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韓偉林
“美神”王昭君
文·圖/韓偉林
王昭君距離我們過于遙遠,公元前33年出塞和親迄今已有2000多年,遙遠的時間縱深可以使任何輝煌歸之于無,更何況人之區(qū)區(qū)肉身。王昭君離我們又很近,她的“墓”就在今天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邊的沖積平原上,那是一處突兀出來的封土堆,現(xiàn)在是一處國家4 A級的旅游景區(qū),外地游客來呼和浩特必到此一游。昭君墓,也叫昭君墳,人們叫了一兩千年,到了科技文明飛速發(fā)展的當(dāng)下,現(xiàn)代人卻迷信了起來,當(dāng)?shù)貙ν饨y(tǒng)稱為“昭君博物院”,呼和浩特的的車司機都知道,再不能瞎叫。其實,怎么叫,都是后人的一種想法而已。人們前往游歷,并不會去避諱“墳?zāi)埂边@些的字眼,因為那里具有的氣場是美,從小美到跨越時空的大美。
王昭君像
王昭君,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何也?其實對于她的美,除了史書上的寥寥數(shù)筆,今天的人們不可能想象到那么久遠時的美與今天會有什么異同。她的美,更多的是一種給人以震撼的精神之美吧。她的家鄉(xiāng)在西漢時的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在她被選入皇宮為宮女的數(shù)年,等待著遙遙無期的皇帝的臨幸。據(jù)《漢書》《后漢書》載,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朝漢,表示“愿婿漢氏以自親”,以結(jié)永久之好。此時的王嬙王昭君,看到宮中正在選拔可以嫁給匈奴單于的佳人,“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自愿和親匈奴,用現(xiàn)在的話就叫自告奮勇,追求自由幸福。此時前來求親的呼韓邪單于,迫切需要這樣的“和親”,用于消除內(nèi)部的強敵,鞏固自己在汗國的最高地位。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汗庭發(fā)生內(nèi)訌,先有五單于爭立,呼韓邪單于在與郅支單于的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投歸漢朝,這就扭轉(zhuǎn)了自漢初以來約150年漢匈關(guān)系的根本改變。時在昭君出塞前18年。當(dāng)昭君出現(xiàn)在了皇帝的面前,“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漢元帝不禁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以失信”,只好將昭君嫁給了匈奴呼韓邪單于。而這個所謂的“意欲留之”一說,我想更多的是民間的傳說在漫長時間咀嚼之下演變成為“史”,對一個等級森嚴(yán)、制度完善的中央權(quán)力機構(gòu),此說純屬小兒科,怎么可能發(fā)生。當(dāng)然后世寫前代沒有多少顧忌,文字游戲也屬正常。
對歷史上眾多的和親事件的評價,后世有的基本肯定,有的全盤否定,認為和親是一種屈辱、妥協(xié)、投降、賣國的政策,而和親女子就是這種政策的犧牲品。士大夫、詩人、畫家、劇作家,從西晉時的第一首《王明君辭》起,歷經(jīng)隋、唐到宋、元至明、清,不知寫下多少作品來吟唱這位遠嫁北方的姑娘。后來,文人又杜撰畫師毛延壽向昭君索賄不成,故意丑化她,因而不得見幸皇帝的虛構(gòu)情節(jié),“哀怨”成了這些作品的基調(diào)。
走進昭君博物院即昭君墓,觀賞不盡古人留下的詩碑,其實并無低沉之感,無不給人以振奮和悠長的思索。從人性上來說,“白發(fā)宮女說玄宗”,還是勇敢地走出去在廣闊天地追求人性之美為好?兩者不言自明。難道普通女子就不能為漢匈的民族和好盡一份微薄的力量嗎?而且這次被動中的和親行為,在客觀上促進和加強了漢匈的和好,促進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結(jié)束了漢匈兩族150多年的敵對狀態(tài),使兩族轉(zhuǎn)入和平友好的關(guān)系。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哪怕一天、一個月、一年沒有戰(zhàn)爭也是好的,更何況史上說保持了60年的和平。那時,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向北方行進,別長安、出潼關(guān)、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閼氏,單于后)。站在北方的高天厚土之上,也許那時的王昭君已經(jīng)感受到,以個人的柔弱之力,也是可以肩負漢匈友好重任的。