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zhèn)江安幼兒園 周蘭梅
追尋集體教學中的游戲精神
◆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zhèn)江安幼兒園 周蘭梅
人的本質的表現(xiàn),是以情境為條件的。游戲精神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離不開教育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使教育過程富有感染力,離不開主動投入、沉迷專注的體驗,只有引人入勝的教育過程才能使幼兒情不自禁地卷入活動,獲得深刻的認知和情感體驗。然而,日常集體教學中卻存在這樣幾種非正常的常態(tài)現(xiàn)象:
案例:教師的高控制剝奪了幼兒的自主?!拔冶頁P……,他很安靜?!薄拔蚁矚g……,她已經(jīng)按老師的要求做好了?!薄啊诟墒裁茨??還想不想玩了?”“我看誰不聽話!”
班級管理中,我們經(jīng)??梢月牭街T如此類的話語,這些呆板的語言模式與權威的態(tài)度,只能喚起幼兒被動的行動,不可能引發(fā)幼兒如何選擇行動的思考。在成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聽話”的常規(guī)要求,其實是悄然壓抑了幼兒萌發(fā)自主性的忌語。
案例:小班第一學期手工活動“玩報紙”。
師:小朋友們,這是什么呀?
幼:報紙。
師:我們可以怎么玩?
幼:團、撕。
師:對,現(xiàn)在我們先來團成紙球。(活動一)
師:現(xiàn)在老師在干什么呀?
幼:撕紙。
師:撕下來的紙像什么呀?
幼:面條。
師:好,現(xiàn)在我們來撕面條。(活動二)
幼兒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與技能,更要喚醒幼兒的游戲精神,使他們在富有意義的學習中體驗愉悅,發(fā)展自主、樂觀、積極、創(chuàng)造的品質。作為一個小班美術領域的手工活動,從活動目標的設計到實際的活動過程,整個活動中看不到任何對情感體驗的關注。在認知目標的主導下,學習過程由兩個割裂的手工活動簡單組成,讓課堂變得索然無味。這原本可以是一個充滿趣味的手工游戲,可以根據(jù)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把幼兒鮮活的感受與體驗納入考慮范圍,使教育過程游戲化、情景化。老師可以以娃娃家媽媽這種游戲者的身份出現(xiàn),創(chuàng)設充滿游戲魅力的教育情境:“我是娃娃家的媽媽,我家大寶想要吃面條,可是小寶現(xiàn)在在哭,小班小朋友們愿意幫助我,送一些彩色面條到我家嗎?”當幼兒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報紙顏色時,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是否會令幼兒更加滿足呢?
集體教學活動中,如何關注幼兒愉悅的情感體驗,把具體的游戲活動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引入教學實踐,利用游戲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呢?
1.激趣,為后續(xù)的活動做鋪墊
美術“美麗的春天”教學設計中,我這樣設計游戲情境導入教學:
師:春天來了,春天里有什么呢?
幼:有花、草、小鳥、大樹。
師:春天的樹林里好熱鬧,我們來玩一個春天的游戲,愿意扮演大樹的小朋友請到前面去,仔細想想,你是一棵什么樣的大樹,是高的還是矮的,是粗的還是細的。想扮演小草的小朋友想一想,怎樣造型讓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小草。想扮演花兒的小朋友要怎么造型讓人一看就知道花兒開放了。還有,想扮演小鳥的小朋友們準備在樹林里干什么呢?
對游戲角色的自主選擇,讓幼兒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幼兒感受到春天小樹林里的熱鬧和快樂,為后面幼兒自主選擇給大樹涂色、折紙小鳥、剪花還是剪草的角色分配做好了鋪墊,這種游戲體驗所帶來的深刻認知是純粹說教無法比擬的。
2.巧妙分解重難點
美術教學設計“大家來鍛煉”活動中,我的技能目標是讓幼兒用扭扭棒來進行各種運動造型,那么,幼兒就需要觀察各種運動動態(tài)。教學的開始,我設計了以下游戲分解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師:冬天什么辦法可以不怕冷?
