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德
宜家畢利書架,全世界每百人就有一個,姿色平平,在看臉的世界華麗綻放,靠的是誠實可信、顏值百變?一起探究秘訣,感悟含義。
畢利書架也許算得上宜家最典型的產品。
它是吉利斯·倫德格倫1978年設計成型的。據說他一有想法趕快在餐巾紙背面畫草稿,生怕忘掉。
現在,全世界共有6000萬左右畢利書架,幾乎每一百人就有一個。不起眼兒的書架做到如此豐功偉績,不錯吧。
畢利無所不在,以至于彭博用它比較各國的購買力。根據彭博的“畢利書架指數”。沒錯,確有其事—書架在埃及售價最高,剛過100美元,在斯洛伐克還不到40美元。
瑞典南部一個小村莊的Gyllensvanns Mobler工廠內,每三秒鐘就有一個畢利書架下線。工廠的200來名員工其實從來不碰書架,他們的工作是監(jiān)督機器干活,從德國、日本進口的機器,不停地切、割、沾、鉆眼、把不同部件組裝成書架。
輸進成卡車的刨花板,每天600噸,吐出裝好箱的成品,橫六豎三擺好,裝回卡車。
工廠接待處墻上掛著1952年宜家收到的第一張家具訂單。那時候的宜家可不是現在這樣的全球巨無霸。創(chuàng)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起步時只有17歲,資金是父親送的禮物,因為英瓦爾雖有認讀障礙、但學習很用功。
腦洞大開
1952年,年僅26歲的英瓦爾出品的家具目錄已經有100頁,但是他還沒想出平板包裝的主意。那還要再等幾年。一天,他和公司的第四位雇員吉利斯·倫德格倫正在往車上裝家具,準備去拍產品目錄照,吉利斯說,“這桌子真占地兒,我們應該把腿兒擰下來?!?/p>
這就是他腦洞大開的時刻!
坎普拉德已經沉迷于削減成本,非常執(zhí)著,以至于招來其他廠商的抵制。保證價格低廉的方法之一是散賣家具、而不是花錢請人組裝。但是,省錢更多的,也正是給倫德格倫帶來靈感的問題:運輸。
比如2010年,宜家調整一款沙發(fā)的設計:扶手可以拆下來。這使包裝尺寸縮水一半。這樣,把沙發(fā)從廠房運到倉庫、從倉庫運到商店的卡車數量也減半,效果:價格降低了1/7。
再看看宜家另外一款經典產品:Bang茶杯。你可能用過,年銷量高達2500萬呢。設計很獨特:寬口,漸窄,把兒很小、很高。這樣的設計初衷肯定不全是審美。為了節(jié)省制作和運輸空間,宜家還曾數次微調杯子的高度和把兒的形狀。
畢利書架也一樣。初看上去自從1978年入市好像并沒有改變多少,但是成本降低了30%。部分原因是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不斷微調,另外一個原因是規(guī)模經濟。
看看工廠。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出產的書架高出37倍,但是員工人數只翻一番。當然了,這也要感謝德國和日本進口的機器人。但是,大手筆投資買機器需要對生意有強大的信心,特別是當你只有一個客戶的時候:工廠幾乎只給宜家做書架。
再說那個Bang茶杯。最初,宜家請供貨方報每年100萬的價,然后又詢問:如果我們保證今后三年每年要500萬呢?這一下,價格又降了10%。
也許這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每一分錢都要數數。不信你去問著名的鐵公雞坎普拉德。他90歲生日時罕有接受媒體采訪,自曝身上穿的衣服是在跳蚤市場買的!據說他出門坐經濟艙、開老舊的富豪車。這樣節(jié)儉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怎么成了世界第八大富豪。不過,住在瑞士40年逃避瑞典稅收或許也有關系。
偷工減料,誰都可以做得出劣質、丑陋的產品;投錢如水,誰都可以做得出牢靠、雅致的產品。但是,要想能成為坎普拉德那樣富有,必須能做出既廉價、質量又能好到讓人接受的東西。
也許,這就能解釋畢利書架的魅力為什么經久不衰。
倫德格倫有一次說,他希望設計出的產品“簡單、實用、經得住時間考驗”。令人吃驚的是,畢利的粉絲也包括那些本應瞧不起批量生產的纖維板家具的人。
丹尼爾森是室內設計雜志《House Beautiful》的編輯。她說,畢利“簡潔”、“自由”、“不刻意的摩登”。
家具設計師希爾頓贊賞畢利最有趣的品質:匿名。室內裝修設計師桑德斯也有同感:選購基本家具、通過自己裝飾達到高端效果,宜家是首選之地。
如果你就想買個書架,畢利是最基本的、功能性的書架,但同時,它也可以是你創(chuàng)意的一張白紙。登錄ikeahackers.net網站你會發(fā)現,畢利被改用成五花八門的家具:酒架、隔墻、嬰兒換洗臺。
但是,廠家和供應鏈行家欣賞的并不是畢利的現代感和靈活性,他們看重的—這也適用于宜家整體—是原則:孜孜不倦地想辦法削減成本、價格,同時保證絕不降低質量。
這也揭示出,現代經濟中的創(chuàng)新并不僅僅是那些吸睛的新技術,也包括枯燥的效率體制。
畢利書架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和蘋果手機不同。畢利的創(chuàng)新在于:在生產和物流允許的范圍內不斷微調、削減成本,同時確保產品廣受歡迎、該干的活兒都能干好。
(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編輯/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