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成
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淺析
——以《故都的秋》教學為例
高華成
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案例
人才需求的變化呼吁人才觀的變化,作為中等職業(yè)教育體系中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課程,語文學科能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帶來什么?中職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是什么?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實施的路徑有哪些?這些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有感于此,筆者結合《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學,從四個方面分享對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思考。
漢語言文化中很有魅力的一點是語言文字有著復雜的表達能力與豐富的感性信息,文章的意韻、情感往往通過具體的詞語、句子或明或暗地表達出來。因此,要引導學生對那些關鍵詞句進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理解文本蘊含的內在意思。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在課堂開始階段,筆者引導學生緊緊扣住文題“故都的秋”展開討論:“故都”為什么不叫“古都”?為什么不叫“北平之秋”?從工具書的解釋看,文題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可是和文本結合分析,其意蘊就豐富多了。通過揣摩品味,學生理解了“故都”不只是一個地點,還融入了作者深切的眷念之意,隱含了一種濃郁的文化底蘊;而“秋”在交代了寫作內容的同時,與“故都”有機結合,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合二為一,情景交融,抒發(fā)了對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戀之情。更進一步地品味出文本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作者憂郁而孤獨的性格。
對于《故都的秋》的解讀,值得揣摩品味的用語很多,需要教師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性語言,在理解其工具性語義的前提下深入文本內部,理解其在文本中的人文性語義。通過課堂上豐富的語言實踐,逐漸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
語文學科中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結合學科特點進行,“學起于思,思起于疑”,以提出問題為出發(fā)點開展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還能引導學生帶著釋疑心理研讀課文,從而使得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素養(yǎng)得到落實。
筆者在設計《故都的秋》教學時,采用了遞進式提問,針對文本中的人、事、景、情、理進行設計,層層剝筍,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地分析,從而達到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第一,文章開頭部分寫到“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第二,故都的秋味可用哪些詞說明?第三,清靜又悲涼的故都的秋集中表現在哪幾處?第四,作者寫北國之秋時也寫了南國之秋,那么作者筆下的南國之秋有何特色?第五,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有哪些區(qū)別?這幾個問題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在對文本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素養(yǎng)。
中等職業(yè)學?!墩Z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職高學生學會初步欣賞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其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故都的秋》是一篇風格獨特的寫景抒情散文,描繪了北平 之 秋 的“ 色 ”“ 味 ”“ 意 境 ”“ 姿態(tài)”。針對這些獨特的意境,筆者采用了“緣景—入情—悟韻”的審美體驗教學策略。第一,緣景,欣賞故都秋景。課文賞析伊始,筆者設計了兩個主問題:1.故都的秋味可用哪些詞表述?2.清靜又悲涼的故都的秋集中表現在哪幾處?隨后讓學生為每幅畫面詩意命名。這個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了學生視覺、嗅覺、聽覺、觸覺,讓學生全方位感知文本的畫面美,實現初級審美體驗。第二,入情,體驗故都秋情。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對作者身世、性格和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介紹的基礎上,著重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語言進行品味,從而體會作者情感。如筆者出示幾組改寫過的文字,與原文比較,在對比中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第三,悟韻,體驗故都秋韻。結合中國古代抒寫悲秋情懷的詩詞,引導學生探究中國文人和秋的關系,進而理解郁達夫的悲秋情懷。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將閱讀感悟轉化為書面感悟,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趣味,實現高級審美體驗。
語文學習是一個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一個了解文化的過程,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寫結合,并加以拓展延伸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故都的秋》中寫了這樣一句話:“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睂τ谶@句話,筆者是這樣處理的。課前將《秋聲賦》與《赤壁賦》印發(fā)給學生,布置學生品讀,課上結合這句話,設計以下幾個問題拓展討論:1.歐陽修的《秋聲賦》與蘇軾的《赤壁賦》這兩篇賞秋文字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2.為什么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3.作者的情感是悲秋還是頌秋?課后,讓學生整理已經學過的賞秋的詩文,搜集有關賞秋的名家名篇,將讀的感悟變成寫的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讀書心得。
G712
B
1005-6009(2017)84-0075-02
南京金陵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