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斌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問題研究
許建斌
本文認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屬于不具有強制性的規(guī)則指引,是對會計確認、計量、列報、披露這一完整過程的質量要求,由基本質量特征、提高性質量特征和約束條件組成:基本質量特征由相關性和如實反映組成,如實反映又包括完整性、中立性、無差錯和實質重于形式四個次級質量特征;提高性質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驗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成本效益原則是實現(xiàn)所有質量特征的約束條件。其中,基本質量特征表現(xiàn)出范圍邊界和實現(xiàn)程度的雙重效應,提高性質量特征僅表現(xiàn)出程度效應的差異。
會計信息質量 質量特征 概念框架 邊界效應 程度效應
“決策有用觀”是當前規(guī)范中確定的財務報告目標,財務報告質量特征由財務報告目標衍生,應是財務報告目標這一總體框架下設定的具體架構,信息有用是高質量會計信息的標準?!柏攧請蟾尜|量特征”這一概念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AICPA)1973年10月發(fā)布的《財務報表的目標》(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中首次提出。1980年5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 FASB)發(fā)布了第2號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2)“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第一份關于質量特征的規(guī)范性公告,約束范圍為財務報告。此后,其他機構也陸續(xù)發(fā)布相關公告,其中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于1989年發(fā)布了第一版概念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規(guī)定了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征,約束范圍限定于財務報表。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使用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表述,約束范圍是財務報告。為了方便論述,本文采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這一表述,這樣將不受主體范圍差異的影響。
縱觀國內外相關規(guī)定,質量特征的相關內容存在不少爭議。為了實現(xiàn)國際趨同,2010年9月,IASB和FASB以發(fā)布聯(lián)合公告的形式基本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主體結構和主要內容,也是該項目的現(xiàn)行文件(IASB,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2010;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8;以下簡稱“聯(lián)合公告”)。盡管如此,就“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具體內容依然未能實現(xiàn)國際趨同,兩委員會2012年以后又各自展開研究,2015年分別發(fā)布了征求意見稿。
鑒于上述差異情況,在分析FASB概念公告、IASB概念框架以及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等主要會計準則規(guī)范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規(guī)定的基礎上,本文試圖構建一套科學統(tǒng)一的會計信息質量體系,這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并最終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基礎。