在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漢城遺址和包頭市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單于天降”等瓦當(dāng)和“單于和親”4字磚,以及“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12字磚,即是當(dāng)時漢匈人民心愿的記載,也是對和親昭君的熱情頌揚。昭君出塞播下了和平睦鄰的種子,這顆種子由生根、發(fā)芽到開花、結(jié)果,已經(jīng)永遠開放在了世人的心間,成為美善的象征。此時的王昭君,已由最初單純的青春的容顏之美,發(fā)展為追求自我的個性之美、人性之美,進而升華為內(nèi)在情操的和諧之美、心系天下安寧的崇高之美。于是這美,便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昭君墓,古今數(shù)不清詩客的墨跡被人刻在石碑上一一紀(jì)念,古今無數(shù)的大人物絡(luò)繹不絕來此憑吊緬懷。
“單于和親”瓦當(dāng)
出了呼和浩特市區(qū)順著省道102線南行9公里就是昭君墓景區(qū),周邊是方圓幾十公里的平坦繁盛的田地,間有屋舍林木,農(nóng)人耕作,公路上是飛奔的車流。由南朝北走進景區(qū)大門,遠遠就看見了昭君墓拔地而起的巍然壯觀,給人以一種卓而不群之感。踱步前行,只見兩邊松柏蒼翠,垂柳依依,綠草鮮花遍布,順著中軸線前行,迎面屹立著王昭君雕像,是由昭君家鄉(xiāng)——湖北興山縣人民政府贈送,高3.20米,漢白玉材料制成,只見王昭君像娥眉秀發(fā),衣袂飄飄,目視遠方,秀美不凡中透著美麗睿智的神態(tài)。接著向北,聳立著一塊高大石碑,鐫刻著國家副主席董必武1962年所作的《謁昭君墓》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倍系脑娢囊饩掣哌h,歌頌了王昭君為漢匈和好做出的貢獻,批判了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的“憤懣”。新的社會新的氣象,也許愈遠看王昭君也就愈加真切。
昭君墓頂向南眺望
三間四柱式仿漢代“青?!笔品?,由前國家副主席烏蘭夫親筆書寫,這是許多年前進入墓區(qū)的第一個標(biāo)志性建筑,如今隨著墓區(qū)景觀不停地擴容,已經(jīng)是很靠近封土堆墓的建筑了。接下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閼氏并轡而行的大型雕像,標(biāo)牌上記著是按廣州美術(shù)學(xué)院著名雕塑家潘鶴的同名雕塑用銅澆鑄而成,高3.95米,重5噸,這一美好的形象早已傳遍大江南北,成了昭君墓的一張名片。但這還不夠,每處景致都有主次之別,畢竟人們更多的是為了再前方的那座30多米高的人工土筑而成的土丘,那才是傳說中的“墳?zāi)埂?。人們遠道而來,其實就是為了這個看起來如此平常的土丘。順著雕塑走出十來二十米,沿著墓丘拾級而上,氣喘噓噓間就上了土丘上面(墓頂),只見是方圓二三十米左右的一處平臺,四周均有欄桿防護。上面植有丁香等樹種,墓頂正中的琉璃瓦攆尖涼亭里是一塊黑色石碑,石碑正面有王昭君的刻像,背面是“大德”二字,刻字立碑時間為1997年。向北眺望是隱沒在煙霧朦朧中的呼和浩特遠景,再北是大青山綿延巍峨的輪廓;向著南面俯瞰,墓園,詩碑,塑像,騎馬像等盡收眼底;中軸線兩側(cè)分列的是十二對石像生,是以出土的匈奴文物動物裝飾品為原形,按比例放大制作而成。還有中軸線西面的蒙古包式建筑群是仿制的單于大帳和昭君博物院、匈奴文化博物館,里面館藏有珍貴的出土文物,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歷史的生動展示。順著東面方向望去,小橋流水,樹木環(huán)繞之下的漢式仿古建筑群即“昭君故里”,準(zhǔn)確地說應(yīng)該是徽式院落,西是昭君祠,東面的叫昭君宅,據(jù)說是按照王昭君湖北故鄉(xiāng)1997年設(shè)計建造的故居仿制的。就要順著石階而下,如果接著看,我們會遇到香火縈繞的“娘娘廟”,會遇到“塞外流芳”“懦夫愧色”等許許多多的碑石,如果時間趕上了,還會遇上自1999年起舉辦的呼和浩特市一年一度的昭君文化節(jié)……而所有這些我們所看到過的、心里感慨過的,無不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木和白云朵朵的藍色天際之下。
