這孩子“沒大沒小”,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師:讀了這一段話,請大家說說你對汪老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1:汪曾祺是一個挺有趣的人。
生2:汪曾祺是一個開放的人。
生3:汪曾祺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的人。
生4:汪曾祺是一個很親切的人。
……
師:大家說的很到位,其實這段文字中的一個詞“沒大沒小”,就顯得隨和親切。他不僅人如此親切自然,富有情趣,他的文章也呈現(xiàn)這個特點。有人評價汪曾祺的文章初讀似水,再讀似酒,看似平淡的語言卻極有韻味,極富情致。
師:那大家找找看,文中有沒有那種看似平淡卻極富情致的語言呢?
生1:第二自然段中“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一句這叫什么咸鴨蛋呢!看似平淡,其實透露出對其他鴨蛋的鄙夷,更加凸顯了對高郵鴨蛋的喜愛。
生2:同樣也是在第二自然段中“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笨此破降挠谜Z,兩個動詞,一個“扎”、一個“冒”,一個擬聲詞“吱”,而且是拖長音的,生動的寫出了高郵鴨蛋的油多,有股噴薄之勢,更加體現(xiàn)了汪老對高郵鴨蛋的贊不絕口。
生3:我找的同樣也是第二自然段“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一句“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非常普通的用語,瞧得上只有高郵鴨蛋,言未提及但我們卻能感覺到。
的確,通過這樣的鏈接材料,一下子就對汪曾祺本人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然后再帶著這樣的印象去看他的文章。但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注意,當學生面對同一位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時,不要總是帶著千篇一律的眼光去看待,因為人是發(fā)展著的,不同的時期可能就有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果一味地帶著“首因效應(yīng)”去品味文本的話,就會導致文章內(nèi)容理解偏差。我們可以根據(jù)需要來恰當選擇鏈接作者的背景資料,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扶手。
二、讓鏈接材料成為品味語句的幫手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利用語文課本這個“工具”來達到“人文”的境界,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沒有了工具性,我們也沒開設(shè)語文課程之必要,那么語文的人文性也是空中樓閣;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能是拆開的字、詞、句、篇,零碎的、無意義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設(shè)計好這個工具,讓學生能品嘗到人文藝術(shù)的佳肴。
如特級教師趙群筠在執(zhí)教《春酒》一課時,她在讓學生品味句子的時候這么說道:
師:我們讀琦君的文章,一定要琢磨她的文字。她的文字清新素雅,普通中透出靈氣,如行云流水一樣。特別是其細節(jié)描寫讓人過目不忘。老師教給大家一種“注讀課文”的讀書方法。
【投影:注讀課文 脂硯齋評點《石頭記》、朱熹集注《詩經(jīng)》、毛澤東批注《二十四史》、金圣嘆評點《水滸傳》。
示例:
無材可去補蒼天,【書之本旨?!客魅爰t塵若許年。【慚愧之言,嗚咽如聞?!?/p>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zhèn)??詩后便是此石墜落之鄉(xiāng),投胎之處,親自經(jīng)歷的一段陳跡故事。其中家庭閨閣瑣事,以及閑情詩詞倒還全備,或【“或”字謙得好?!靠蛇m趣解悶,然朝代年紀,地輿邦國,【若用此套者,胸中必無好文字,手中斷無新筆墨?!繀s反失落無考?!緭?jù)余說,卻大有考證。蒙側(cè)批:妙在“無考”。】
那我們也通過這種方法來認識一下這位調(diào)皮的、可愛的、開心的、幸福的小姑娘。
不一會兒,馬上就有學生完成了。
生1:第一自然段“我是母親的代表……面包似的……回家”,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蜜蜂似的”寫出我當時非常喜歡喝春酒,對春酒充滿期望,“肚子鼓鼓的”寫出我吃得很多,嘴很饞,讓人聯(lián)想到“我”當時的樣子,體現(xiàn)了一個小女孩的可愛。
生2:更有這樣的一句:“我……走來走去……酒全灑在……上了”,我的動作,我不舍得喝這又香又甜的八寶酒,表現(xiàn)出了這個小女孩的天真浪漫,“端著”“聞著”“走來走去”就是沒喝,寫出作者對母親釀的八寶酒的喜愛。不舍得喝?!白邅碜呷ァ笔且驗樯岵坏煤龋瑡寢屇敲葱?,就給了我這么一點點,我拿著走來走去,“聞來聞去”,間接寫出對母親的愛。
……
當我們要感受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當我們束手無策的時候,無從抓手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運用鏈接材料作為體現(xiàn)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可能一個字,一個詞語,可能就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我們就通過運用這樣的形式來凸顯出來。在我們平常課堂的“揣摩語言”“品味語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得不到位,不扎實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合理地運用這樣的手段。
三、讓鏈接材料成為體悟情感的抓手
語文教學就是一種情感體驗,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師生雙邊情感體驗的過程,語文教學方法是一門研究情感互動的藝術(shù),我們語文教師就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yīng)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wù),應(yīng)該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
如江蘇特級教師丁衛(wèi)軍在執(zhí)教《背影》一課時,丁老師馬上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
師:文章開頭作者淡淡地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不相見”是不能見,還是不愿見?
