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偉
(硅湖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昆山 215332)
高校學生資助過程中的教育公平問題研究
魏開偉
(硅湖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昆山 215332)
實現教育公平是教育發(fā)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國家通過實施資助政策,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正常上學并完成學業(yè)。本文通過分析教育公平的內涵,探討高校學生資助對教育公平的意義,指出高校學生資助中教育公平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優(yōu)化和完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建議。
高校;學生資助;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實現教育公平是教育發(fā)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大眾化,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上學問題成為影響教育公平的關鍵因素,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正常上學并保障其順利完成學業(yè)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針對貧困大學生所建立的資助體系,是保障困難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然而,學生資助存在諸多問題,有必要研究高校學生資助過程中如何落實資助政策,以實現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問題是人類社會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鬃犹岢龅摹坝薪虩o類”“愛無差等”的教育主張反映出教育機會公平的理念。美國教育學家詹姆斯·科爾曼指出教育公平包含教育的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是人類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教育公平涉及公民的切身利益。教育是每一位公民應有的基本權利,保障其享有教育的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我國憲法規(guī)定了受教育權既是公民的一項權利,也是他們的一項義務。教育公平是國家在制定教育政策及相關政策時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從教育的過程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huán)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結果公平是指教育質量平等。從教育的結果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形成公平的程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jiān)督機制、監(jiān)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實現教育公平是教育追求的價值目標。我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公共資源分布也不均衡,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以及地區(qū)內部存在較大的差距,致使一些貧困地區(qū)和困難家庭的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面臨不公。為了保障貧困家庭學生能公平接受各階段的教育,2007年國家出臺了全面的學生資助政策,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各階段的學業(yè)。但在高校學生資助過程中,保障教育公平方面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規(guī)則制度還不健全,影響對困難學生的認定。高校學生資助涉及對困難學生的認定,精準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實施高校學生資助的基礎和前提。根據我國財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出臺的規(guī)章制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大體為:將學生本人以及家庭所能夠籌集到的資金與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進行比較,如果不能夠籌集到相關數目,就界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認定標準比較籠統(tǒng)寬泛,難以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準界定。高校在實際認定過程中,除了借鑒這一認定標準之外,還參考了學生的家庭總收入以及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標準。然而,由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最低生活標準是有差別的,學生所在地的家庭總收入與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標準難以進行對比。有些高校只是根據學生開來的貧困證明來界定困難學生,規(guī)則與制度不健全嚴重影響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認定。
其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真實情況難以核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減輕學生家庭和求學過程中的身心負擔。當前,高校主要采用學生開具貧困證明即三級(村或社區(qū)居委會、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以及縣區(qū)民政部門)證明的方式,同時根據學業(yè)成績、輔導員和同學對該生的評價,確定最終的資助對象。很少有高校到資助學生的家庭所在地了解真實情況,使資助對象認定的主觀性比較強。
其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能存在誠信問題。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過程中,通常是首先由學生本著誠實守信的原則,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來提出申請。有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由于受自尊心和認識的偏差的影響,沒有向學校提出申請。還有些學生的家庭并不困難,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仍向學校提出申請,從而滋生了各種“假貧困”現象,嚴重影響到教育公平的落實。
其四,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不健全。部分高校根據不同院系的學生數量來分配資助名額和資金,這種分配方式不能確保所有的貧困學生都能享受資助,浪費了大量的國家教育資源,不利于實現教育公平。
其一,健全學生資助的規(guī)章制度,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是實現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而要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政府作為教育資助的配置主體,要完善學生資助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對資助的過程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確保高校學生資助做到公平公正。高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在校表現以及每月的消費水平等,分析學生的實際家庭情況,嚴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這一關卡。
其二,完善高校的資助政策,發(fā)揮學校的主體作用。高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日常消費水平、學生的評價等多方面的因素來綜合評估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派遣輔導員深入申請學生的家庭所在地來了解學生家庭的情況。在資助名額和資金分配上,高校應當在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院系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數量有針對性地分配名額和資助資金,真正保障資助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其三,加強誠信教育,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高校應當重視誠信教育,通過開展誠信征文比賽、誠信辯論等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起誠信意識,使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提出資助申請。
其四,強化對受助學生的后續(xù)教育。高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勵志教育,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多加關心和愛護,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意志和性格,引導他們明禮誠信、勵志成才。
綜上所述,實現教育公平是教育發(fā)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國家學生資助政策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條件之一。高校公平、合理地落實學生資助政策是保障學生資助公平的重要條件。高校在落實學生資助政策時,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準界定,做到精準資助、資助育人,進而達到學生資助政策的根本目的。
[1]辛濤.教育公平的終極目標:教育結果公平——對教育結果公平的重新定義[J].教育研究,2009(8).
[2]陳瑜,李茂平.公平理念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問題及對策研究[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
[3]王廣飛.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中體現教育公平[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4]楊建國.論教育公平培育的政府責任再造[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7).
[5]羅樸尚,宋映泉,魏建國.中國現行高校學生資助政策評估[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1).
[6]劉慧群.從學生資助制度的演變看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發(fā)展軌跡[J].教育探索,2010(8).
G647
A
2095-7602(2017)11-0151-02
2017-06-12
魏開偉(1978- ),男,副教授,碩士,從事國防教育及學生資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