幼:運動、開空調、穿很多衣服、躲在家里不出來。
師:運動是最好的防冷方法。我們來玩一個運動游戲,我先做一種運動,你們數(shù)到3,我就停,你們看我的動作造型猜一猜我做的是什么運動。
師:誰能來說一說你眼中的老師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我的手臂是什么樣子的,腿是什么樣子的?
當師幼互換角色玩游戲時,幼兒學習興趣濃厚,非常專注地觀察運動者的各種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跳繩”“舉重”“拍球”。幼兒不但非常準確地說出各種運動,而且準確地說出運動定格時的身體狀態(tài),“手臂是彎的”“手臂在身體的兩邊”“頭發(fā)飛起來了”“膝蓋彎曲了”。觀察各種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讓幼兒在游戲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活動的重點難點,為后面的扭扭棒造型運動小人做了較好的經(jīng)驗鋪墊。
3.教學重點前置
我園余老師在執(zhí)教大班歌唱活動“我是小鼓手”這首歌曲時,一反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用游戲的方式讓幼兒隨意敲鼓玩,師幼間展開了以下一段對話。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小鼓,誰愿意來跟它玩一玩?(1~2名幼兒)
幼1:主動跑過去興奮地自由敲鼓。
師:誰愿意將他敲鼓的節(jié)奏型拍出來?
師:他敲鼓的節(jié)奏很好聽,我們一起來學著拍一拍。
師:老師還帶來了一些更好聽的節(jié)奏型,敢不敢挑戰(zhàn)自己來試一試?
幼2:順利地敲出節(jié)奏。
師:大家聽我來唱一唱這個節(jié)奏型。
余老師將歌曲中最后的節(jié)奏放到教學一開始,鼓勵大家隨便敲鼓玩,并說說自己敲的節(jié)奏。幼兒無意識地敲鼓得到老師的賞識之后,擁有了強烈的成就感,學習興趣得到了強化,到后面有意識地敲擊歌曲中越來越難的幾種節(jié)奏型,均以“玩”為手段教學無痕地解決了重點。當老師唱出歌曲最后部分的節(jié)奏時,我們感覺,游戲和重點前置優(yōu)化了常規(guī)教學,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1.摸到誰的頭誰發(fā)言
常態(tài)下大班額的教學中,運用游戲手段組織教學,會讓課堂變得鮮活、有魅力,即使學習時間一再延長,幼兒也不會覺得無趣。比如在大班各科教學提問中多次運用到“瞎子摸頭”的游戲,讓“中獎”的幼兒發(fā)言,有效地解決了公平公正的問題,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
大班繞口令“扁擔和板凳”復習部分。
師:誰敢來挑戰(zhàn)自己,試試自己有沒有學會看圖念繞口令?
大部分幼兒都表現(xiàn)出不自信的樣子,一名幼兒轉過頭去不看老師,一名幼兒躲在前面幼兒的后面。
師:失敗了也不要緊!誰也不會笑他,大家說對不對?
幼:對。
師:誰第一個站起來,我們就為他的勇敢拍拍手!
(仍然沒有幼兒敢挑戰(zhàn)一下。)
師:這樣,我們來玩一個“瞎子摸頭”的游戲,大家都閉上眼睛,你們從1開始數(shù)數(shù),我也閉上眼睛任意摸小朋友的頭,你們喊停的時候,我摸到誰的頭誰就站起來挑戰(zhàn)自己,看圖示念繞口令,這樣大家同意嗎?
幼:同意!
師: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就必須人人遵守游戲規(guī)則,被點到的人要看圖示念繞口令。
幼:好,同意。
于是游戲開始了,大家興奮地期待著。
剛開始誰都不愿意站起來嘗試看圖示念繞口令,當老師提出新的游戲規(guī)則來公平地解決問題的時候,大家便克服畏懼心理爽快地同意了。由此可見,自主性、開放性、體驗性是好的教學所具有的本質,教學中一旦具有了自由開放的游戲精神,便能改善傳統(tǒng)教與被教的權威型師幼關系,改變幼兒的畏難心理,有助于規(guī)則狀態(tài)下新型師幼關系的建立。
2.用唱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繪本教學活動“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故事大意講的是很有愛心的巨人喬治將自己剛買來的新領帶、新襯衫、新皮鞋等物品送給了有困難的長頸鹿、山羊、老鼠、小狗等動物??墒枪适虑楣?jié)簡單反復,于是老師在組織過程中老歌新唱,將幼兒熟悉的《逛公園》節(jié)奏移植到本次活動中,使教學充滿魅力和樂趣。
師:喬治將圍巾送給了長頸鹿,他很開心地哼起了歌,他唱歌時是什么樣子的?站的還是坐的?或是其他樣子的?
