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皓 李曉春
【摘 要】本文介紹了國內外關于女子教育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國內當代女子中學教育活動的現(xiàn)狀,提出了對提高女子中學教育、教學活動實效的建議,指出加強對女子教育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開展對女子中學課程的整體性、課程實施的性別化、女性綜合素養(yǎng)培育的課程化、模型化及相關課程標準等問題的專項研究有助于提高女子教育活動實效,豐富基礎教育理論,樹立科學的女性價值觀,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女子教育;當代女子中學;六年一貫課程的建構;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女性價值觀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現(xiàn)代女校美麗女孩自主成長的行動研究”(課題批準號:B-b/2013/02/011/)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4-0133-04
當代女子中學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受教育對象為單一性別——女性的公辦或民辦初高中六年一貫制普通中學。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社會的教育需求在質與量上均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趨勢,與之相匹配,要求有相應的多樣供給機制,這是保證教育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也是當代女子中學應運而生的時代背景。
一、中國女子中學發(fā)展簡述
女子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由于中國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響,女子教育的問題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大頑癥。梁啟超先生曾認為中國積貧積弱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婦女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蔡元培先生是中國女子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先驅,他深知女子接受現(xiàn)代化學校系統(tǒng)教育對優(yōu)化種族、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認為男女“同系國民”,提倡女子養(yǎng)成“完全人格”,才可在家庭和社會中發(fā)揮作用。
民國初期,西學東漸,在教會女校的影響下,女性自主意識覺醒,壬子癸丑學制出臺,使女子中學修身課程得到發(fā)展,在當時具有“爭自由、復女權、求獨立”的進步意義。
20世紀50~70年代,由于歷史和社會原因,女子中學的探索與發(fā)展一度中斷。近30年來,在義務教育權利得到普遍保障的基礎上,性別差異教育重回公眾視野。20世紀80年代起,以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為代表的五所百年女中陸續(xù)復校,更有以南京市匯文女子中學、珠海女子中學為代表的十余所女中紛紛創(chuàng)辦。上述女子中學在全面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初步建構與實施了性別公平課程并結合時代的發(fā)展調整了女子教育目標,不再簡單重復以前的“淑女教育”,女子教育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二、國內外女子中學教育現(xiàn)狀述評
1. 國外情況
國外對女子中學的研究起步較早,包括對女子中學與女生學習成績以及女生個體適應力和社會情感發(fā)展的分析和探討。已獲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女子特點與教育的研究,包括自然主義、倫理學和教育學領域。自然主義領域,盧梭認為,按照自然秩序看,女性缺乏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無法從事抽象的工作。倫理學領域,吉利根認為,女性傾向于把自我看成一種相互關系中的存在,渴望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和參加社會生活,她們容易自我犧牲。在教育學領域,西方學者普遍強調男女各有側重的性別教育,保持對女性獨特社會角色的塑造建構。
(2)關于女子教育目的論研究,以附屬論、女權論為代表。盧梭較早提出系統(tǒng)的女子教育觀,包括女子教育的目標、原則、內容和方法。他的女子教育觀受其自然主義哲學和傳統(tǒng)女性觀的影響,深刻地批判了當時法國宗教教會對女性的不公平對待。盧梭是“近代婦女運動的點火者”, 但由于他認為女性對男性的服從、女性的社會角色不是由于經濟或者社會的原因,而是大自然的饋贈,所以他又成為早期女性主義理論家批判的標靶。
在教育領域,女權主義者把教育中所有與女性有關的問題定為研究內容,其核心觀點是“兩性機會均等”,認為婦女解放的目標就是把婦女從傳統(tǒng)的角色中解放出來,獲得性別平等,并強調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是由教育機會的不均等造成的。由于它認為女性所受的性別歧視源自于固有的社會習慣和法律限制,因此女性要獲得解放就要讓女人和男人接受同樣的教育。女權論的教育主張是必須消除存在于教育各個方面的妨礙女生發(fā)揮潛能的因素,使男女生教育機會均等。
(3)關于女子中學教育課程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性別公平課程開始構建,其法律基礎是1972年的《教育修正案》第9條,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數(shù)學”理念,并將這一理念拓展至其他科學課程。其他主要西方發(fā)達國家都先后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女子中學課程研究中“女子中學學生在公眾活動中自信心顯示更強的”的結論已經形成,應當將女子中學作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思考也已成為共識。由此,女子中學在量和質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從世界范圍看,單一性別中學(包括公立和私立)在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很常見,如英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3959所中學中,女子中學有515所。
(4)關于女子中學教育的實踐研究。西方許多學者都通過調查統(tǒng)計,分析女子中學某一學科在單一性別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效果,提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針對單一性別的教學對策。研究結果表明,女中在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女性提高數(shù)學、科學及畢業(yè)成績的有效性方面具有一致性。如澳大利亞的帕克和卡朋特在1986年至1987年的研究表明,當教師的非性別歧視意識水平較低時,單一性別的教育方式對于女生接受科學教育尤其有益;公立女中與私立女中相比,更能促進學生繼續(xù)接受高等教育并調和社會結構。
