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君
(重慶醫(yī)科大學 醫(yī)學人文研究中心,重慶 400016)
·文學藝術·
基于非文學視角的《平凡的世界》分析
郭德君
(重慶醫(yī)科大學 醫(yī)學人文研究中心,重慶 400016)
從非文學視角論述路遙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讀者群中受歡迎的原因。路遙以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為整體敘述背景,敏銳地抓住了其中一些問題,并從文學角度給予了深度解析,他對巨大社會變遷過程中農村貧困地區(qū)人的生存狀態(tài)及一些人在改變命運過程中奮斗歷程的揭示可從哲學層面進行解讀。路遙將自己深刻的生命體驗融入作品中,對生活世界中一些最基本感情的深入描寫很容易打動普通讀者。
路遙; 《平凡的世界》; 非文學視角; 分析
2015年,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播出使小說《平凡的世界》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一些人似乎重新認識到了這部20多年前獲得茅盾文學獎作品的價值?!镀椒驳氖澜纭吩?0多年里仍然能產生持續(xù)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相比較而言,這種影響其實更多來自民間。就筆者了解的情況,在不同時間段或地域,在刻意或不經意的交流之間,當談起《平凡的世界》時,周圍確有一些很普通的人充滿深情地講述它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并如何讓他們保持生活熱情堅強活下去。一些調查也發(fā)現,在普通讀者中,《平凡的世界》依然是比較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據溫州市圖書館基于2015年讀者借閱量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凡的世界》成為最受歡迎的作品,排名第一[1]。另據2015年各大高校圖書館公布的信息,《平凡的世界》在清華、復旦、浙大、武大等高校備受讀者喜愛,在浙大位居年度借閱量首位,而且比后三位借閱量的總和還要多;在華南理工大學同樣位居借閱榜首位,而且多次蟬聯月、年度以及總累積冠軍[2]。不僅2015年該書在浙大圖書館第四次榮登年度借閱排行榜冠軍寶座[3],而且隨機在復旦大學圖書館網上系統檢索,所有館藏的《平凡的世界》被借閱一空,當代大學生對其的喜好程度可見一斑。陜西華商報在不同年齡段讀者群中所做的調查顯示:盡管每個人對這部小說理解不盡一致,但小說還是對大多數讀者帶來了較大影響[4]。不僅如此,在網絡時代,《平凡的世界》依然擁有眾多讀者,2015年多家知名網絡閱讀媒體基于網絡投票發(fā)布的排行榜顯示,《平凡的世界》排名也比較靠前[5]。
以上羅列的數據或調查結果盡管著眼點不盡相同,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讀者群中受歡迎的程度。當然,這些數據或調查結果更多反映2015年的情況,因此必須考慮該年度電視劇播出所帶來的影響,而且對這種影響很難做一個比較恰當的估量。對這部長篇巨著而言,長時間段的調查分析顯得更為重要。從一些調查研究的情況來看,至少在普通讀者群中,《平凡的世界》一直得到較多人的喜愛,所以小說并不是一下就熱起來的,其實是一種自然情況的正常延續(xù)。盡管如此,《平凡的世界》也并非受到眾口一詞的好評,從這部作品問世直到現在,對其評價的冷熱交替似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邵燕君通過不同時間跨度較有影響的調查數據以及在北京大學所做的一些調查,詳細說明了《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讀者中廣受歡迎的程度;他同時指出,《平凡的世界》在一些主導了文化話語批評權的嚴肅文學評論家那里備受冷落[6]。李水平針對這種強烈反差進行了思考[7],胡文生、石興澤對《平凡的世界》在文學界、文學評論界與普通讀者群出現的兩極對立進行了剖析[8]。如果用復雜深奧的文學批評理論來分析,這部作品的確沒有前衛(wèi)的寫作技巧,而是用最樸實的筆調告訴讀者發(fā)生在一群普通人身上最平凡的一些故事,也許在此點上才拉近了這部作品與普通讀者的心理距離。誠然,文學批評領域自有許多理論體系和分析視角,而這些體系和視角不可能與普通讀者的心理體驗完全一致,由此出現了鮮明的反差。這種現象一些專業(yè)人士已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筆者意欲從非文學視角對這部小說的內涵和社會影響進行簡單分析,以期為這部著作為何在廣大普通讀者群中長期受歡迎提供另一個角度的解讀。
