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勝
家鄉(xiāng)的“中秋馃”
周國勝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每到中秋節(jié)這天晚上,皓月當空,抬頭仰望那十五的月亮,記憶之湖也打開了閘門,童年有關(guān)中秋節(jié)的點滴記憶如鯉魚跳龍門般躍動起來……
家鄉(xiāng)那時的月餅就像我們看到天上的月亮那般大,大約只有一寸指節(jié)那么厚。餡子很簡單,主要是紅糖、冰糖、花生仁加青紅絲等摻和在一起,外面撒滿芝麻,用紙簡單包裝。盡管沒現(xiàn)在的月餅包裝豪華,餡子也不是現(xiàn)在的蓮蓉、蛋黃、水果之類的,但我還是更喜歡那種價廉物美的月餅。當打開包裝紙,一股芝麻香味撲面而來,滿屋子都聞到香味。
家鄉(xiāng)過中秋還有一種餅叫酥餅,餡子和月餅一樣,同樣大,但外面沒芝麻,餅中間有個大紅圓點,味道和月餅又不盡相同。月餅和酥餅一般都是同時買回的。
每到中秋節(jié),家鄉(xiāng)便是個丹桂飄香的季節(jié),也是個收獲的季節(jié)。這時山上的玉米棒子開始噴香,田里的稻谷也笑彎了腰。這是個傳統(tǒng)的佳節(jié),盡管忙得不可開交,臨近中秋節(jié)的前幾天,家家戶戶的大人也要抽出時間把割來的新稻子臨時弄點曬干碾成新米并加工成粉做成馃子供一家人品嘗。村人把這種馃子叫作“中秋馃”,馃子的大小和厚度如同芝麻月餅,一般農(nóng)家人為了省錢往往就以這種自己手工做的中秋馃代替月餅過中秋。
我家過中秋多以自家做的中秋馃來代替月餅。父親學過木匠,用檀木雕成的馃印模子,模子雕有“花好月圓”“嫦娥奔月”“?!薄皦邸钡雀鞣N圖案和文字,模型有帶花邊的圓形、楓葉形、桃子形等造型各異。在馃印里撒點干粉,當把揉好的一個個小粉團摁在這些造型各異的馃印上,稍加一敲,一個個造型別樣的中秋馃便做成了。然后在做好的馃子正中間用紅顏料點上一個大紅點,意喻一家人團團圓圓。接著把馃放在箅子上,添加木柴用大火蒸熟,便可以趁熱沾點白糖吃了。整個做馃過程,只要我們小孩子放學在家,一般都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轉(zhuǎn),嘴里饞得要命,不舍得離開半步,直到能吃到蒸熟的中秋馃才肯罷休。再加上做馃的過程好玩,自己動手在馃印里“咚、咚”的敲下那印有圖案的馃子,特別令人興奮。我覺得敲下的不僅是馃子,敲下的更是農(nóng)民的希望,代表了這一年農(nóng)家又有了好收成。
另外,這種蒸熟的中秋馃等冷卻之后還可切成一片片地用菜炒著吃,味道能與年糕相媲美。農(nóng)忙時節(jié)炒著吃省時又省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中秋馃做好之后,有的人家也要上街去買月餅和酥餅各一斤(半斤一個或一斤一個的兩種),順帶割個二三斤豬肉來蒸粉蒸肉吃。
不過農(nóng)村忙,農(nóng)家一般是沒空賞月的。月餅和新米做成的中秋馃都是中秋節(jié)的早上吃的,吃過中秋馃,中秋節(jié)那天人們還得下地去搶收稻谷和玉米呢。正如一首詩中寫的“村北村南打稻聲,荒園屐齒亦嬉晴”的景象。等到一輪明月當空,一家人坐在月光下賞月吃月餅,農(nóng)家人只怕早已伴著呼嚕聲進入周公的夢鄉(xiāng)了。賞月仿佛是城里人抑或是詩人的事,跟農(nóng)家人似乎無關(guān)。
時至今日,身在異鄉(xiāng)的我已多個中秋節(jié)未吃到家鄉(xiāng)的芝麻月餅了,但父母自己種的稻子新做成的圖案精美的鮮馃子我每年都能如期收到。盡管以往收到包裹打開時那中秋馃都已擠癟變了形,甚至都有些異味了,但我一個也不舍得扔掉,我用熱水洗干凈,依然留在中秋節(jié)這天蒸著吃,也是吃得津津有味。望著那一個個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寄來的中秋馃,除了“粒粒皆辛苦”外,更有家人濃濃的愛,讓我一生都享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