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瓏
植根經典 習書塑人
——傳統(tǒng)經典碑帖臨習在當代中小學書法教育中的作用
張玲瓏
古代的科舉考試書法為必考科目,如今書法又轟轟烈烈地進入了中小學課堂,足以說明書法的學習對人的成長幫助之大。而書法的學習,又以傳統(tǒng)經典碑帖的臨習為主要途徑,也就是說書法對人成長的幫助,又主要來自傳統(tǒng)經典碑帖。字的好壞,與取法的高古有很大的關聯(lián);人的審美,與涵養(yǎng)的經典有莫大的關系。
傳統(tǒng)經典碑帖;臨習;中小學書法教育;作用
中國書法的學習,最主要的途徑是臨摹傳統(tǒng)經典碑帖,通過對傳統(tǒng)經典碑帖的視覺解讀,再運用筆墨手段進行相應技法的不斷地、反復地錘煉,使學習者的審美能力、書寫水平得到提升。中國傳統(tǒng)經典碑帖對中國書法的傳承功不可沒,中國傳統(tǒng)經典碑帖的臨習,在當代中小學書法教育中產生的作用也是居功至偉的。
傳統(tǒng)經典碑帖經過歷史的洗練,通過數(shù)代人的審美經驗總結,已經具有完備的書法審美系統(tǒng),它們有的如山野村夫般的閑蕩,有的如文人騷客般的雅致,有的如幼齡孩童般稚拙……有人說:書法是無言的詩,書法是無聲的樂,書法是無形的畫,書法是不動的舞。書法之美,一書一品,囊括萬物之髓。
人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每個孩子又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發(fā)展,尤其在個人審美上,各有所好、各有所需。每件書法作品,都有其內在的精神綻放和審美表達。成長中的孩子,在書法學習中,能自主選擇或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審美品位和生理特征書寫的經典碑帖。不同的經典碑帖蘊含不同美的類型,能彌補或順應不同孩子的美感和表達需求。這樣的選擇與學習,一方面,將孩子原有的個性審美特征和趨向,進行了個性化地鞏固、提升、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孩子理解與所認同審美相反的美的類型,培養(yǎng)孩子客觀地欣賞、表現(xiàn)具有不同美感的書法作品。
“方寸之地,盡顯乾坤之大?!薄奥槿鸽m小,五臟俱全?!眰鹘y(tǒng)經典書法碑帖中,尺幅有大小,但字一般不太大;看似內容或風格一致,可其中的細微處理,卻迥然不同而別具匠心。比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二十幾個“之”字,三個筆畫產生不同的演變組合,形成了儀態(tài)萬方、各有千秋的面貌。這些需要孩子自己或引導孩子,細致地、求異地對經典碑帖進行觀察、比較,才能發(fā)現(xiàn)、領會其中的變化。
孩子對書法的欣賞,一般會從是否認識其中的字開始,然后才是單字或整幅作品好看與否,如不是學習過書法專業(yè),很少會從筆畫(粗細、方向、搭接……)、結構(松緊、斂拓、倚正……)、章法(脈絡、動靜……)等方面分析。而書法恰恰是“細微處見精神”,能發(fā)現(xiàn)細節(jié)處更見觀察的成效。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辈痪毜厝ビ^察,就無法認識碑帖特點,不去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就無法認識筆畫的來龍去脈,更談不上能表達碑帖的特征和精神。在經典書法的觀察、分析中,對孩子的觀察能力、分辨能力是一種自然而細致的培養(yǎng),經典碑帖會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習慣。
傳統(tǒng)經典碑帖之所以經典,能歷千古而不衰,不僅因為其字有著獨特的美感,還因為其文也感人肺腑,更因為其誕生、流傳的背景,或曲折迷離,或雅致平和,或凄美婉轉。所以,經典書法作品,不只是書寫表現(xiàn)的經典,還有其文字內容和產生背景的經典。中小學生,臨習傳統(tǒng)經典碑帖,在欣賞、解讀、書寫的過程中,不斷地了解、領會經典碑帖的歷史背景、產生過程、流傳經歷、文字內容、行文方式、藝術風格等,能提升孩子對傳統(tǒng)的認識,能豐富孩子對文化的理解。
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形體塑造藝術,這種造型規(guī)律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孩子在傳統(tǒng)經典碑帖的不斷的臨習中得來,從而幫助孩子寫得一手好字。傳統(tǒng)經典碑帖,匯集了一位作者甚至一個時代的審美認識和表達,無論是在筆墨運用上,還是在字形法則上,都是當朝當代的典范和代表。當孩子在分析經典碑帖時,對碑帖中的用墨法則、運筆技法、結字規(guī)律、章法特點等進行了解,再通過再現(xiàn)、重復的方法,直觀呈現(xiàn)在紙面上,初習時力爭形體越像越好,漸入佳境后能追求造型傳達出的神韻。在“擬之貴似”精神的指導和要求下,傳統(tǒng)經典碑帖幫助孩子的筆墨技術日趨熟練、漢字形體日臻完美,書寫水平和能力也逐漸提高。
書法的學習只有經過一個漫長而又不斷重復的過程,才能讓書寫的生理習慣達到精準,才能更清晰地掌握碑帖的精神。有些書法老師收徒弟,首先就讓學生把某碑帖臨上上百遍。也經常聽有些老師說,自己學習某碑帖的時候通臨不下數(shù)百遍。據(jù)科學調查,一個標準動作的形成,需要重復上萬遍。這種重復,能讓生理機能形成一種記憶,不僅是規(guī)律掌握、能力形成的一種方式,其實也是對學習者學習毅力的考驗。王羲之、王獻之能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二王”經典,與“池水盡黑”“十八缸水”不無關系,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數(shù)后,就幫助孩子形成了習慣,挑戰(zhàn)了身心的一個又一個上限,不僅在書法上他們能做到,還能擴展到其他事情當中。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往往更具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
書法雖然傳統(tǒng),但對創(chuàng)新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歷代能成為經典的碑帖,都是創(chuàng)新出來的,作者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無論書體書風,還是用筆用墨,其作品展現(xiàn)的均是開先河的面貌。孩子學習經典碑帖的過程,也是對該碑帖的創(chuàng)新認識和理解的過程,不僅從中掌握創(chuàng)新的書寫表現(xiàn),還能從中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造意識的產生。比如,經典碑帖中相同筆畫、單字多次重復出現(xiàn)時,為避免雷同所產生的審美疲勞,作者均會變化著來處理;獻之書從其父,而又一改內擫為外拓之風。當孩子深入傳統(tǒng)經典碑帖中暢游時,那股子求異的心理會更加強烈,藝術學科的創(chuàng)造性功能也就發(fā)揮出來了。
《易經》中說:“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睂W習經典方可得到上乘的規(guī)律、方法,學習經典碑帖才能幫助孩子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習慣,才能訓練出精準的正統(tǒng)筆法。于藝而言,這是書法學習的科學方法;于人而言,是塑造孩子靜心、堅韌、創(chuàng)新品質的好途徑。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孫曉云.書法有法[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3]郭聲健.藝術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漢]趙壹,等.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J292.1
A
1005-6009(2017)77-0007-02
張玲瓏,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劉海粟小學(江蘇常州,213161)發(fā)展中心副主任,中小學一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yè)委員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