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明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機器人本身是一種機械裝置,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將之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產生了智能機器人,這些智能機器人不僅僅可以運行科技人員預先編排的程序來進行活動,同時也可以根據在人工智能技術下所制定的一些原則或綱領來進行行動。一般而言,機器人的作用是幫助或代替人類完成工作。我國科學家對機器人的定義是:“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化的機器,所不同的是這種機器具備一些與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規(guī)劃能力、動作能力和協(xié)同能力,是一種具有高級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1]
目前,人類對機器人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機器人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為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比如說我們現在工廠里廣泛投入的工業(yè)機器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對體力活動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而這些機器人則可以在程序上通過對人類的行為方式的模擬來幫助人類去完成那些重復且枯燥的體力勞動,作為一種勞動工具,它將人類徹底從那些繁雜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除此之外,機器人相對于人類勞動力而言,效率更高,花費更低,卻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
與此同時,人類對機器人的需求并不僅僅局限于工業(yè)機器人,更多是許多不同類型的服務型機器人,如陪伴機器人,醫(yī)用機器人等。在人類對更加便捷的生活的需求以及對更高服務質量的追求的推動之下,機器人不僅在功能不斷的進行變化,同時外形上產生了許多改變,現在的機器人已經不是人們印象中的一個鐵疙瘩,而是在外形上與人類有著越來越高的相似度。
一定意義上而言,機器人目前是作為人類的輔助的一種存在,同時也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世界的工一種工具與手段。伴隨著人類對機器人的需求上的一個提高,機器人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將占據越來越高的比重,這將會是一個從量變直至質變的一個過程。而機器人的迅速發(fā)展也勢必會對人類社會原有的狀態(tài)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沖擊,尤其表現在倫理道德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多的被運用于機器人技術中,因此而產生的一系列智能機器人產品也被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毋庸置疑,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我們必將會出現需要機器人做出自主道德決策的情況,而在此過程當中,人類是否能用將自己的倫理道德作為一種準則嵌入機器人中并對它的自主決策過程起主導作用,這是人們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
關于機器人的道德準則的討論,一直以來,我們都將機器人與人類的和諧相處擺在首要位置,而對于機器人而言,當它需要作出自主道德決策時應當依據怎樣的道德體系來作出自己的判斷呢,這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當我們人類一想到機器人會擁有自主決策的能力時,不僅會想起在科幻片中出現過的智能機器人侵占人類的情況。同時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也曾預言過智能機器人在不就得未來也許會成為人類社會一個巨大的威脅,他與許多知名的科學界和商業(yè)界的人士一起去敦促人們一定要重視機器人的安全問題,如果人類對自主機器人的發(fā)展不加以限制,很可能會給人類帶來不可預料的滅頂之災。[2]
自我意識是人類了解自己,把握個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正確決策的一種特殊能力,等同的是機器人的自我意識,就是機器人能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包括自身能力、狀態(tài)和自己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等。[3]在當今社會,對機器人的意識問題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而對此方面的研究的最終結果可能是會導致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的誕生,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從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開始,人類一直在工業(yè)化的道路上奮力前進,從未想過停止,運用人類無窮的智慧,各種各樣的機器被發(fā)明出來,這些機器的最初發(fā)明都是為了便捷人們的生活,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的文明也在不斷的賦予到機器上,也不斷用機器來填充我們的文明。未來將會出現許多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而這些機器人必然也將具有學習能力,學習一定意義上也被稱為機器人自我意識產生的一個源泉。在此基礎上,我們就要根據機器人自主意識產生的特點,來對這些“學習型”機器人加以控制。它們就像一個孩子一樣的存在,對我我們而言,最初的機器人都是一張白紙,任我們人類去填充,我們不能教與它們暴力而是應該讓他們學會和平,我們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效的規(guī)范具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的行為,從而避免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產生威脅。
