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鋒
中職作文教學“一課三學”模式初探
程 鋒
作文教學“一課三學”模式把作文教學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基礎上,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讓“教”行之有效,讓“學”真正發(fā)生,使作文課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作文教學;一課三學;自主學習
筆者曾經(jīng)聽過一節(jié)作文網(wǎng)絡教學公開課,執(zhí)教者打破了“教師指導—學生習作—教師評講”的傳統(tǒng)模式,首先在課前組織學生就話題展開社會調查,自主搜集相關信息、資料,進行個人獨立思考,完成一篇作文,上傳到教師郵箱。然后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師生共同參與的互批平臺,對作文進行交流展示、互動評改,小組分析討論,提出問題與建議,使學生了解自己作文的長處與不足,習得寫作方法與技巧。最后要求學生在課后填寫自我評價表送交教師,并根據(jù)評講要點進行修改,完成“二次作文”,讓學習成為持續(xù)的、系統(tǒng)的過程。當時,這種不囿于課堂時空,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思考、創(chuàng)造的作文教學模式,著實讓人耳目一新。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寫作水平如何,往往反映了其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而僅僅靠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又怎能妄說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筆者認為,作文教學絕不僅僅是作文課上的師生活動,上述課例的執(zhí)教者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語文教師應當向其學習,在一節(jié)作文課的教學設計中,要全盤考慮課前、課堂及課后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構建作文教學“一課三學”的新模式。
第一,生活實踐,寫作之源。作文實質上就是觀察的產(chǎn)物,也就是生活的產(chǎn)物。作文教學如果離開了生活實踐,缺少了觀察體驗,就會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猶如一潭死水。自我實踐可以包括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出游采風、觀察體驗、團隊拓展,凡此種種,皆屬此類。只有學生親見、親聞、親歷、親行,才會有真切的體驗與深刻的感悟,才能寫出生動的文章。上述的作文公開課例,執(zhí)教者就在課前有計劃、有目標地引領學生走向社會,通過自身體會、社會調查、搜集信息,自主感知、觀察、分析、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從而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可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為接下來的課堂授課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用心感受體悟,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練就一雙慧眼,他們必將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無窮無盡的美,披沙揀金。
第二,廣泛閱讀,寫作之根。作文離不開生活,作文也離不開閱讀。學生在練習寫作時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很多是從閱讀、模仿范文開始的。當然,閱讀不僅為寫作提供表達形式、寫作技巧方面的范例,還在開闊視野、積累知識、豐富語言、陶冶情操等方面對學生產(chǎn)生極為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宜給學生提供廣泛閱讀的條件,合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展覽,還要留出專門的閱讀時間,指導學生訂閱各類報刊,讓學生自由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此外,“網(wǎng)上閱讀”在學生中頗受歡迎。筆者在所教班級的網(wǎng)絡群里會時不時地推薦經(jīng)典名著或美文,學生也會向我推薦他們覺得值得一讀的好書、好文。有網(wǎng)絡的地方就能閱讀,這不失為一種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
第三,素材積累,寫作之本。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文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平時積累的素材太少,寫出的作文往往內(nèi)容空洞。而素材是作文的關鍵,收集大量素材,做好知識儲備,在寫作上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好的素材來源于長期的積累,所以教師要在平時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素材的習慣。筆者在這里要強調的一點是:素材還可以是非實體的、只是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的積累。譬如,筆者曾經(jīng)布置學生寫一篇關于“感悟親情”的話題作文。我們每個人就生活在親情之中,以親情為話題訓練寫作應該不是難題,相關素材應該信手拈來。但從某種角度上說,親情又是抽象的,看不見又摸不著,學生寫來往往只是泛泛而談,缺少感人的細節(jié)。這其中便是少了一味最重要的藥引——感情。于是筆者布置學生回家去完成特殊的作業(yè):回家看看父母的手和眼睛,和自己的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給父母燒頓飯,洗個腳,說聲“我愛你”,仔細看他們的反應;聽父母講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等等。這樣,在學生再次寫作時,很容易動情,有人甚至是流著淚完成的,寫出的作文也讓讀者感動。
作文課堂上教什么?怎么教?筆者以為,教師應是授人以漁,在課前的社會實踐、廣泛閱讀、素材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習得并運用合理的寫作技巧,學會表達、創(chuàng)作,主動成文。至于寫作方法的指導,上述課例另辟蹊徑,給作文課堂教學提供了借鑒:一是“放開手”,讓學生自行完成一次作文,自由發(fā)揮;二是“領著走”,讓學生互評、互批各自的作文,習得方法。
整節(jié)課執(zhí)教者與學生都是在平等對話,而非站在傳統(tǒng)的“俯瞰”學生的教師視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評價者。在作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導航者,應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激情,把“想”的時間、“說”的機會、“學”的權利、“寫”的自由都留給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及技巧,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教學進行到這里,教師教授了方法,學生習得了技巧,貌似可以結束了,但上面這個課例告訴我們:不!
課堂教學結束了,但學習仍是一個持續(xù)、系統(tǒng)的過程,作文教學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對學生的寫作過程產(chǎn)生影響。此時的學生正值寫作熱情被點燃、寫作靈感被喚醒、寫作思維被激活之時,正是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好時機。就上述作文公開課而言,課后要求學生填寫自我評價表,完成“二次作文”的方法很好。但筆者認為,還可以有其他更多形式,如將學生作品匯編成集、分享習作成果,鼓勵學生筆耕不輟、潤色投稿、嘗試參賽等。
筆者曾經(jīng)在所教班級進行過類似教學實踐。在指導學生寫作、二次寫作(有人甚至是三次寫作)后,將學生佳作匯編成集,每篇作文后附上師生共評,然后交付印刷。當一本本散發(fā)著油墨香的作文集發(fā)到一雙雙激動的手中時,學生晶亮的眼中滿溢的喜悅與自豪至今讓人記憶猶新。自然地,學生們自發(fā)創(chuàng)作的動力也更足了。我還告訴學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以發(fā)表、獲獎為目的的作文不算好作文?!笨吹轿蚁蛩麄冋故镜囊郧皩W生報刊發(fā)表、大賽獲獎的作文后,學生內(nèi)心的寫作火花倏地就被點燃,于是他們也鉚足了勁,認真寫作,力爭發(fā)表、獲獎。
恒者行遠,思者常新。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模式上求創(chuàng)新,在指導學法上下功夫,終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寫作帶給學生的快樂與成就感,則會使學生更主動地學、更有信心地寫,從而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G712
A
1005-6009(2017)36-0043-02
程鋒,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蘇州,215200)教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