小說《平凡的世界》通過異常細膩的筆調詳細描述了農村地區(qū)的貧苦生活,雖然小說將故事發(fā)生的地域主要限制在陜北地區(qū),事實上這并不妨礙將其看成是整個中國農村地區(qū)的縮影,因為盡管存在地域、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差異,但在千百年發(fā)展過程中,中國農村地區(qū)的生活以及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也存在著許多深刻的共通性。隨著社會發(fā)展和進步,農村地區(qū)的社會生活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有些是可直觀體會到的,有些則是在長期潛移默化過程中逐漸發(fā)生的。在此過程中,原來生活在農村地區(qū)的居民要面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他們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镀椒驳氖澜纭分邢喈斠徊糠止适戮褪窃诟母镩_放初期有了自發(fā)的人口流動后展開的,否則孫少平就不可能走出雙水村,王滿銀更到不了大上海*文中一些涉及《平凡的世界》非具體性敘述部分或穿插于不同章節(jié)的內容均來自《平凡的世界》。參見:路遙《平凡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就近半個多世紀的情況來看,雖然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在特定歷史時期有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人口流動,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等,但這些城鄉(xiāng)之間的人口流動并非一種自發(fā)的人口流動,且非持續(xù)性的社會現象,而是印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和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的大規(guī)模人口流動趨勢相比,上世紀特定歷史背景下城市人口大量流向農村是一種逆向的人口流動,因為常態(tài)化的人口流動趨勢基本上是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這里有深刻的經濟學內涵,二元經濟理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思想。
二元經濟理論是劉易斯首先提出來的[9],之后寫了多篇與二元經濟相關的論文,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關于二元經濟研究的系列。劉易斯提出了二元經濟的一個整體性分析框架,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相關研究,之后進行研究的還有拉尼斯和費景漢、喬根森、托達羅、邁因特等學者[10-13]。這些學者對二元經濟理論不斷修正和發(fā)展,使其在發(fā)展經濟學中成為非常重要的一支理論。從實際情況來看,城鄉(xiāng)差別只有在二元經濟結構實質性消除的狀態(tài)下才有可能真正消失,但是對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來講,這需要一個過程。二元經濟理論的提出不僅在理論層面有著重大的意義,而且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對其中一些深層次問題的揭示在平衡城鄉(xiāng)發(fā)展方面也有著重要指導作用。雖然經濟學初衷或歸宿是為了讓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讓社會實現更好的發(fā)展,但在這種巨大的社會結構分化以及二者相互對立并逐步走向融合的過程中,對處于其中的人有什么深刻影響呢?畢竟每個生命個體都是復雜的,都有獨特的生命體驗,顯然這個重任只能由文學、哲學等其他學科來承擔。
《平凡的世界》成為一部巨著,是因為路遙從文學家的視角及時抓住非常敏銳的時代話題,將新的時代背景及二元經濟框架中有追求的農村人如何克服重重生活難關的奮斗歷程鮮活地呈現于讀者眼前。在當前城鄉(xiāng)人口流動已常態(tài)化的局面下,回溯《平凡的世界》主要人物的奮斗歷程,孫少平走得其實并不遠,他僅僅從雙水村走到大牙灣煤礦;哥哥孫少安只能說是走出了家門,告別了傳統的以農耕為主的生存方式,其實仍生活在農村;妹妹孫蘭香雖然走入了大城市,但即使在當下,通過考大學走入城市在農村尤其在西部一些偏僻農村地區(qū)依然是少數人的專利,因此這種邁向城市的方式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即使如此,孫少平等付出的艱辛亦非常人所能想象,作者不厭其煩地通過對這些平凡人物瑣碎生活的描述,其實想告訴讀者:一個生于落后地區(qū)有抱負的農村人,一個生下來沒有任何選擇、不能依靠父母和他人,每走一小步都要通過自己努力和勞動的人,要想擁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或在走向城市過程中是多么艱辛!這樣的勞動者確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但又是多么令人尊敬的勞動者!《平凡的世界》正是要通過生動的故事告訴讀者,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背后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在其中可以用最直白的語言詮釋:不能渾渾噩噩地重復著祖輩的生活模式,要過一種比現在更好的生活(走向城市是一種趨勢)。對許多農村人而言,這個很遙遠的夢想必須要通過畢生辛勤勞動來實現,由此產生的強大力量正是在生活戰(zhàn)場上戰(zhàn)勝自我的力量源泉,正是這種信念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夢想的普通人。因此,從小的范圍來講,只要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存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就不會過時;從大的范圍來講,只要生活中有苦難,只要你懷揣夢想,奮斗過程中就不可避免要出現相似的故事,而《平凡的世界》必然就有它存在的意義。