如前所述,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約束主體范圍先后被界定為財務報告和財務報表。聯(lián)合公告明確界定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主體范圍是所有財務信息,包括財務報表內的財務信息也包括其他形式提供的財務信息。但何為其他形式提供的財務信息?顯然,這種解釋稍顯寬泛。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雖然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約束主體范圍界定為財務報告,但僅僅指狹義的財務報告概念,僅包含財務報表及財務報表附注,范圍偏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對會計目標的分解,凡是有利于使用者決策的會計信息均應當屬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約束主體范圍,所以本文認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約束主體范圍應為廣義的財務報告,包括定期報告、臨時報告等各種類型報告所涉會計信息的內容以及審計報告、評估報告等由公司提供并對其承擔責任的財務報告類型,這些信息均可用于決策。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可以作為預期應實現(xiàn)的目標來指導對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會計處理,往往具體準則并未做出規(guī)定。因此,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基本職能應是作為需要會計專業(yè)判斷而又缺乏具體準則規(guī)定情況下的指導要求,是處理經(jīng)濟現(xiàn)象時預期實現(xiàn)的目標,各公告均認可這一點。因為是預期實現(xiàn)的情況,未切實考慮執(zhí)行時的限制情況,實際執(zhí)行起來并不容易,各質量特征之間也存在一些沖突矛盾的地方,某些次級質量特征可能無法實現(xiàn),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是綜合考量各質量特征、權衡協(xié)調質量特征間沖突的結果。因此,本文認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作為非強制性的規(guī)則指引比較適合,并不應是強制要求的質量目標,而是預期實現(xiàn)目標。其法律地位低于具有強制性的具體會計準則,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將包含質量特征規(guī)范的基本準則作為地位高于具體準則的部門規(guī)章并不合理。
除IASB1989年框架外,所有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規(guī)范幾乎均是體系化的,表現(xiàn)出層次性。盡管各公告或者規(guī)則規(guī)范的表述有差別,但實質內涵均是基本質量特征和次要質量特征,本文也采用國際上統(tǒng)一的說法,分為基本質量特征和提高性質量特征。這種說法簡要地描述了兩個層次的地位和關系,基本質量特征是有用的會計信息必須實現(xiàn)的質量特征,提高性質量特征是在符合基本質量特征要求后,提高會計信息有用程度需要實現(xiàn)的質量特征。因此,從層次上看,基本質量特征是實現(xiàn)財務報告目標的必要條件,可以稱之為質變屬性;提高性質量特征是錦上添花之作,稱之為量變屬性。質量特征體系中還有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約束條件,所謂約束條件是進行會計處理、實現(xiàn)質量特征的限制約束,具有普遍性,對各個質量特征均產(chǎn)生影響,這也是劃分約束條件與質量特征的依據(jù)。質量特征體系的具體內容雖然沒有達成共識,但這一結構框架卻是普遍認同的。
(一)基本質量特征的構成
相關性、如實反映或可靠性是所有公告均認可的兩個基本質量特征。我國質量特征體系中也把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作為基本質量特征,但缺乏這兩個質量特征并不表示信息不具有有用性,經(jīng)過調整不同的會計政策或者會計方法可以實現(xiàn)信息比較,進行足夠的調研和分析也可以彌補可理解性的不足,這樣也能實現(xiàn)會計信息的作用。相反,實現(xiàn)這兩個質量特征將提高信息有用性,減少使用者自行轉換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成本,因此可比性和可理解性更符合提高性質量特征的規(guī)定。
聯(lián)合公告采用如實反映取代可靠性,認為可靠性易與可驗證性、無重大差錯、中立性、甚至是精確性等概念產(chǎn)生分歧。本文認為可靠性過于注重對過去真實發(fā)生事項的計量,有些情況下當前情況可能已經(jīng)與過去不同,且已經(jīng)預示了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再堅持過去事項,或者固執(zhí)于已經(jīng)發(fā)生了才進行確認將顯得不合理,相當于“精確的錯誤”。而如實反映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動態(tài)考量,既考慮了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結果也關注了會計信息記錄的過程,分析了不同時點下的可靠性表述,注重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及當時可獲得的信息情況,與決策所要求的信息時效性相符。在經(jīng)濟形勢變化莫測的當下,可靠性確定的靜態(tài)計量方式可能并不好于如實反映考慮過程和動態(tài)變動時的計量結果。某些次優(yōu)的估計信息被認為是合理、可能的表述,即如實反映更強調“大約的正確”(approximately right)。本文贊成用如實反映取代可靠性,并將相關性和如實反映作為兩個基本質量特征。