當我們去思考關于機器人是否可以作為道德主體來參與到人類的生產生活中這一論題時,我個人認為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如何去創(chuàng)造出一種合乎倫理道德的機器人,而這里所提到的合乎倫理的機器人,一定的意義上可以將機器人本身作為一個道德主體來被理解。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在當今社會的視域下,你我們這樣的人類是唯一一個在完整意義上被稱作一個道德主體的存在,同時這里所指的人類是成年人類,并且也是心智健全意義上的成年人。在此基礎上,我們并不能將機器人建立稱為一個類似的道德主體,對于我們而言,能做到的僅僅是在一定意義上建立一個道德級別較低的機器人,而它則是根據限定的倫理規(guī)則來進行選擇他們的具體行為。
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無法明確的知道我們要如何道德的去使用機器人,畢竟對于我們而言,在所有的倫理行為上,我們很難所有人達到一致,每個人心中關于道德行為的定義是有所不同的,以及對于不道德行為的判斷上也是有些許的差別的。所以說如果想要機器人作為一個道德主體來參與到人類的活動中來,那么必定需要對機器人的倫理行為規(guī)范作出一個整體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進行約束。
當今社會機器人越來越多的被用于替代人類做一些重體力,以及機械性很強的工作,并且如今的智能機器人憑借著高超的計算能力,也使得他們可以從事類似于邏輯推理或是分析相關的工作。因此,關于未來機器人的發(fā)展給人類工作權利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近些年來,機器人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他們被廣泛的運用于運輸業(yè)、快遞業(yè)等等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yè),不僅如此,一些高危的工作未來也將由機器人來替代人類進行工作,比如在之前的一些抗震救災的活動中,在救援前線就運用了許多軍用機器人如呼吸探測機器人等。盡管如此,但是存在許多不易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比如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工作以及社工類的一些工作,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工作需要靈活運用人類的智力和協(xié)調溝通能力。
雖然伴隨著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必然會對人類的一部分工作機會帶來影響,但同時也它的發(fā)展也必然會給人類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工作就業(yè)機會,會有更多的人轉向從事機器人研發(fā)、生產制造、維修以及機器人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工作機器人把人類從簡單重復和危險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人可以投入到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未來在機器人面前,人仍將具有無法替代的優(yōu)勢,而未來的世界將由人與機器人協(xié)作創(chuàng)造?!拔覀儾粦摪褭C器人放在與人類對立的位置,而應該建立和諧友好的人機關系?!表n力群說。[4]
與此同時,伴隨近幾年來機器人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許多智能機器人逐漸走進了我們普通家庭中,尤其是將人工智能與兒童教育相結合下出現了許多智能教育機器人、陪伴型機器人,這些服務型機器人的大量使用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人類在與之進行交流接觸時在情感層面上是否會存在一些倫理問題呢?
大家在觀察這些服務型機器人時,除了對它感到十分新奇以外,大多都會驚嘆于它的智能水平——能夠順暢的與人類進行互動交流。這一方面展示了我國現階段科技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對于人類是否會對這類的機器人產生一些情感上的依賴存在深深的擔憂。目前情況下,我們很難切實地通過實踐去論證一個孩子如果缺乏我們正常人類的陪伴,而是在保姆型的機器人的陪伴下成長的話,是否會產生諸如“狼孩”那樣與人類無法進行正常社交的情況呢?雖然這種假設看起來十分的極端,但是我們也無法忽視人類有可能對機器人產生情感上的依賴這樣一個嚴重的心理問題。
同時,我們也在一些社會報道中看到一些人類在過分的情感依賴下,愛上了機器人,并且想要與之結婚,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僅是在我們的社會倫理道德層面很難被接受,在法律層面也并沒有被接納和許可。所以在現階段,人與機器人這種具有單向性特征的情感依賴問題是不容忽視的,我們該如何去處理類似情況的發(fā)生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
新的科學技術的研發(fā)和使用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了人類文明水平。但是人類并不是僅僅從追求技術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就能夠獲得滿足,人類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更甚于對技術上的追求。所以,機器人的發(fā)展離不開倫理道德體系的融入,只有將倫理道德體系融入到機器人的發(fā)展當中才能真正的滿足人類對機器人的需求。[5]盡管在文章中講述了機器人技術發(fā)展產生的,以及許多未來可能會產生的倫理問題,但我們也應當了解到在現今的科學水平之下,機器人技術的發(fā)展并沒有達到需要我們深刻擔憂的一種程度,在目前情況下,我們最需要關注的還是如何利用科學技術在如今這個智能時代為我們的生活最大程度上提供更多的便利。
參考文獻:
[1]趙偉.模塊化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D].武漢科技大學,2007:18
[2]本刊綜合.機器人能否代替人類[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大科技,2015(6):20-23.
[3]祝宇虹,魏金海.基于自我意識的自主機器人決策研究[J].機械與電子2012(7):68-72.
[4]常炯.機器人倫理困境的艱難選擇[J].世界科學,2015(10):52-53.
[5]任曉明,土東浩.機器人的當代發(fā)展及其倫理問題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6):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