總之,國外學者的工作為女中教育研究開辟了一個新領域,將對單一性別背景下的教育研究范圍拓展到基礎教育階段,為人們更加全面、科學、理性地理解女性學生成長過程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以后的研究活動提供了素材和指導性方法。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女性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實際問題,也傳播了女性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中積累的經驗、教訓,為我國教育工作者審視、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借鑒。
2. 國內情況
由科舉制走向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最深刻的變革。1902年8月,清政府頒布《壬寅學制》,它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正式學制。然而,該學制無一字提及女子教育。顯然,女子教育在學制上毫無地位。1907年3月,清政府頒布《女子小學堂章程》及《女子師范學堂章程》,追認了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從學制上承認了女子有一定受教育的權利,中國女子教育第一次取得了有限的合法地位。1912年9月至1913年8月,壬子癸丑學制出臺,男女平等教育權初步確立。1922年,壬戌學制出臺,對女子中學修身課程有了詳細的規(guī)定。民國初期女子中學修身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言分寸、服飾禮儀、料理家務四個方面。
20世紀80年代起,女子中學陸續(xù)復校、創(chuàng)辦,女中課程的設置具有相當?shù)囊恢滦?,女中辦學尤其突出“崇德”理念,實施“崇德”教育。經過近30年的摸索,女校課程初步形成了道德·品格、家庭·幸福、藝術·審美、語言·交流、科學·創(chuàng)新、體育·健康等六個模塊。這六大模塊基本涵蓋了基礎教育的主要學科,并與女中的優(yōu)勢學科和特色課程無縫連接。通過六大模塊的建構、實施和改進,不斷完善相關領域,為現(xiàn)代女性成長創(chuàng)設具有鮮明主題的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自主學習建立互動平臺,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豐富的鄉(xiāng)土課程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建有效途徑。
耐人尋味的是,由于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單一,無論女中辦學者做出何等努力,即便在教育環(huán)境最為寬松的北京、上海,女中始終在現(xiàn)行教育生態(tài)中苦苦掙扎,社會認可度普遍不高。如最早復校的五所女中之一的北京華夏女中現(xiàn)已不再獨立辦學,歸并于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女子中學是近代中國才出現(xiàn)的新事物,是徹底的舶來品,此前對如何辦女中沒有任何成熟可靠的經驗,完全是在黑暗中摸索。最初的女子中學是由傳教士在以傳教為目的的情況下建立的,因此根本不可能立足中國女性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即便是后來由地方開明紳士主辦的女中,也是以中國傳統(tǒng)女子教育為模板,結合當時他們能接受的西方一些女子教育特點而展開的教育。因此,在整個民國時期,女子教育水平難以提高。即使是現(xiàn)在,不管是課程建構、學科建設還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很難說是為培養(yǎng)真正的現(xiàn)代女性而設計。
20世紀末期,清華大學史靜寰教授從女童視角出發(fā),認為中國多年形成的性別角色定位和性別偏見,導致在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了性別不公現(xiàn)象。女子教育學制演變的歷程毫無疑問是對男子教育的歸屬和認同,從培養(yǎng)目標、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等追求的都是以男性為標準,從而錯把男女平等的教育當作男女相同的教育,這給女子教育帶來的后果是沒有獨立的女子教育體系,忽視了對女子教育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使教育的發(fā)展呈現(xiàn)消極被動和不獨立的特性,從而直接影響了女子教育發(fā)展的進程。
相對而言,西方女性在確立獨立人格、實現(xiàn)自我價值、爭取經濟社會地位方面走得更早些,其女性價值觀也相對科學;而目前中國社會仍普遍認同“后賢妻良母”的價值觀。這種無形的束縛就使得女子中學教育難以從女性自身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針對其心理、生理特點及個人特質設置合理的培養(yǎng)目標,開發(fā)個性化的課程。比如,幾乎所有女中都開設的特色課程——女紅、烘焙,事實上不喜歡或者不愿意學習這項課程的女生大有人在。把“女紅、烘焙”界定為與女子社會性別高度吻合的課程究竟依據(jù)何在?可以這樣說,近代我國女子教育從孕育產生之日起,便具有某些先天不足的弱點,獨立的女子教育并非是女性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而萌發(fā)的內在需求。筆者以為,女性自我覺醒意識的低水平依然是今天女子教育發(fā)展緩慢的最主要因素。
總之,當代中國女子中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尚處在借鑒、探索階段,性別差異視角下的女子中學特色課程的建構與實施正處于萌芽階段。女子中學教育取得了很多值得肯定的成績,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和挑戰(zhàn)。
三、女子中學課程建設的探索與發(fā)展
1. 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決定學校的教育高度。女中作為一個教育機構,與混合學校相比,單一的性別構成確實是它最獨特之處,這個因素為女中營造了一種獨特的學校環(huán)境。那么,女中課程的建構以什么樣的方式,在哪些方面,對女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則是今后研究中所要明確的。為此,在中陶會女中專委會的組織、引領下,全國女中發(fā)展研究所在各個女中開始“六年一貫課程的整體性建構和校本化實施”研究。
六年一貫課程是指基于初高中一貫學制,以學制改革為平臺、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一項綜合性教學改革實驗。通過六年一貫課程的實施,研究者希望能探索影響當代女子中學教學狀況的因素,從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兩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女子中學教學目標、充實教學內容、探索教學途徑、創(chuàng)新課程體系,形成評價路徑,提高教學效果。
女中六年一貫課程的建構立足于“教育全球化”的視野,在常規(guī)的教學各要素結構化框架里,對每一要素都規(guī)定了具體的方向(取向),賦予其特定的導向。具體的研究框架為:
(1)教學定位研究,指向人文。
(2)教學目標的定位研究,指向多維。
(3)教學內容的定位研究,指向生活和經驗。
