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要:《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國際私法立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從整體上看,它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中國國際私法立法的系統(tǒng)化和現代化,彌補了原有立法的不足,立法定位準確。但從側面看,在立法的一些細致問題方面又存在些許不足。
關鍵詞:法律適用法;涉外民事關系;外國法查明
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深入,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我們常常會聽到諸如這樣的消息:中國女星湯唯嫁給了韓國著名導演金泰勇;趙薇大手筆買下法國級別最高的夢洛酒莊;某編劇抄襲了好萊塢的劇本;某網紅開始做起了日本代購;某中國留學生畢業(yè)后留在了澳洲工作等等。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國際間的婚姻關系備受考驗、物權糾紛頗為吸精、知產侵權獲得關注、勞動合同爭議不斷。因此,涉外案件已不再是新鮮事物,它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為了迎合國家的發(fā)展和生活的步伐,2010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迎來了國際私法立法方面新的結晶《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它于2011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法律適用法之立法成就
在法律適用法的立法過程中,從名稱到體例的選擇,從原則到規(guī)則的制定,社會各界都在各抒己見,可謂莫衷一是。隨著法律適用法的施行,實踐中很多棘手的糾紛得到解決,同時也引起了新的“紛爭”。但縱觀全局,在很大程度上法律適用法使得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更加系統(tǒng)化和體系化,填補了之間很多立法的空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
1、立法定位精準
法律適用法在制定過程中以實用性、體系化、中國風為立法目標,立法定位準確。在立法技術方面,并用硬性規(guī)定與靈活規(guī)范,利于解決實踐中多變的問題。善于借鑒其他國家和國際上先進的立法技術和經驗,如強調意思自治原則并適用于侵權領域等,都具有明顯的國際特色。
2、內容愈見豐富
法律適用法不僅在技術上有所見長,在內容上也是日漸豐富。如新增了強制性規(guī)定、反致等,總則可見。而在分則中,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代理、仲裁協(xié)議的法律適用,夫妻人身及財產關系、遺囑效力等事項,知識產權的轉讓及侵權責任等等,都為法律適用法帶來了新鮮血液。而這些豐富的內容豐滿了中國的國際私法,使其更加飽滿和實用。
3、改革創(chuàng)新性強
法律適用法除了增添了新內容,在改革方面也有較好表現。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體現在區(qū)際法律沖突解決、屬人法基本連接點、離婚、侵權等法律適用方面。
二、法律適用法之爭議問題
1、“涉外民事關系”的界定
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并沒有對涉外民事關系的定義作出具體規(guī)定。在此法的制定過程中,學者、法律人士等社會各界都曾對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應對涉外民事關系的概念作出規(guī)定,但常委會并未采納而是認為該問題可以在實踐中通過司法解釋得到解決,沒有必要對此進行立法規(guī)范,并且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在立法上也都無此方面的規(guī)定。因此,在此處立法并無需要。
在既往的司法實踐中,1988年最高院為貫徹《民法通則》的施行將涉外要素擴展到了法律事實和標的物;1992年最高院的22號文件又從程序法的角度概括了涉外民事案件的范圍,“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是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yè)或組織、或者當事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終止的法律事實發(fā)生在外國,或者訴訟標的物在外國的民事案件,為涉外民事案件”;2000年的《國際私法示范法》又增添了當事人住所、慣常居所或營業(yè)所的涉外因素??梢姡袷路蓪ι嫱庖蛩氐姆秶饕罁齻€標準來判斷,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法律事實,只要其中之一有涉外情節(jié),就可以認定為“涉外案件”。筆者認為,這樣的認定標準是合理的,但是仍有不足之處。結合當前的司法實踐,仍有進步的空間。如可將“外國”這表述變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更妥帖,另,也需要一個兜底條款來囊括涉外的其他情形。
2、最密切聯系原則
最密切聯系原則是關于涉外民事法律關系適用的一項基本原則,其應用廣泛,是確定涉外民事法律關系適用的重要連接因素。而我國的最密切聯系原則有三層含義,首先是確定適用的法律應當與該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其次,不存在最密切聯系的,則需適用與該涉外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最后,對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問題無立法規(guī)范的話,適用與該涉外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此三層內容相輔相成且相互獨立,所以在法律適用法中都得以體現。但施行的《法律適用法》只表現了第三個層面的內容,摒棄前兩點的原因是民事法律關系很復雜,再加之各種外在因素、不可控的人為因素,很有可能在法律適用的道路上越走越錯,走到無法挽回的境地,所以第二層的含義不留也罷。而第一點的內容其實是具有指導作用的,在立法的過程中,它在各個沖突規(guī)范中早有體現,不必贅述,所以只保留最后一層的含義可謂言簡意賅,突出重點。
3、反致
法律適用法明確規(guī)定我國不適用反致。但在立法之初,就是否規(guī)定的問題存在兩種相反意見。在國際上有很多國家如德國、意大利、日本等都對反致作出了規(guī)定,但反致適用的條件各國不同。贊成適用反致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規(guī)定反致能更多地適用本國法,二是規(guī)定反致,相同民事關系適用相同法律,體現一致性和公平性。
在中國的基本國情下,確定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時,不宜把更多地適用本國法作為指導思想,因為根據最密切聯系原則便捷的特點,哪國法律方便就應當適用哪國法律。另外,如果規(guī)定反致,使反致發(fā)揮它的最大價值,就需查明國際上其他國家對某種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作出了怎樣的規(guī)范,而后本國再制定銜接條款。而這又需要各國的相關規(guī)定內容一致且基本不變,顯然這很難實現。
三、法律適用法之外國法查明
自從我國的法律適用法實施以來,有關外國的查明問題一直受到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關注。司法實踐中,法院大多以當事人未能提供外國法為由直接選擇適用中國法。對于外國法如何查明、查明不能認定以及如何替代適用法律等問題仍是我國涉外民商事審判中的瓶頸問題。
1、法官對外國法的查明態(tài)度消極
雖然法律適用的出臺解決了實踐中的諸多問題,但在外國法查明方面法官的態(tài)度是消極被動的,特別是有些案件可以適用外國法律,而法官會刻意回避適用外國法。即現實狀況是,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會習慣性地適用中國法律而排斥外國法的適用。當然,外國法適用困難不僅有主觀上的因素還有客觀障礙,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案件量也是逐年增多,法官的結案壓力十分大,其很難花時間去主動查明外國法并適用。
2、當事人查明外國法弊端多
在諸多司法實踐中,適用法院地法的理由通常都是當事人未能提供域外法。當事人并非專業(yè)的法律人士,查明技術匱乏,很難在較短時間內提供出有價值的法律規(guī)定或者判例,通常提供的都是一些不夠完整缺乏針對性的法律文件,而這些不準確的法律不會被法官選擇適用。
3、對外國法的理解不盡相同
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異,不同人對外國法的理解也不同,如何解讀某一項規(guī)定,因人而異。語言的障礙也使得實踐中對條款的看法仁者見仁,各自解釋。再者,對于外國法的查明是否包括外國學者的著作和觀點,目前為止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這些因素都可能使得同案不同判,難以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