人都是有思想的,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差別并不完全來自于生理,個人所具有的思想才證明了生命個體存在的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對特定事物的認識和評價要出現一個完全一致的結果,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對《平凡的世界》的評價。筆者十多年前曾和幾位中文專業(yè)的研究生交流過,他們對《平凡的世界》的評價并不很高,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他們喜歡把《平凡的世界》與另一部陜西籍作家陳忠實的《白鹿原》進行比較,一些同學覺得《白鹿原》更厚重,更大氣磅礴。筆者一度也曾有相似的看法?!栋茁乖氛缭S多評論認為的那樣,是一部史詩性作品,從根本上來說,它仍然屬于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不過魔幻主義等手法的應用又使它具有原先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所不具有的一些比較前衛(wèi)的寫作手法。當筆者有一些生活經歷,尤其是經歷了種種人生挫折以后,對《平凡的世界》有了新的認識?!镀椒驳氖澜纭芬苍S屬于勵志型小說,在異常樸實的文風背后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完全可以從哲學角度來閱讀和體驗的一部作品。其實,從終極視域整體上對人生意義進行思考不獨是哲學家的使命,當許多人從根本上探析個體生命意義和價值時,其中就包含了哲學層面的含義。對生存過程中種種問題進行思考時,生命經歷苦難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這種苦難固然包含了物質的困頓、情感的挫折、精神的迷茫和彷徨等各種因素,但對苦難的不同認識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生活態(tài)度,而這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未來人生的整體走向。對于這一系列問題,《平凡的世界》通過細致入微的敘述讓我們看到了諸多物質生活極端貧乏所導致的異常艱難的生存狀態(tài),但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其中的很多人卻執(zhí)著地生活著,從未輕言放棄。而且物質生活的貧困并沒有讓有理想的人放棄更高的精神追求,許多讀者不能忘記的一個場景是孫少平在一個建筑工地攬工時,田曉霞和孫少安去看他,他們看到了一個觸目驚心的場景,少平趴在破爛的被褥里,脊背上傷痕累累,卻借著豆大的燈光在認真看書[14]。這和當下物質生活愈來愈豐富卻給一些人帶來更多空虛感的反差形成了鮮明對比。相信許多讀者看到這里剎那間覺得自己經歷的一些小苦難算不了什么,更為自己虛度時日而內疚。在勇敢、坦然地迎接苦難的過程中,充分彰顯了人的存在感和精神力量的強大,這是《平凡的世界》至今為許多普通讀者所喜愛的重要原因。換言之,《平凡的世界》其實是為生活中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寫的,如此一來,閱讀對象當然不再局限于一個狹小的文學圈子里,從而使真正熱愛生活的人能與這本書進行真誠的心靈對話。因此,這部小說其實是可以立足終極性,從哲學角度閱讀的一部著作。
盡管路遙的生命只有短短43歲,30出頭就因《人生》一舉成名,42歲獲得中國文學界具有至高榮譽的茅盾文學獎,但路遙也經歷了別人沒有經歷的苦難:7歲時被父親送給了伯父*關于到伯父家的年齡,路遙所著《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是這樣敘述的:“當七歲上父母養(yǎng)活不了一路討飯把你送給別人……”參見:《路遙全集:散文、隨筆、書信》,廣州:廣州出版社;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41頁?!堵愤b傳》中是“虛齡九歲”,時間是“1957年深秋”。參見:厚夫《路遙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第11-12頁。;上學的時候經常食不果腹;后來在文革中雖然短暫到過權力巔峰,但馬上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此時讓他刻骨銘心的初戀女友又離他而去*路遙的一些經歷主要來自他的長篇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參見:《路遙全集:散文、隨筆、書信》,廣州:廣州出版社;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3-97 頁。同時參考了《路遙十五祭》以及《路遙傳》中相關內容。