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
摘 要:影響大豆產量的一項重要的關鍵因素是種植密度,而根據大豆種植密度的不同和變化,大豆的單株性狀也會出現變化,直接造成大豆產量的變化。而本文則主要研究了不同的種植密度對于大豆產量所造成的影響。而研究結果也能表明,當大豆的種植密度得到增加,植株高度和結芙高度就會增加,但是主莖節(jié)數和植株的單株粒數就會減少,而大豆的增產量相比就會減少,造成大豆的減產。
關鍵詞:種植密度;大豆產量;影響
大豆的產量不僅與大豆的品種有關,其還受自然環(huán)境、自然氣候和種植方法具有密切的關系。并且由于大豆是群體性的經濟作物,所以在大豆生長的過程中,通過干預大豆的群體性,可以起到提高大豆產量的作用。而其群體性中,大豆的種植密度又是影響其產量的最關鍵的因素。不同的種植密度對大豆的影響也不同,較為合理的設計大豆的種植密度,也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大豆產量。并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農業(yè)種植水平和技術的提高,大豆的產量也在不斷的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大豆的種植過于密集,超過了土地的承受數量,則會造成群體都接受不到陽光,大豆植株的中下部分因為不能良好的進行透風和透光,就會造成營養(yǎng)不良和成花、結莢的脫落,就會降低大豆的產量。
一、資料與方法
1.實驗資料
實驗資料選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科研所大豆室選育的兩個穩(wěn)定的大豆品種:農大25775和農大25788。并在黑龍江上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實驗地進行種植實驗。要求其行距為50厘米,種植密度分別是4000株/畝、6000株/畝,8000株/畝、10000株/畝,12000株/畝,三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12.4㎡。于5月4日進行播種,大豆的生育期間進行正常的管理。
2.測定方法
對實驗的大豆進行產量的測定,要使用《農業(yè)部糧食高產創(chuàng)建測產驗收辦法》中的關于大豆的測產方法,首先需要去除小區(qū)兩頭及邊行,選取約10㎡范圍內的植株進行收獲,并稱重,還需要對所收大豆的實際水量進行測量。并按照計算公式“實收產量(kg)=畝鮮重(kg)x(1-含水量)÷(1-1.5%)”,計算出實驗田的畝產量。
二、結果分析
在不同的種植密度的影響之下,農大25775和農大25788的產量在每畝種植6000株的情況下的達到了產量最高值,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這兩種品種的大豆的產量出現了下降的現象。并且,在此次實驗中,大豆的種植密度在6000株/畝,和8000株/畝時,其收獲產量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但是根據其它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種植密度小于6000株/畝和大于8000株/畝時,其大豆收獲產量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和差異水平。由此,也可以得出一定的結論,農大25775和農大25788這兩個品種在種植密度達到每畝地種植6000~8000株之間的情況下,能夠達到最高的大豆產量,并且品質比較優(yōu)異。具體見表一,不同種植密度對大豆產量的影響。
三、討論
大豆的收獲產量不僅受到氣候因素、土壤因素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還受到了栽培技術的影響。而較為合理的大豆的群體性結構也是影響大豆產量的關鍵因素,而人為干預使用較為科學合理的人工栽培技術,也是能夠調節(jié)群體結構的較為重要的手段。而通過本文的具體的實驗研究,也得出了一定的結論。當大豆種植密度開始增加時,大豆的株高和結莢高度也得到了明顯的升高,但是其主莖節(jié)數和分枝數、單株莢數、單株粒數也都因為種植密度的增加呈現降低趨勢。當種植密度達到6000株/畝時,達到了大豆的最高產量。由此也可以得出,對于農大25775和農大25788這兩個品種來說,其種植密度應該在6000株/畝到8000株/畝之間,這樣才能達到大豆的最高產量。
而且大豆的種植密度還會對大豆干物質的積累量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種植面積的增加會減少大豆單株干物質積累量。而大豆群體的干物質積累量又是通過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和大豆的生長重量所決定的,而較高種植密度的情況下,由于其種植的單株數量較多,也有利于其干物質積累量的增加。
一般來說,大豆的配套栽培技術應首先考慮的重要的因素是大豆的種植密度,種植密度如果偏低,雖然其單株莢數和其單株粒數比較高,但是因為其單位面積下種植的總株數的減少,所以從總體來看,種植密度較低情況下的大豆產量比較低。但是,在單位面積下,種植密度較高,則會造成單株莢數、單株粒數的產量的降低,雖然其單位面積種植數量較大,其產量依然比較低。所有,只有在進行大豆種植時,選擇適量的株數和密度進行種植,其單株產量提高和株數的減少,才能得到相互的平衡,并且還需要保證有效莢數增多,并且要是株、莢和粒數鞥夠發(fā)展協(xié)調,從而得出最大值的大豆產量。
從理論方面進行分析,如果大豆的群體產量達到最高值,其種植密度應該也是大豆種植最適宜的密度,大豆的單株分布也應該是最佳分布情況。而對于大豆來說,其最佳種植密度比較寬泛,在合理的種植密度內均可以得到最高的大豆產量。而株行距又是在進行大豆種植過程中,重要的調節(jié)大豆種植密度的方法和水段。在大豆種植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增加株間距離,能夠有效的幫助單株改善其生育狀況,和生長期的透風性與透光的條件,這樣的情況下,大豆在后期的開花、結莢、鼓粒期時,能夠從植株的全方面接觸到陽光和水分,從而充分的保證大豆單株的生產力,并且能夠在提高大豆產量的同時,提高大豆的質量,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朱元剛,高鳳菊,曹鵬鵬,王樂政. 種植密度對玉米-大豆間作群體產量和經濟產值的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5,06:1751-1758.
[2]張偉,張惠君,王海英,謝甫綈,陳振武. 株行距和種植密度對高油大豆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大豆科學,2006,03:28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