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芳
廣南縣八寶鎮(zhèn)革賴小學 云南文山 663300
看圖寫話能力可以說是作文的基本功,在寫話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正確認識并合理指導,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看、想、說、寫能力,為以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滔滔的江河發(fā)源于涓涓的細流,我想這項基本功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練就的,也不是一兩堂課就能形成的。它的形成要有一定的過程,要靠長期積累。下面我結(jié)合看圖寫話教學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1]。
低年級的寫話以看圖寫話為主。要想寫出符合圖意的短文,那首先就要看清楚圖上畫的是什么。由于低年級的學生觀察能力不強,在看圖時觀察得不全面,因此,教師在學生寫話時往往要指導學生認真看圖。我曾出示一幅以“春天”為內(nèi)容的圖讓學生進行看圖寫話。圖上畫了一只在天空飛的燕子,一棵長出了葉子的柳樹,一棵開滿花的桃樹,還有剛長出地面的小草。有的學生說圖上有小鳥,有的說有柳樹、桃樹,而長在地上的小草往往被學生們忽略了。除此之外,有的學生在說出圖上事物的時候看到什么說什么,沒有順序,寫出來的語句讓人覺得顛三倒四。我在教學寫話時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如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去觀察圖畫。在學生掌握了觀察順序后,指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注意看清圖中事物的特點,如人物的神情、動作,事物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在學生每次看圖寫話之前,我都提醒學生要認真觀察圖中的內(nèi)容,只要是圖上有的就一定不能忽略,哪怕是很小的一個細節(jié)都要觀察仔細,因為有時候就是這些細節(jié)內(nèi)容為文章增添色彩,如果觀察不全面、不仔細,就不能將作文寫得豐富具體,會大大降低寫作質(zhì)量。可以說,老師指導學生認真看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作文的翅膀是什么?是想象。想象也是創(chuàng)新的翅膀,學生只有學會想象,大膽而合理地展開想象,文章才會神采飛揚、增光添輝。學生在觀察“春天”這幅圖進行寫話時,剛開始很多學生只會想到:燕子在天上飛,柳樹發(fā)芽了,桃花開了,小草長出來了。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要求不高,學生能想出這樣的句子已算比較好。但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寫作教學要“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這對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寫話水平,我以適當?shù)奶釂枮橹c,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把不會思考的事物想象成會思考的,把不會說話的事物想象成會說話的,把它們當做人來寫;由一幅圖聯(lián)想到前前后后的幾幅圖,由一個動作聯(lián)想到前前后后的幾個動作;使靜止的畫面盡量動起來,使單調(diào)的畫面充實豐富起來。又例如:我給學生出示過一副“媽媽洗衣服”的看圖寫話內(nèi)容,圖畫中是媽媽在洗衣服,還有一個小朋友在邊上學媽媽洗衣服,在讓學生做這個看圖寫話內(nèi)容的時候,我引導學生不要拘泥于圖上畫的內(nèi)容,還要通過觀察想象這個時候那個小朋友在一邊看媽媽洗衣服這個時候他會想寫什么呢?這就跳出了固定的畫面,深入到人物內(nèi)心,但是又不會偏離主題,這樣,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會加上更多自己的想法與見解,讓作文生動起來[2]。
口頭表達能力是語言實踐的重要工具,是寫話的有力基礎(chǔ),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教學看圖寫話過程中,我采用“先說后寫”的方法,讓學生先把自己想到的話說出來,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寫話的錯誤。在讓學生說出一段經(jīng)過自己思考的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話說明白,讓別人聽得懂。教師還要教育學生說話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適中,語氣自然。
看圖寫話最終是要學生把想說的話寫下來,這是一個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轉(zhuǎn)變。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剛開始要求他們只要用一兩句話寫清“時間、地點、人物、干什么”就行了。慢慢地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我要求學生不僅要寫完整,還要寫得具體、生動。此外,在寫話時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字能力具有很大用處。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看圖寫話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指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說話能力和寫話能力,為學生以后寫作打下良好基礎(chǔ)[3]。
參考文獻:
[1]王鵬飛.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25):110.
[2]陳靜.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途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5(26):88-89.
[3]呂艷輝.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12(2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