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辭去了Uber CEO職務的Kalanick,就像是走下神壇的沒落者,回首創(chuàng)立Uber的路程,從2009年初創(chuàng)的印象浮現,到市政府的聲源,擴張、吞并的手段常有運用。而隨著Uber聲勢的不斷猛漲,Kalanick也成為了聚焦燈下的明星人物。
在這段時間內,Kalanick事必躬親、全身投入,熱情與積極的態(tài)度似乎感染到了每一位員工。就是這樣一個把輸贏看做很重要的人,對于業(yè)務能力極強的員工卻十分庇護,但此做法并未將Uber的地位持續(xù)保留下來,而且還是導致衰敗的因由之一。
麻煩纏身的Uber
與Uber一樣,陷入泥潭中的樂視在近幾周,由于資金問題而麻煩不斷,從而導致了創(chuàng)業(yè)板大跌,使很多人對于創(chuàng)業(yè)板都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反觀Uber,也在尋求出售部分股份,不奈軟銀孫正義卻將Uber視為談手山芋,無意購買Uber的股份。
走到今天的Uber,在經歷了中國市場開拓的失敗,但只是開端,緊接著又在俄羅斯碰了壁,退出市場,同時在今年又接到了Waymo的起訴,旗下的無人駕駛項目也被曝出了知識產權的糾紛……
接二連三的麻煩事,導致Uber董事會成員不得不轉讓部分股權,股權的轉讓意味著公司的發(fā)展該怎么去穩(wěn)定下來,重新站起來,但事與愿違“美夢泡湯”,合適的買家卻不愿接手。
中國的文化理念中,講的是因果輪回,事出此因必然是有其果。
Uber之憂
軟銀是一家綜合性的風投公司,致力于IT產業(yè)的投資。早期孫正義也投過嘀嘀打車和東南亞的GrabTaxi等打車平臺,但卻將Uber阻在了門外。
Uber的競爭對手枚不勝舉,在經歷了挫折,自然會打擊用戶對Uber的依賴程度,同時在國外的擴張也使其難堪不已,克扣司機、政府查封、Uber印度女性租車遇害……打車首選的地位欲加不保,所以一個口碑不佳的公司,以何來與競爭對手抗衡、盈利呢?
除此外,盲目的擴張,致使Uber在發(fā)展中,有了本質的變化,騷擾事件的爆出、被投訴無望等事件,導致了內政憂患變成現實,加上管理層的辭職,更是讓Uber的管理層結構不再完整,決策執(zhí)行受阻,盤活希望渺茫。
公司內部的混亂、不作為現象導致了員工的不安。不守規(guī)矩克扣司機、在蘋果的體制下玩小聰明、不準受地區(qū)的限制,導致了Uber口碑變差。
沒有內部的安定,沒有外部的口碑,可以說一個再好的公司,也必將沒落,整治起來也會難上加難,這樣的公司,誰會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