(二)相關性的內涵
相關性和如實反映的內涵不乏爭議。普遍認同的是預測價值和證實價值是相關性的基本內涵。有利于做出預測的信息體現(xiàn)出預測價值,有利于證實或者糾正預期的信息體現(xiàn)出證實價值,體現(xiàn)出其中一種價值就表明信息具有相關性。但預測價值與證實價值通常是互相關聯(lián)的,有利于對未來做出預測的信息可以幫助使用者形成預期,證實價值正是對預期的證實或糾正,同時經(jīng)過證實或糾正的價值也將作為做出新預期時的輸入變量,進而影響預測價值。各大公告并未對兩種價值做具體規(guī)定,容易出現(xiàn)概念擴大化。如2015年IASB征求意見稿中認為計量不確定事項屬于相關性的內容,其理由是計量不確定事項將最終降低預測價值或證實價值。事實上,計量不確定事項直接影響的是該不確定事項的確認和計量是否如實反映,進而才可能因為信息如實反映程度的降低而影響信息的預測價值或證實價值,這樣將間接化的影響劃分為質量特征的內涵顯然是擴大化的處理。更有甚者,有些人基于這種間接化的影響,認為相關性是唯一的基本質量特征,這是十分不可取的。IASB也在2016年5月發(fā)布的會議論文(Agenda Paper)中修正了這種看法。
相關性與重要性的關系是存在爭議的地方。聯(lián)合公告對重要性的界定與相關性的概念邏輯一致,認為因遺漏或誤報而將影響使用者經(jīng)濟決策的信息是重要的??梢哉J為重要性是對相關性信息范圍的限定,判定信息預測價值、證實價值的前提是必須具有重要性。因而重要性應當屬于相關性的內涵,但聯(lián)合公告對二者的差異介紹得不夠。
2015年,F(xiàn)ASB發(fā)布的該項目征求意見稿主要修訂了重要性的概念,引入了相關法規(guī)中對重要性的定義,認為對某項目的遺漏或誤報將極可能被某一合理的信息資源供應方視為對整體信息組合的重大變更。認為重要性是單一主體層面的價值判斷,并不需要綜合考慮財務報告環(huán)境;決策出發(fā)點是信息供應方而不是信息使用者。本文認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服務對象應當是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供應方;其次,會計規(guī)范具有其自身的規(guī)范體系,只要對決策有用的信息都可以認定為重要信息,相關性和重要性均具有財務報告的一般意義,既需要在單個使用主體層面進行選擇判斷,也需要綜合考慮其他情況。顯然,2015年FASB的征求意見稿的考量角度需要在美國特定的法律壞境下才有一定意義。沿用統(tǒng)一的會計規(guī)范邏輯至少在法律法規(guī)并不十分完善的會計環(huán)境下是適用的,當然這只是當前情況下的選擇,逐步減少會計準則與法律規(guī)范的差別是未來發(fā)展趨勢。
本文認為,重要性應用于在眾多經(jīng)濟現(xiàn)象中對會計相關信息邊界的限定,預測價值和證實價值則用作相關性程度的判定,因此相關性體現(xiàn)出了邊界效應和程度效應。當然,性質或數(shù)量上的重要性在具體確定時需要由是否具備預測價值或證實價值來判斷。因此,本文贊同聯(lián)合公告對相關性與重要性關系的表述,但也應清楚描述重要性為相關性的邊界效應,而不能與相關性完全等同。
從聯(lián)合公告對基本質量特征的應用步驟看,相關性和如實反映均表現(xiàn)出邊界效應和程度效應。應用步驟第一步是找出可能對使用者使用會計信息有用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其實就是財務報告所研究會計信息的邊界;第二步找出其中最相關的信息類型,需通過評價相關性的程度效應完成,即實現(xiàn)的預測價值和證實價值的大??;第三步確定該信息是否可獲得,是否實現(xiàn)如實反映,便是檢驗如實反映的程度。
財務報告所研究會計信息的邊界包括兩部分,一是相關性的邊界效應,二是如實反映邊界效應,只有二者同時滿足才是屬于財務報告會計信息邊界內的信息。誠然,所謂邊界通常既有理論上應當存在的邊界(稱為“理論邊界”),也有實際上由相關會計規(guī)則界定的邊界(稱為“事實邊界”)。
理論邊界是一個變動的邊界束,每一束是單個使用者的邊界,是特殊的理論邊界,符合普通使用者要求的通用邊界是一般的理論邊界。特殊理論邊界通常是發(fā)散性的,難以估計和準確界定。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研究的應是一般理論邊界,一般理論邊界才具有可估計模擬的基礎。事實邊界是對一般理論邊界的估計和抽象凝聚,由各規(guī)則制定機構確定。事實邊界包括表內邊界和表外邊界。就表內邊界而言,規(guī)則制定機構在考慮財務報告范圍邊界時除了判斷信息是否重要以外,也會考慮該信息是否能夠可靠計量,表外信息則并不需要遵循嚴格的會計確認規(guī)范,但均必須滿足一般理論邊界。而理論邊界不具有強制性,只是依據(jù)事實披露的情況進行理論分析時需要明確的邊界,并不能保證信息編制者提供的信息均在理論邊界內,也可能披露不重要或者未如實反映的信息。
(三)如實反映的內涵
如實反映是對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真實、公允反映,一般包括完整性、中立性、無差錯、審慎性和實質重于形式五個次級特征,可靠計量是如實反映的前提。如上所述,是否可靠計量是如實反映表內邊界的體現(xiàn),是否符合五個次級特征是如實反映的理論邊界,同時也是衡量如實反映程度效應的具體指標。這五個特征也一直是質量特征體系不斷爭論和修訂的內容。