參見:李建軍《路遙十五祭》,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厚夫《路遙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愤b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是雖然備受打擊,但他對生活的熱情絲毫不減,而且愛得如此深沉,據王安憶回憶,路遙曾深情地說過,初春時節(jié)在陜北的山里看到一枝桃花都會留下眼淚[15]。而且許多回憶資料都顯示路遙對自己的家人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他大妹因挖野菜從懸崖上摔下來,路遙盡了極大努力但還是無法挽救其生命,路遙對弟弟王天樂說:要寫出她的人生悲劇,但必須是50歲后,否則難以承受如此大的悲痛;他和弟弟王天樂的感情完全超越了普通兄弟的感情[16];他終身熱愛他的父母,臨死前還深情地說:“爸媽……最親……”[17]筆者閱讀了大量有關路遙個人生活的資料,覺得他在生活中并不一定是一個很有親和力的人,但一定是一個有豐富情感的人,而且筆者覺得路遙個人生活如果能完全寫出來,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于《平凡的世界》。非常幸運的是,路遙把自己對生命、對生活的深刻體驗都融入了《平凡的世界》中。
《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讀者群中能產生持久影響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路遙對親情、愛情以及友情這些人類社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感情的深入描寫,其中很多細節(jié)描寫讓人讀后熱淚盈眶。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回過頭看書中所描寫的農村生活,物質生活的貧乏令人觸目驚心,但孫少平一大家人卻維系了和諧的家庭生活,而且這種和諧在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敘述中顯得如此真實,因為能讓人產生心理共鳴的往往是人世間最真誠的感情。當然,作者也大量描寫了一些悲劇性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并沒有因為書中的一些理想主義傾向而被刻意回避,因為只要有人類存在,這些情感必然存在,這似乎是人的宿命。另外,理想主義的存在并沒有影響整個作品現實主義的基調,例如,如果說少平與曉霞的愛情屬于人們憧憬的理想愛情;作品最后的預示則回歸到了自然和真實,當讀者看到少平結束了牛馬般井下勞動到惠英嫂家里歡度1985年元旦前夕一章時,相信許多讀者眼睛都濕潤了,也會被無比溫暖的家的氣息所包圍[18]。《平凡的世界》在當今仍然被許多讀者所熱愛,是因為許多普通中國人仍然有強烈的家的情結。盡管當今社會結構、家庭結構、社會意識較之傳統社會出現了巨大變化,但滲透在我們民族骨子里的一些傳統文化意識并沒有消失,即使到現在,無論走多遠,絕大多數中國人過年都要回家看看,這其實還蘊含豐富的文化方面的深層含義。在網絡社會背景下,在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變化和發(fā)展過程中,無論從存在形態(tài)還是從發(fā)展趨勢來看,使傳統家庭削弱乃至解構的因素也大量存在,少子化、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日益凸顯,一些農村地區(qū)的空心化愈發(fā)嚴重。即使如此,通過新的交流方式,家人之間的情感還是得到了比較有效的聯絡和維系??傊?,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家庭仍然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本構成單位,而以家庭為紐帶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感情也會繼續(xù)長期存在。因此,將深刻的生命體驗融入其中,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所真誠贊美、渴望的一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的感情不僅沒有過時,相反彰顯出恒久的魅力,這也是《平凡的世界》擁有眾多讀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從不同角度思考,而且在不同時代背景下仍然被讀者所熱愛并且能給人帶來強烈心靈震撼的作品才能稱之為優(yōu)秀作品,至少從問世至今,《平凡的世界》顯然具備了這樣的特征。雖然受到質疑,在一些領域甚至備受冷落,但《平凡的世界》仍然擁有眾多讀者,因為從根本上來講,作者發(fā)現了一些深刻的社會問題,并對巨大社會變遷過程中人的生存狀態(tài)給予了深刻解讀和高度的人文關懷,這種解讀和關懷不只是文學層面的,而是從生存論角度進行的剖析和思考。只要有人存在,相應的問題就不會消失,這就是《平凡的世界》至今還保持較高影響力的根本原因。
[1] 張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盜墓筆記》受中小學生青睞[N].溫州商報, 2016-01-03(2).
[2] 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大數據告訴你,2015高校學生愛讀這些書[EB/OL]. (2016-01-28)[2016-11-20].http://www.tj.xinhuanet.com/tt/jcdd/2016-01/28/c_1117921037.htm.