學生都在沉思,一籌莫展。這時候,丁老師呈現(xiàn)了這樣一個鏈接材料。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yè),祖母去世,家庭經(jīng)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侗秤啊返墓适戮桶l(fā)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yè)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jīng)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fā)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zhàn)。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背影》再讀》
原來父親來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間,隱藏著父子之間的一場“情感戰(zhàn)爭”。這封信,僅僅是希望兒子回去看看病入膏肓的父親嗎?現(xiàn)在細想,其實這是父親在向兒子求和。父親在心中乞求兒子的原諒,信中雖然短短幾字,卻蘊涵了太多太多的心酸和反思,這時候,作為兒子,也從這里真正原諒了他恨了大半輩子的父親,父子之間怨恨終于消融了。
通過這樣一個鏈接材料,學生明白了學生也真正能理解這篇文章所傳達出來的“滄桑感”是沉重的,也能立刻從文本的情感過渡到自己與父母發(fā)生矛盾的場面,很多學生眼睛都是淚汪汪的,因為他從文本中似乎懂得了一些東西,獲得了一些體驗。
四、讓鏈接材料成為深化主題的舵手
《語義新課程標準》指:“教師應(yīng)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溝通與生活的聯(lián)系,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nèi)涵?!边@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大膽利用鏈接材料,延伸教材的寬度,讓學生跳出課文讀課文,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層次意蘊。
下面以一位徐老師執(zhí)教的《孤獨之旅》為例。
師:跟著杜小康,走完了這段孤獨之旅,我想我們每個同學的內(nèi)心一定品嘗到了一份孤獨的味道,酸甜苦辣咸盡在其中。最后想知道徐老師眼中的孤獨嗎?
生齊聲:“想”。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
孤獨,讓我們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人生和世界,重新認識自我和他人;
孤獨,讓我們的人格變得更加成熟,少了很多盲目與追隨;
孤獨,讓我們的心靈遠離了塵世的浮躁和喧囂,多了一份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寧靜和超然;
孤獨,讓我們的人生多了一份歷練,變得更加堅強和無畏。
這就是孤獨的力量,當飽受孤獨之苦以后,當他流著淚,用雙手捧起了那溫熱的鴨蛋的時候,苦盡甘來,他終于在現(xiàn)在的生活軌道中第一次品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從此他真的成功了,后來,所有的鴨子都沒有了,鴨蛋也泡湯了,父親又病倒了。但他卻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了?;丶?guī)讉€月后,他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jīng)就讀的“油麻地小學”門口擺起了地攤,這些變化使得油麻地小學的校長桑喬說出了這么一句話:“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
我們就是通過這樣的鏈接材料的比較出感悟出文章的主旨,有比較才有鑒別,一字之差,一個標點符號之差,就可以從比較中發(fā)現(xiàn)其中細微的差別,其中的情感和意味只有慢慢的品味,才能讓書本中文字變成一副有血有肉、飽滿的畫卷。
總之,我們可以通過巧妙地利用這些鏈接材料,對作者的經(jīng)歷及所寫文章的風格、對重點語句的品味與賞析、體會與領(lǐng)悟當時作者的情感、提升文章的主題等都有積極的作用,在適合的時機、在適合的文章、在適合的學情下,鏈接材料就會成為課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參考資料:
[1]張艷梅.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扎實有效的感悟[J]新課程(小學版) 2010,(3).
[2]李金芬.對閱讀教學的認識與實踐[J]教育藝術(shù).
[3]姜海軍.鏈接材料,讓文本閱讀更加厚實 作文成功之路(下旬) 2015,(6).
[4]梁修貴.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對話教學探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 2011,(5).
[5]琴仙.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J]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