實現(xiàn)完整性首先需要明確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邊界效應,既受相關性邊界效應即重要性的限定,同時也由可靠計量來限定其表內邊界,所有重要且可靠計量的信息均已反映才能稱為完整,這是完整性的事實邊界。當然,對表外信息可靠計量的要求有所降低,需要由如實反映的其他次級質量特征框定完整性的理論邊界。缺乏完整性,意味著遺漏,因此未實現(xiàn)對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如實反映,可見,完整性也是如實反映理論邊界的一項要求,與其他次級質量特征一同形成如實反映的整體理論邊界。完整性也體現(xiàn)出了如實反映的程度效應,單獨看某個信息本身的表述是否全面,是完整性作為如實反映邊界的體現(xiàn);聯(lián)合看該信息是否需要其他信息才能完整表述某個決策因素則是完整性作為如實反映程度效應的體現(xiàn)。
中立性是指信息表述客觀、無任何偏向,選擇中立的會計政策并采用中立的方式執(zhí)行該會計政策。審慎性經(jīng)常與中立性一并討論,如聯(lián)合公告所述,任何有傾向的審慎性均與中立性不符,因此,聯(lián)合公告不再將審慎性作為如實反映的次級特征。但2015年,IASB發(fā)布的該項目征求意見稿又建議重新引入審慎性,并且區(qū)分出了謹慎的審慎性(cautious prudence)和不對稱的審慎性(asymmetric prudence)。謹慎的審慎性強調的是既不高估資產(chǎn)和收益,低估負債和支出;也不低估資產(chǎn)和收益,高估負債和支出,這其實便是中立性的體現(xiàn)。而當前會計準則中實際體現(xiàn)了對資產(chǎn)和收益的確認和計量嚴于對負債和支出的確認和計量這一不對稱的審慎性。比如,很可能帶來經(jīng)濟利益的或有資產(chǎn)只需要進行披露,不確認為資產(chǎn),不在資產(chǎn)負債表中列示;而很可能導致經(jīng)濟利益流出的或有負債卻應確認為預計負債,在資產(chǎn)負債表中列示,這種不對稱處理就是典型的不對稱的審慎性。本文認為這種不對稱的審慎性其實并不合理,畢竟對于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應當采用一致的表述,這種不對稱的審慎性反而是將使用者的喜好、立場強加于會計處理之上,會計信息本身并不表明任何立場。審慎性應該是一種會計處理時應保持的懷疑態(tài)度。本文認為謹慎的審慎性就是中立性,不對稱的審慎性理論上不合理,因此,建議僅列示中立性作為如實反映的次級質量特征。中立性往往只能用于分析如實反映的邊界,而且沒有強制性的中立性規(guī)定,僅體現(xiàn)為理論邊界的分析。此外,并不存在十分中立或者部分中立的區(qū)別,因而無法用以分析如實反映的程度。
無差錯,即避免錯誤的會計處理,是在可容忍范圍內的準確估計和清晰描述。因為會計準則具有自身的缺陷且會計處理需要一定主觀判斷,因此無法確保完全精確,而更多地是上文提及的“大約的正確”,在可容忍范圍內的差錯均應當認為是無差錯的。廣義的無差錯應該涵蓋了所有會計處理過程,不完整、不中立、注重形式的會計處理均是存在會計差錯的。僅就次級質量特征而言,無差錯應該指狹義的無差錯,即在滿足完整性、中立性和實質重于形式后所做的會計處理應當無差錯。本文認為可容忍范圍其實是指除了會計準則等相關會計規(guī)則的自身缺陷及合理的會計判斷等會計學科體系限制造成的誤差外沒有其他差錯,此為事實上的可容忍范圍,是無差錯作為如實反映事實邊界效應的判定標準。理論上的可容忍范圍僅僅是會計學科體系的限制,因為相關會計規(guī)則的缺陷其實是人為的額外缺陷,理論可容忍范圍是無差錯作為如實反映理論邊界效應的判定標準。邊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準確程度,則是無差錯作為如實反映程度效應的體現(xiàn),規(guī)則的要求往往是對估計和描述準確度的最低要求,符合最低要求后的會計處理準確程度以及進行會計判斷的合理性程度則體現(xiàn)了無差錯的程度。
實質重于形式即強調經(jīng)濟實質而不是僅僅關注法律形式,因為實質重于形式屬于如實反映的內在要求,所以聯(lián)合公告把實質重于形式作為冗余事項刪除了。但如果如實反映僅僅作為一個質量特征,判定如實反映由其次級特征來衡量與評價時,那么,實質重于形式是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是否具有經(jīng)濟實質或商業(yè)實質通常作為判斷價格是否公允的一項標準,也是非貨幣性資產(chǎn)交換的重要判斷基礎。本文認為至少從利于進行會計信息質量評價的角度,將實質重于形式作為次級特征會更有利于衡量,使得如實反映的次級特征更為全面,可以實現(xiàn)通過這些次級特征的評價來判斷如實反映的邊界和程度效應。
按照本文的考慮,完整性、中立性、無差錯、實質重于形式是如實反映的四個次級特征,也是四個衡量標準,與相關性內涵的預測價值和證實價值不同,這四個標準必須同時滿足才能實現(xiàn)如實反映,而且四個標準之間沒有明確的互相影響的關系。