[3] 張冰清.關于名著這件事 美國學生比我們愛得更深沉[N].錢江晚報,2016-02-14(A6).
[4] 賀秋平. 不同年齡段讀者心中的《平凡的世界》[N].華商報,2015-03-02(A11).
[5] 孫歡.首屆中文小說閱讀快感排行榜揭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入圍前十[N].西安晚報, 2015-12-12(8).
[6] 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現實主義常銷書”生產模式分析[J].小說評論,2003(1):58-65.
[7] 李水平.為何冰火兩重天?:淺析《平凡的世界》[J].創(chuàng)作評譚,2008(2):50-52.
[8] 胡文生,石興澤.《平凡的世界》“兩極閱讀”引發(fā)的思考[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5(4):96-102.
[9] 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school,1954(2):139-191.
[10] RANIS G,FEI J C H.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4):533-565.
[11] JORGENSON D W.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7(3):288-312.
[12] TODARO 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1):138-148.
[13] MYINT H.Organizational du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sian development review,1985(1):24-42.
[14]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44.
[15] 王安憶.黃土的兒子[M]//路遙十五年祭.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62-165.
[16] 王天樂.苦難是他永恒的伴侶[M]//路遙十五年祭.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91-197.
[17] 航宇.路遙在最后的日子:節(jié)選[M]//路遙十五年祭.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89-122.
[18]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90-397.
AnAnalysisBasedonthePerspectiveofNon-literatureaboutLUYao’sTheOrdinaryWorld
GUO Dejun
(Medical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literature, the popular reasons of LU Yao’s novelTheOrdinaryWorldin ordinary readers are discussed. LU Yao too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s the whole narrative context. Under this context, he keenly caught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gave deep analysis from literary perspective. Actually, we can read this novel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for LU Yao deeply revealed the survival conditions in rural poverty areas and some people’s struggle course to change their destiny in the process of great social change. Moreover, LU Yao integrated his own profound life experience with his works, and the deep descriptions of some of the most basic emotions in life world are very easy to move the ordinary readers.
LU Yao;TheOrdinaryWorld; non-literary perspective; analysis
2017-03-04
郭德君(1977—),男,重慶醫(yī)科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外國哲學。
I207.425
A
1674-0297(2017)05-0093-05
(責任編輯張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