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yè)與內蒙古就是分不開的。內蒙古不僅是神舟飛船的故鄉(xiāng),也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41所的所在地。因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制產品的特殊性,工作在這里的航天人注定要身處幕后。航天科工六院41所某室材料組組長王敏,就是這些幕后英雄當中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她是單位里公認的科研能手,曾多次獲得航天科技進步獎、國防科技進步獎和國防發(fā)明專利,今年又榮獲“自治區(qū)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她投身航天事業(yè)二十多年矢志不渝,帶領技術團隊不斷創(chuàng)新,為中華民族飛天夢和科技強軍夢加油助力。
“我們的發(fā)動機沒有‘心臟病”
在41所,我們見到了王敏。她穿的不是工裝,而是一身典雅的紅色針織連衣裙??吹贸觯@位科研強人,其實也是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王敏帶領的材料組承擔著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復合材料零部組件的研發(fā)與生產試制任務。目前,國內外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總體及單項技術都在快速發(fā)展,很多過去由金屬制成的發(fā)動機零部組件都在改用復合材料,王敏和她的團隊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這兒就是火箭發(fā)動機向后‘噴火的地方,這里的部件控制著發(fā)動機‘噴火的方向,能耐幾千度的高溫?!敝钢媲暗墓腆w火箭發(fā)動機模型,王敏用通俗的語言介紹道。而這就是王敏團隊目前的主要攻關方向。經過多年的攻關和突破,王敏團隊掌握了多項復合材料應用和工藝研究方法,它們成為中國航天科工六院的核心技術。王敏據此組織編寫的工件成型工藝技術說明還取得了國防發(fā)明專利授權。
王敏團隊的工作,就是解決一道道難題,攻克一個個難關。每一個項目,都要經過材料與工藝論證,再到親自動手試制材料和零部件,最后通過各種測試實現工程化應用。固體火箭發(fā)動機零部件試制工序多、技術要求高,生產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需要兩名技術人員一連24小時不眠不休地守在設備旁進行調控,不容許出現絲毫差錯,其中的辛苦超乎想象。而在王敏看來,比“動手”更艱難的是“動腦”的環(huán)節(jié)。把設計理念梳理為設計思路,再把思路歸納成技術實現途徑,讓“二維”的圖紙變成“三維”的實物,需要不斷摸索新技術、新工藝,也會遇到很多不可控的技術問題,難免一次次遭受失敗的打擊;試驗失敗了,要倒查每一步論證、每一道工序,直到找出原因、拿出改進方案為止。多年前,王敏參與研發(fā)某型號復合材料,研發(fā)期間材料的配方和煉制工藝改了又改,等到研制成功,失敗品已經積攢了滿滿一大箱。
“新材料的研發(fā),現在依舊是我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短板?!蓖趺糁毖圆恢M,“這條路不平坦,但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幾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yè)一直自力更生,我們的發(fā)動機沒有‘心臟病。”
“管理班組、帶隊伍
很有辦法”
特殊的工作性質,對航天人的團隊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王敏深知“一枝獨秀不是春”,在提高自身業(yè)務技能的同時,時刻不忘提高班組的整體素質?!拔覀兊拿恳粋€項目都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而是一個團隊甚至更多人共同完成的?!彼f。
現在,材料組的8名成員中,有6名是“80后”。王敏十分注重加強團隊建設,利用創(chuàng)建學習型班組的契機,組織組員深入開展“導師帶徒”活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和大家一起切磋技藝;開展多項勞動競賽,鍛煉組員的現場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培養(yǎng)組員迅速成長為班組骨干和技術能手。同時,王敏大膽讓年輕人操刀科研項目,按照每個人的興趣和專長確定研究方向,目前組里承接了十幾個課題,每個組員都有自己主抓的。正是這些不斷成長起來的得力能手,使得材料組的整體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材料組主要從事的是研制和生產試驗任務,安全生產是重中之重。平時工作中,除了要求組員嚴格執(zhí)行安全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外,王敏還定期對班組的設備、儀器、組員遵章守紀情況、熟知崗位職責情況進行檢查,杜絕一切可能的不安全因素?!鞍踩珵榱松a,生產必須安全”是王敏對安全問題的態(tài)度,更是她對自己和全組的嚴格要求。自建組以來,材料組未發(fā)生任何安全生產事故,發(fā)揮了班組小細胞在助力全所安全生產上的支撐作用。班組的小冀對她欽佩不已:“王姐不但技術能力強,而且管理班組、帶隊伍很有辦法,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不管掙多掙少,從沒想過改行”
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國運緊緊相連,航天人更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1994年,王敏入職41所,剛工作那幾年,正趕上國家節(jié)省國防開支集中搞經濟建設,航天人工資待遇低,社會上甚至有“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說法。由于院里缺經費少項目,王敏參與的第一項工作是研制民用汽車涂料。當時許多同事選擇了跳槽,王敏卻選擇了繼續(xù)堅守?!安还軖甓鄴晟伲瑥臎]想過改行,回想起來,應該是我愛上了技術研發(fā)?!彼f道。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1999年以來,隨著國家大力增加對國防事業(yè)尤其是航天事業(yè)的投入,王敏也在越來越多的科研任務中成長,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科研人才。
可以說,41所的每一個國防研究項目都是重大政治任務,一個零部件、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就會影響整個型號的進度;一次試驗失敗了,就是成百上千萬元的損失?!斑@讓航天人形成了特有的干事氛圍,大家普遍責任感強烈,工作上不計得失?!蓖趺粽f。長期以來,她的團隊幾乎沒有哪天是按時下班的。
有一年“十一”長假期間,王敏接到單位電話,材料組之前試制的一個復合材料部件在發(fā)動機試車中發(fā)生故障,才休了3天假,整個團隊就回到了工作崗位,等到改進完成并試車成功,已經到了第二年的2月份。這期間,他們沒有休過一個周末。王敏清楚地記得,全部工作結束的那天正好是除夕,兒子一次次打電話問她什么時候回家過年,當她乘車從30多公里外的試驗區(qū)回到家里時,新年的鐘聲剛好敲響。
王敏早已過了不惑之年,但不管是連日出差后直奔工作崗位,還是“連軸轉”幾天后的清晨,她看上去都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巴趺舾晒ぷ骱苷J真,是一個讓人放心、省心的班組長,不管是研制生產試驗任務還是班組日常管理,王敏都做得非常好。”研究室主任王峰說道。同事們佩服王敏的地方,除了她的能力強和敬業(yè),更在于她能在工作之余把家和自己收拾得整齊利落,對工作任務繁重的航天人而言,做到后者其實更為不易。
進入41所轉眼已過去20多年,王敏將最美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航天事業(yè)。當看到2015年的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有自己付出心血的武器裝備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王敏憶昔撫今由衷感慨:“看到這些凝聚著我們心血和汗水的裝備出現在直播里,作為航天人,我們有著比別人更強烈的自豪感。應該說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是國防工業(yè)的跨越式發(fā)展成就了我們?!?/p>
(通訊員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41所) (責任編輯/高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