(4)教學方式的定位研究,指向差異性。
(5)教學流程的定位研究,指向問題意識。
(6)教學資源的定位研究,指向統(tǒng)整。
(7)教學文化的定位研究,指向生態(tài)。
(8)教學管理的定位研究,指向和諧。
(9)教學評價的定位研究,指向多元。
(10)各要素定位整合研究,指向核心素養(yǎng)。
課程目標與能力培養(yǎng)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以上教學取向的定位系統(tǒng)不僅是理想女中的核心價值所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課程改革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要求。
2. 評價體系
課程建構是全面提高女中辦學質量的重要工具,是女中辦學智慧和理性思辨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女中辦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女中特色課程,需要解決影響女中教學中的各種突出問題,完善評價體系就是其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女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建模原則:
(1)方向性。 素質測評應圍繞著女中學生培養(yǎng)目標,從素質的基本內涵出發(fā),考查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等各方面的狀況,不僅注重各方面共性的發(fā)展,還應鼓勵學生個性的張揚。
(2)科學性。素質測評必須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進行,分層次、分類別確定測評內容,制定出科學、簡易的測評指標體系,盡量做到具體化、行為化,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將定性和定量兩種評價分析方法有機結合,在定性分析中充分運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標易于操作,在定量分析中合理運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標的含義更清晰。
(4)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相結合。在實施中,應將兩種評價方式有效結合起來,逐步淡化相對評價,重視絕對評價的主導作用。
(5)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女中學生是素質評價的主體,自我評價是女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鼓勵被評者的積極參與及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女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①政治思想與道德品質;②法制觀念與時代意識;③ 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與科學精神;④ 文化素質與社會責任感;⑤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⑥生活態(tài)度和自我定位。
各項評價指標所對應的具體內容正隨著女中教育、教學的發(fā)展逐漸明確、細化,形成模型。
根據(jù)女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型,可以利用計算機,構造一個用于女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數(shù)據(jù)庫,然后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得到我們需要的結果,由此可以提供高效的數(shù)據(jù)分析和科學依據(jù),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女性優(yōu)秀人才。
總之,觀念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女性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盡管女中辦學之路并非坦途,但也足以證明當代女子中學性別差異教育問題正逐漸引人關注,隨著女中辦學的不斷發(fā)展,性別刻板造成的教育問題正在逐步得到有效解決。
四、結語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建立其應有的“人本”理念,打破當代有性別偏向的教育實踐對人的發(fā)展束縛,賦予教育對象充分的發(fā)展主動性和能動性,并在發(fā)展中使每個人的尊嚴以及平等、自由的權利得到保證。
目前國內既沒有關于女子中學的當代性研究,也沒有關于課程建構的性別關懷體系研究。根據(jù)此現(xiàn)狀,社會各界如能進行女子中學課程的整體性、課程實施的性別化、女性綜合素養(yǎng)培育的課程化、模型化及相關課程標準等問題的專項研究,可以促進女子中學辦學的良性發(fā)展,將性別教育理論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融合,豐富教育理論,推動我國基礎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并為樹立科學的女性價值觀、促進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積極的理論啟發(fā)和實踐,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現(xiàn)代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史靜寰.從女童的視角對教育的審思[J].婦女研究論叢,2000(3):26-28.
[3] 史靜寰.現(xiàn)代西方女性教育主義的教育理論與實踐[J].山西師大學報,2000(03):6-10 .
[4] 張超.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評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2):837-841.
[5] 郭曉慶,林美卿.從西方女權主義思潮看當代中國女性的教育問題[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9):135-138.
[6] 韓娟.國外女子中學研究述評 [J].比較教育研究,2009(03):61-65.
[7] 黃皓.中學女子德育的困境及現(xiàn)實路徑[J].基礎教育參考,2014(11): 47-49.
[8] 黃皓.對傳統(tǒng)女德的再認識及其對中學女子德育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14 (16): 15-52.
[9] 歐陽林舟.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女子院校的再興及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10] 李瑩.中國當代女子中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11] 劉麗君.當代女子中學教育的實踐與反思——以昆明女子中學為例[D].云南師范大學,2011.
[12] 王君.美國女子高中課程設置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編輯:趙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