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慧,祝炳軍
(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yī)院 內科,浙江 紹興 312000)
臨床觀察
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非甾體類抗炎藥對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影響
蔡紅慧,祝炳軍
(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yī)院 內科,浙江 紹興 312000)
目的 探討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與消化性潰瘍并發(fā)出血的關系。方法 收集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觀察組)和消化性潰瘍非出血患者(對照組)各95例的臨床資料,對比2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非甾體類抗炎藥服用情況,觀察2者對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影響。結果 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和陰性的患者間消化性潰瘍出血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719,P=0.099);服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患者出血發(fā)生率高達69.2%,顯著高于未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患者(χ2=16.256,P=0.001),而偶爾服用、短期服用及長期服用的患者間出血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46,P=0.977)。結論 單純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不會增加消化性潰瘍的出血發(fā)生率,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患者消化性出血發(fā)生率高,但是與服用的時間長短沒有關系。
消化性潰瘍出血;幽門螺桿菌;感染;非甾體類抗炎藥物
消化性潰瘍主要發(fā)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約10%~15%的人一生中得過此病[1]。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在逐年上升,發(fā)生的病因也復雜多樣,如吸煙、飲酒、不良的生活習慣、環(huán)境、胃酸、胃蛋白酶對于黏膜的侵襲作用等;目前認為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兩大主要原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使用[2]。消化性潰瘍的并發(fā)癥包括出血、幽門梗阻、穿孔和癌病等,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3],本研究主要探討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與消化性潰瘍并發(fā)出血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醫(yī)院治療的消化性潰瘍190例;其中伴出血患者95例(觀察組),均經胃鏡檢查明確診斷為消化潰瘍出血,出現嘔血、血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排除惡性病變患者;非出血患者95例(對照組),經胃鏡明確診斷為消化性潰瘍非出血,排除胃癌、食管病變出血、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觀察組中男64例,女31例,平均年齡55.26±7.78歲;74例有吸煙史,55例有飲酒史,73例有既往潰瘍史。對照組中男68例,女27例,平均年齡57.29±7.89歲;72例有吸煙史,58例有飲酒史;76例有既往潰瘍史。2組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幽門螺桿菌檢測 1)采用快速尿素酶檢測幽門螺旋桿菌;2)組織病理學檢查:取胃部活組織標本,切片后在染色鏡下尋找幽門螺桿菌;3)14C-尿素呼氣試驗。所有患者均進行了上述3項檢測,若有兩種及以上陽性即可診斷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
1.3 觀察指標 統計幽門螺桿菌陽性例數;調查患者是否有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史,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去痛片、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美洛昔康、吲哚美辛、雙氯芬酸鈉、腸溶阿司匹林等。根據患者不同的服藥時間和周期等,將患者的服藥史分為3部分:在一周內間斷服藥者為偶爾服藥者;一個月內持續(xù)服藥為短期服藥者;超過一個月時間的長期服藥為長期服藥者。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定量資料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則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出血 本組19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中153例(80.53%)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其中72例(47.06%)發(fā)生消化性潰瘍出血;37例幽門螺桿菌感染陰性的患者中有23例(62.2%)發(fā)生消化道潰瘍出血;是否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間的的消化性潰瘍出血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719,P=0.099)。
2.2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與消化性潰瘍出血 本組19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中,117例未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73例有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史;2者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發(fā)生率分別為38.46%(45/117)、68.49%(50/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256,P=0.001)。服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患者中21例偶爾服用,26例短期服用,26例長期服用;出現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發(fā)生率分別為66.67%(14/21)、69.23%(18/26)、69.23%(18/26),3者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46,P=0.977)。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多年來一直用于治療關節(jié)炎所引起的頭痛、牙痛、神經痛和肌肉關節(jié)扭傷等,具有鎮(zhèn)痛、解熱、抗風濕等作用[4-5]。據文獻報道,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患者,均會出現不同輕重的消化道癥狀,輕者如消化不良,重則出現出血和穿孔等[6-7]。主要原因是,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在酸性的環(huán)境中是以脂溶性的非離子形態(tài)存在的[8],能快速滲透到上皮細胞進行電離,在電離過程中會產生有害的物質[9]。本研究發(fā)現,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患者發(fā)生消化性潰瘍并發(fā)出血的比例顯著高于未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患者(P<0.05)。
目前關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在消化性潰瘍并發(fā)出血中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10-11],本研究中,是否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間的的消化性潰瘍出血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并發(fā)出血沒有直接的關系。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時間長短與患者是否發(fā)生消化性潰瘍并發(fā)出血沒有關系??梢姡瑔渭兊挠拈T螺桿菌感染不能增加消化性潰瘍的出血風險,而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明顯增加消化性潰瘍患者并發(fā)出血。
[1]Silverstein FE. Improv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safety of NSAIDs: the development of misoprostol—from hypothesis to clinical practice. Dig Dis Sci,1998,43:447-458.
[2]Griffin MR. Epidemiolog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associated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m J Med,1998,104(3A):23S-29S.
[3]張曉軍,黎紅光,欒雙梅,等.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早期再出血的危險因素預測[J].中華消化雜志,2006,26(2):135-136.
[4]岳曉粉.NSAIDs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危險因素分析[D].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
[5]王瑩.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回顧性分析[D].大連: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
[6]周虹,呂農華.消化性潰瘍并出血高危因素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33):3544-3547.
[7]郭冉.消化性潰瘍并發(fā)出血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關系的臨床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2.
[8]任素芳.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相關因素分析[D].太原: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
[9]曾釵明.消化性潰瘍與血型、幽門螺桿菌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相關性研究[D].鎮(zhèn)江:江蘇大學,2010.
[10]王瑩,王秀英,王敏琴.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非甾體抗炎藥致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6):3411-3412.
[11]李輝,王毓麟,崔立紅,等.幽門螺桿菌陰性消化性潰瘍與出血關系的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2):3164-3165,3169.
2016-10-20
蔡紅慧(1967-),女,遼寧沈陽人,本科,副主任醫(yī)師。
10.3969/j.issn.1674-6449.2017.03.025
R573.1
A
1674-6449(2017)03-03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