現(xiàn)在的昭君墓景區(qū),其實是在近30年的時間里擴容改造數(shù)次完成的。我見到過一幅拍攝于上世紀(jì)二十年代的昭君墓圖片,那時還只是一處光禿禿的大土堆,前面僅幾塊碑石而已。昭君墓最早的記載,見于盛唐時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獨留青冢向黃昏”,還有白居易的《青?!返???梢娬丫巩?dāng)時不僅存在,而且遠近聞名。稍晚于李、杜、白三人的杜估的《通典》卷一七九“州郡”中,第一次明確記載了青冢的存在。元代編修的《遼史》卷一“太祖紀(jì)”及卷四一“地理志”豐州下,記有“青冢即王昭君墓”。成吉思汗近臣契丹人耶律楚材在《湛然居士集》中的《過青?!吩?,有“玉骨已消青冢底,香魂猶繞黑河濱”之句,由此可知昭君墓就在呼和浩特?zé)o疑。元亡后明人修的《元史》“木華黎傳”,有成吉思汗三女兒阿拉海別乞遣史在昭君墳勞軍的記載。清康熙年間,張鵬翮和錢良鐸二人途經(jīng)呼和浩特時,還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并有黑色的石虎、石馬各一個,白色的石獅一個,石頭房子一座,石頭小房子上還豎著用蒙古文書寫的幡旗,以及當(dāng)?shù)厝嗽谇嘹m斢猛翂镜囊粋€小方亭,方亭內(nèi)藏佛像、綢布和豆麥。這些表明了當(dāng)?shù)厝嗣駥φ丫膽涯睢=?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亂,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就只剩下孤單墓體和幾尊石碑了。
王昭君在匈奴,應(yīng)該說度過了自己幸福的一生,說得最貼切的是唐代詩人張仲素:“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知。劍戟歸田里,牛羊繞塞多?!边@是一段沒有宏大的政治、沒有陰謀詭計的真正的生活場景。呼韓邪單于去世后,她和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依據(jù)匈奴收繼婚習(xí)俗,父死,長子即妻其后母,王昭君再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fù)株累單于,并生兩女,長女須卜居次,次女當(dāng)于居次。公元前20年,復(fù)株累單于又死。一年后,33歲的王昭君去世,據(jù)稱厚葬之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后人稱之為“青?!?。據(jù)敦煌發(fā)現(xiàn)的唐代《王昭君變文》記載,昭君去世后,埋葬儀式按匈奴習(xí)俗進行?!肮讟●妨?,更別方圓?!薄搬j五百甕酒,殺十萬口羊,退犢燖馳,飲食盈川,人倫若海。一百里鋪氍毛毯,踏實而行。五百里鋪金銀胡瓶,下腳無處。單于親降,部落皆來,傾國成儀,乃葬昭軍(君)?!睗h孝哀皇帝差使前往吊唁。
除了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在位于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也有一座昭君墳,有資料稱在內(nèi)蒙古和山西北部,傳說中的昭君墳?zāi)褂惺畮滋幹?。一則這片土地是當(dāng)時匈奴駐牧過很久的地方,亦是當(dāng)年王昭君出塞途徑逗留居住的地方,后人把她安放此處是很自然的事兒。二是昭君墓多出十多處,并不是如帝王那樣搞出疑冢三千,這些地方無金無銀,堆土而成,只能算作人民群眾自發(fā)的行動。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這樣說:“王昭君埋葬在哪里,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昭君墓。顯然,這些昭君墓的出現(xiàn),反映了內(nèi)蒙古各族人民對王昭君這個人物有好感,他們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鄉(xiāng)?!碑?dāng)然因為沒有進行過考古挖掘,最有名氣的呼和浩特昭君墓,也很難確定是否是真墓,民間傳說和當(dāng)?shù)亓鱾飨聛矸Q只是衣冠冢,從史料上尋找,昭君出塞后再沒有回過漢朝,如果死后歸葬,史書是一般不會不載。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對呼和浩特大青山南麓的文物古跡做了詳細記載,如果當(dāng)時此處有昭君墳?zāi)?,他不會忽略不記,這樣昭君墓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是在北魏之后。有人推斷昭君墓是由漢代烽燧一類邊防設(shè)施改建而成,也許不無道理。
王昭君的生命是短暫的,她的美卻成為恒久。王昭君追求了作為一個人的美,進而惠及了更多人的幸福。在宏大的政治行動之中,一個普通女子能夠飛越掌握她命運的高高在上的無數(shù)君王大臣,傲然地劃過時空落地生根,是什么原因?絕大多數(shù)的人是說不出理由的。也許她太弱小了,卻承擔(dān)了太大的國家責(zé)任,于是給著人以無盡的哀憐;也許她離家太遠了,卻把遙遠的他鄉(xiāng)作為溫馨的家園,于是她最接近了安心過日子的人間地氣;也許在四大美女中唯獨她遠離了殘缺之美,具有了完整的人格,于是她最符合了人們心目中對美的親近。
我用一種距離王昭君2000多年的尺度進行著度量,于是,王昭君被我稱作了“美神”,我記下了后世對她的尊重。
(責(zé)任編輯/呂文錦 設(shè)計/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