幼:靠在大樹上唱歌。
師:很有可能!我們可以2人一組合作表現(xiàn)喬治唱歌時的樣子,大家商量一下誰做大樹誰做喬治。
幼(靠在各具形態(tài)的“樹”上開心地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我把領帶送給長頸鹿,可是你們瞧瞧我,可是你們瞧瞧我,我還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師:巨人喬治將新襯衫送給山羊,這次他唱歌時又是什么樣子的?
幼:他躺在草地上休息時唱的。
師:好,我們來學學可愛的喬治躺在草地上唱歌,體會一下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本來是一個循環(huán)式的愛心童話故事,被老師創(chuàng)新地加進去一段幼兒熟悉的旋律歌唱,并且鼓勵幼兒用不同的狀態(tài)來表現(xiàn)喬治唱歌時的樣子,讓幼兒感受到輕松、寫意、自由等特別的感覺。這種溫馨師幼關系的建構以游戲精神為前提,在遵循尊重、對話、理解、合作、共享的原則下,超越教育的功利性,建立本真的師幼關系,使教育充滿終極關懷。
1.作品呈現(xiàn)的需要
在“紙條造型”活動中,幼兒裝飾完各種模型的面具后,教師便組織幼兒游戲化展示自己的作品。
師:現(xiàn)在我們裝飾的面具都已經(jīng)完成了,想不想像模特一樣來走秀你的作品?
幼:想。
師:大家分兩組進行,一組做模特走秀展示美術作品,一組做評委點評模特的作品。展示組拿著自己的面具站在一起,我說“1人”,那么最左邊的第一個人就往前走,造型亮相3秒鐘,將自己的作品放在眼前給臺下的評委看一看;我說“2人”,那么左邊2個靠在一起的小朋友就一起往前走,合作造型展示作品,以此類推。評委可以及時點評看到的作品,也可以表演結束后再點評。
幼:耶!
常態(tài)下的作品展示一般都是靜態(tài)的,本次作品展示崇尚教學自由,以動態(tài)的角色游戲式的模式進行,將美術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在美妙的音樂中同時還體驗感受到作為模特那種受人關注的美好感覺,提升幼兒美育的同時,獲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驗。
2.鞏固知識的需要
小班數(shù)學繪本中的《吹泡泡》,這是一個體現(xiàn)綜合知識的數(shù)學繪本,比大小比多少比顏色,最后活動以玩吹泡泡的游戲進行,幼兒的學習興趣再次被激發(fā)并得以持久。
師:吹泡泡,吹泡泡,吹了一個小泡泡。你能將自己變成一個小泡泡嗎?
幼:迅速將自己抱起來。
師:吹泡泡,吹泡泡,2人合作變成一個泡泡。
幼:趕緊找同伴,有的抱著,有的拉手。
當老師說的數(shù)字達到“5”時,我?guī)缀醵家詾橛變翰荒茼樌M成5人一組完成游戲,可是游戲讓幼兒創(chuàng)造了奇跡,4個小組迅速組合成一個泡泡,一個小組在短暫的混亂之后,也順利完成了任務。當全體幼兒圍成一個大泡泡時,幼兒因為游戲而發(fā)出的快樂笑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師。挑戰(zhàn)不斷,笑聲不斷,那是幼兒發(fā)出的來自內心的勝利笑聲。
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疏離了生命體驗的知識必然是蒼白、乏味、空洞的,它只會壓抑幼兒朝氣蓬勃的生命熱情,阻礙幼兒豐富靈動的成長。讓我們一起追尋集體教學中的游戲精神,促進幼兒認知和體驗的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