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從蓉
攝影以塑造被攝體可視的藝術形象而成為藝術門類之一的,屬于造型藝術范疇。攝影一詞來源于拉丁語“photo”和“graphy”兩個詞的重新組合,意思是“用光描繪”。從這種意義上說,攝影是不同于繪畫的一種借助于光線對客觀對象進行描繪的視覺記錄和表達方式。
1 攝影術的誕生
攝影術的誕生是以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的銀版法公布之日為標志,作為19世紀眾多發(fā)明之一,像世界上的其他發(fā)明一樣,也是前代技術知識和信息積累最終融合的產物,是人類共同探索、共同實踐的結果。暗室成像、針孔成像,再結合感光材料的實驗,人類一直在為能捕捉并留住穩(wěn)定的影像而探索不止,經歷無數(shù)人的不懈努力和積累,最終誕生了攝影術。談到攝影誕生那些先驅的功績,不能不談到三位最重要的創(chuàng)始者。
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攝者。從1793年,尼埃普斯就從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保存的影像試驗。1826年,尼埃普斯經過許多實驗和改進,把瀝青涂在一塊鉛錫合金板上,放在自制的相機中,從他房子的頂樓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記錄了下來,曝光時間約是8小時,成功的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用暗箱拍攝永久保存的照片。尼埃普斯稱這種用日光將影像永久記錄在金屬板上的攝影方法叫做“日光蝕刻法”(heliography)。到1933年尼埃普斯去世之前,他的“照相機-感光材料-顯影”攝影系統(tǒng)事實上已經完成了攝影術的發(fā)明,因為處世謹慎的尼埃普斯對于自己苦心研究的成果拒絕做公開而詳盡的發(fā)表,因而未得到公認。
達蓋爾是巴黎藝術家和風景畫家,主要從事舞臺美術,1829年結識了實際已經基本掌握攝影奧妙健康和經濟原因正處于困境的尼埃普斯,開始合作研究攝影術。鑒于“日光刻蝕法”曝光時間過于漫長,影像模糊不清,達蓋爾長期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加易于觀看和保存的攝影方法的研究。尼埃普斯逝世,達蓋爾便獨自探索,終于在1837年創(chuàng)立了“達蓋爾攝影法”亦稱“銀版攝影法”。
1837在世界攝影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照片《工作室一角》被認為是達蓋爾首次定影成功的金屬銀干版照片,曝光時間縮短為30分鐘,細節(jié)清晰,影調豐富。達蓋爾攝影是直接正像,其影像品質極其優(yōu)良,整個影像精微細膩,層次豐富充實,直到今日其成像影調、層次,悅目程度和經久不變特性仍是其他攝影方法難望其項背的。在國會議員阿拉戈的大力推存下,法國政府買下了達蓋爾這一發(fā)明專利,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聯(lián)合召開了特別會議,阿拉戈在會上對“達蓋爾銀版法”的操作方法作了詳細的闡述,后來,人們便將這一天定為攝影術的正式誕生日。
當法國政府把達蓋爾的發(fā)明公開以后,很多自稱為攝影發(fā)明家的人紛紛站出來,發(fā)表自己對攝影的獨特發(fā)明與探索。英國科學家塔爾博特發(fā)明的“卡羅式攝影法”最具價值,對后世攝影影響最大的攝影方法。塔爾博特一直致力于用暗箱進行他自己的記錄影像的試驗,1834年他用寫字紙蘸以氯化銀,晾干后蓋以花邊或樹葉,放在陽光中曝曬。結果像韋奇伍德的試驗一樣,未被物品遮蓋的銀鹽都變?yōu)楹谏2贿^塔爾博特發(fā)現(xiàn)了兩個重要的改進方法。一是將已曝光的氯化銀紙浸在濃鹽水中,可以防止影像的進一步黑化。二是雖然曬出的影像是負像,但他知道把這負像通過光線印在另一張感光紙上,可以表現(xiàn)出正確的影調來。1841年塔爾博特把改進后的方法申請專利,并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Calotype process)。
達蓋爾創(chuàng)立的銀版攝影法當之無愧地代表了攝影術的誕生,照片的質量也歷經考驗毫不遜色。塔爾博特的影像質量固然不能和銀版法相比,但是可以用負像反復印制正像,為攝影中的負片工藝開創(chuàng)了起點,成為攝影發(fā)展的主流。
2 攝影藝術的普及與發(fā)展