提高性質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驗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四個次級特征,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確定了具有更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質量特征,同一會計信息可以同時體現(xiàn)這四個質量特征,也可以不具備某些質量特征。因為提高性質量特征并不是有用信息的必要條件,所以也不體現(xiàn)出邊界效應,僅僅具有程度效應的區(qū)別。
圖1 本文設定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
四個提高性質量特征中,對可比性的爭議并不大??杀刃詮腇ASB第2號概念公告開始便一直作為次要的質量特征,其內涵既包含不同企業(yè)就相同或相似事項的處理應當可比,也包含企業(yè)在不同會計期間對相同或相似事項所選用的會計政策應當保持一致??杀刃允窃跀?shù)據(jù)間進行分析對比,并不是對單邊數(shù)據(jù)的分析,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次生的使用需求,符合提高性質量特征的界定。顯然,可比性在遇到準則更新、業(yè)務創(chuàng)新等沒有可比情形時不用刻意遵循。
可驗證性在FASB第2號概念公告中被認為是可靠性的一個次級特征。但許多關注未來情況的會計表述在當前無法進行驗證,這些信息本身就是對未來的預期或者是對形成預期的輸入變量的估計,顯然是具有預測價值或證實價值的,在當前情況下也可能是最能如實反映的表述。也就是說,不具有可驗證性也可用于決策,可見可驗證性并不屬于基本質量特征,而應屬于提高性質量特征。可驗證性其實與無差錯是同一個邏輯思路下的不同階段,無差錯保證了會計處理的正確程度,是必須實現(xiàn)的質量特征,而可驗證性則保證了在無差錯處理的情況下運用會計方法的準確性,確保不存在人為差錯。可驗證性判斷方法使用過程的準確性,但并不保證方法的正確性,同時正確的方法也并不必然可以驗證,這也是可驗證性作為提高性質量特征的原因。可驗證性對應的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輸入變量往往具有不同的可驗證程度,如不同層次公允價值信息可驗證程度明顯是不同的。因此,本文認為,可驗證性應與如實反映要求的無差錯關聯(lián)起來分析。
對及時性的要求其實包括會計處理本身的及時性和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但會計處理的及時性一般難以衡量,對于外部使用者來說也難以觀測,因此,及時性往往指的是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及時性在FASB第2號概念公告中被認定為是相關性的次級特征,認為如果信息不能及時提供將失去效力,即不再具有預測價值或證實價值。但如IASB1989年概念框架所述,及時性也將同時影響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因而將及時性作為對相關性和可靠性的約束條件。但顯然及時性無法約束其他提高性質量特征。一方面,滿足及時性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但不滿足及時性并不必然導致信息無法用于決策,尤其是用于證實前期預期的信息或者用于判斷趨勢的信息,這些信息及時提供與否并不直接改變決策。因此,及時性應更符合提高性質量特征的界定。另一方面,及時性與相關性程度一般是正相關關系,即信息提供越及時一般對于使用者來說就越相關;但如果在相關性的邊界范圍內,延遲披露意味著掌握了更多信息,這時的會計處理將更有利于提高信息如實反映程度,即及時性與如實反映程度一般是負相關關系。但某些情況下,基本質量特征在及時性處理上也是統(tǒng)一的,比如臨時公告,因其時效性短卻影響重大,及時披露相關信息,既是保持信息相關性的要求,也是對當時情況進行如實反映的要求,保證了對當下時點的客觀反映。此外,相關規(guī)則為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規(guī)定了強制性的最遲披露時間,為及時性增加了一定的事實邊界的效果。如果在強制規(guī)定的范圍內或者缺乏強制規(guī)定的要求時,則更多地體現(xiàn)出及時性的理論約束,即信息及時的程度。
可理解性在FASB第2號概念公告中被更多地認為是對使用者素質的假設,認為使用者應當具有理解能力,將其作為一個會計信息質量之外的考慮因素,這與質量特征體系研究會計信息本身質量的基本理念是不一致的。顯然,正如聯(lián)合公告所述,可理解性依然應該理解為是會計信息內容本身的易理解程度,當然使用者具備一定理解能力,并且已經(jīng)展開調查,必要時詢問咨詢師是其內涵假設??衫斫庑员憩F(xiàn)出了信息易于理解程度的明顯差別。
約束條件是質量特征體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IASB1989年框架只將約束條件認定為是對相關性和可靠性的限制約束,如及時性,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也給出了類似的解釋。事實上,約束條件應為對所有質量特征具有普遍約束的事項,如成本效益原則,即任何事項均應當做到其帶來的收益大于執(zhí)行該事項的成本。當前質量特征體系中,只有成本效益原則一個約束條件。
