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盛基
1831年 12月27日,年僅22歲的羅伯特·達爾文跟隨英國皇家海軍貝格爾號軍艦進行環(huán)球考察,1835年9月15日到達了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
3年多的時間里,達爾文每到一地都采集大量動植物標本。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島之后,他感興趣的依然是標本,尤其那些成群結(jié)隊的鳥雀。
一天,他抓到一只叫小嘲鶇的小雀,在制作標本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了異樣。他將沿途各個島嶼以及南美大陸收集的小嘲鶇標本全部拿了出來,一一進行比較,很快發(fā)現(xiàn)了異樣所在。雖然這些小嘲鶇的顏色和體型極為相似,但它們的喙的大小和形狀卻不一樣,有的細長,有的粗短。同是小嘲鶇,為什么嘴巴不一樣呢?
他陷入了深思,嘴里不斷念叨:“喙,喙,喙?!蓖蝗唬粋€靈感在他腦中閃現(xiàn),難道與小嘲鶇的取食有關(guān)?他認為,各個島上的小嘲鶇都是從南美大陸遷居而來的,它們的喙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每個島上的食物都與大陸的食物不同,這些來自大陸的小嘲鶇為了適應(yīng)島上生活,便于取食,久而久之,就進化了。所以,每個島上的小嘲鶇的喙都有區(qū)別。
順著這個思路,他大膽推測:不論年代多么久遠,世界上各種生物都是從其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
據(jù)此,他寫出了革命性的著作——《物種起源》,創(chuàng)立了“進化論”學(xué)說。
達爾文由不同地域的嘲鶇的喙不同,聯(lián)想到與其取食有關(guān),進而大膽推測,推翻了基督教宣傳的“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論”。謬論就是謬論,無論怎樣包裝,無論其多么強勢,終究是站不住腳的,即使被捧上神壇,一只鳥喙也能將其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