世界上一切攝影作品,都是取景構圖、變焦、對焦直至按下快門這一系列過程中完成的。人與相機的結合,誕生了攝影藝術活動。攝影在誕生之初,只是記錄“描圖鏡箱”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精確復制客觀對象、逼真再現(xiàn)客觀對象的技術形式。因為攝影器材龐大而昂貴,而且技術十分繁雜,攝影活動所覆蓋的面并不是很廣,起初只是少數(shù)人才能創(chuàng)作的藝術。除了達蓋爾、塔爾博特這些以攝影為職業(yè)的人潛心于技術改進外,與攝影接觸最多的,只有歐洲的達官貴族們,在當時把一幅惟妙惟肖、制作精良、泛著金屬光澤的個人肖像放到家里陳列起來,可以說是一件炫耀身份的方式。
十九世紀中后期,攝影術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一同進入中國,來自西方社會的人們驚詫于古老中國的民俗風情,拍攝了大量的社會寫實照片。英國人約翰·湯姆森,帶著笨重的攝影器材遠渡重洋,足跡北至北京南至廈門西進四川,以一個西方人類學家的眼光深入觀察了中國生活的各個方面,為我們開啟了另一種視角下的中國影像。他拍攝的對象,有高官貴族,也有貧苦的老百姓,但是真正最先感受到攝影藝術魅力的中國人,應該還是紫禁城中滿族貴族、王公大臣,因為這些照片中出現(xiàn)的小販、災民、孩童、耍猴者,多半無法見到照片中的自己。1890年,曾隨父親在法國學習攝影的滿族人裕勛齡被招進宮中為慈禧拍照,作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他為慈禧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宮廷攝影師這一職業(yè)正式宣告誕生。
1888年美國伊斯曼針對大眾消費研制出使用膠卷拍攝100張照片的柯達1號,提出了“你只需按一下快門,其余的我們來做”的著名口號。這款相機把拍攝照片的過程簡化為三個步驟,即上快門、卷膠卷與按快門。當顧客購買相機并拍攝完畢后,就把膠卷連同相機一起交給柯達公司,由柯達公司負責沖印照片,這種沖印模式對攝影的普及起到很大影響,攝影藝術開始了邁向大眾化的歷程。20世紀以后各種易于攜帶和使用的小型相機陸續(xù)出現(xiàn),感光材料日益進步,沖洗方法逐漸改進,攝影變得更加便捷。1940年后美國現(xiàn)代藝術館開辟指定的場所展出攝影作品。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歐洲的博物館、藝術中心和畫廊頻頻舉辦各種展覽,各種攝影大賽紛紛舉行,從事攝影創(chuàng)作的人越來越多。
隨著數(shù)字攝影時代的到來,不需要膠卷、無需沖印、即拍即看的數(shù)字攝影特征,使圖像的劇增讓任何人都無法漠視他的存在。數(shù)字攝影的發(fā)展,不僅極具地擴張了攝影藝術的主題,也使攝影藝術的內涵得到了擴大。
3 攝影藝術是重要的文化符號
攝影帶給人類全新的視覺關照方式與視覺傳達秩序,它打破并超過了人類的視覺極限,極大地拓寬了人眼所能達到的視覺范圍。有了攝影這一全新的視覺手段,我們的“看”變得豐富精彩。攝影也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能夠折射出藝術和社會變革的現(xiàn)代性和變化。
瑪麗·沃納·瑪麗亞在她的《攝影與攝影批評家》中從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角度對攝影做出了獨特的思考和論述?!皵z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發(fā)展成為社會變革的象征。攝影傳說的影響力突出的表現(xiàn)了攝影作為一種觀念對不同階層和不同經歷的人對文化變革產生焦慮的程度?!?“攝影利用復印技術而廣泛傳播,在教育和提高大眾品味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攝影將高雅藝術作品普及,擴大了他們的影響,使它們的崇拜者數(shù)量劇增,又能為最低級學習藝術的學生提供靈感,攝影將藝術民主化?!薄皵z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折射出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xiàn)代性和變化”。
參考文獻
[1]湯天明.攝影藝術概論. [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林路.攝影思想史. [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3]瑪麗·沃納·瑪麗亞.郝紅尉譯.攝影與攝影批評家——1839至1900年間的文化[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