國外公告中,將成本效益原則應用于各大信息主體,規(guī)則制定者也應當考慮規(guī)則制定給制定機構本身帶來的成本和效益,同時也需要關注該規(guī)則可能給信息編制者和使用者帶來的成本和效益。對于信息編制者來說,成本效益原則往往用于在強制規(guī)定范圍內進行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顯然,這些選擇將影響會計處理產(chǎn)生信息表現(xiàn)的質量特征情況。
約束條件并不具有強制效力,會計信息編制者大可以忽視約束條件,比如不計成本披露某些信息,而依據(jù)信息的重要性或者依據(jù)強制性要求,這些信息必須完整提供,而且是決策有用的,也即約束條件與某些質量特征可能存在沖突。當然,會計信息編制者可以自主選擇強制要求之外的信息進行自愿披露,一般認為約束條件在強制規(guī)定之外的可選擇空間包括自愿性披露的信息處理時更具有約束力。
本文認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既是對會計確認、計量的要求,也是對會計信息列報和披露的要求,不能狹義地理解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形成實用、統(tǒng)一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就基本質量特征劃分出邊界效應和程度效應,分析提高性質量特征的程度效應,均有利于依據(jù)質量特征進行會計信息質量評價。
作者單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1.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yè)會計準則講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葛家澍.建立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總體設想[J].會計研究,2004(1)
3.葛家澍.論美國的會計概念框架與我國的基本會計準則[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4.AICPA.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Report of the Study Group on the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The Trueblood Report)[EB/OL].http://www.aicpa.org, 1973-10
5.FASB.Discussion Memorandum: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Consideration of the Report of the Study Group on the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EB/OL] . http://www.fasb.org,1974-6
6.FASB.Exposure Draft: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EB/OL] . http://www.fasb.org,1977-12
7.FASB.Exposure Draft: Proposed Amendments to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EB/OL] . http://www.fasb.org,2015-9
8.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2[EB/OL] . http://www.fasb. org,1980-5
9.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8[EB/OL] . http://www.fasb. org,2010-9
10.IASB.Agenda Paper 10E: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EB/OL] . http://www.iasb.org,2016-5
11.IASB.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EB/OL] . http://www.iasb.org,2010-9
12.IASB.Discussion Paper: 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EB/OL] . http://www.iasb.org,2013-7
13.IASB.Exposure Draft: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EB/OL] . http:// www.iasb.org,2015-5
14.IASB.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EB/OL] . http://www.iasb.org,1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