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明
中小學書法高效課堂的探究
劉利明
中小學專、兼職書法教師在專業(yè)知識、書寫能力、教材應用、教學方法等方面應具備一定的能力,這樣才能使中小學書法教學工作得到良性發(fā)展。課堂是開展教學的載體,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的書寫水平、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道德觀念得到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教師素養(yǎng);課堂;興趣;展示
2013年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各個學段書法教學的課程內(nèi)容及教學要求,使得書法教學在學校教學體系中有了國家標準。按照各級教育部門的要求,書法進入了中小學課堂,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如師資問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課堂教學的模式及評價問題以及書法學科教學的深度廣度等問題,在近幾年的教學工作中顯得尤為突出。筆者結合多年一線教學教研工作,就如何高效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談一些個人看法。
目前,中小學書法教師是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隊伍,專職少兼職多,兼職教師以語文、美術、教輔人員等為主。很多教師在學情分析、課堂掌控、師生關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經(jīng)驗,不足體現(xiàn)在書法專業(yè)知識匱乏、書寫示范能力弱、書法教材分析不到位等方面,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補足短板。
(一)文史為基,錘煉專業(yè)技法
書法教育教學是一門人文性課程,教師不但要基本掌握書法史、書法美學、文字學、碑帖學等書法基礎學科知識,還要有與書法相關的知識,如文學、歷史、繪畫、篆刻等。教師對各種字體的演變、各個書家的歷史背景、書法風格特點等知識點應牢記于心,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能形成知識體系,課堂教學具有延展性。
書法教學除了要讓學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書法常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書寫技能的訓練,因此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扎實的臨帖和創(chuàng)作能力。對于教材中的范字教師要認真練習,仔細揣摩書寫要領,在課堂中能用專業(yè)的語言表述出臨帖示范的過程,并進行準確、生動的演示。對于所教書體的風格特點要了熟于胸,達到自由創(chuàng)作的水平。
(二)立足教材,深度挖掘內(nèi)涵
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內(nèi)涵、靈活地運用教材是教師獲得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也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如不同學段所用的教材基本以《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勤禮碑》《趙孟頫三門記》《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為學習范本,課時安排從點畫、結構、章法等方面循序設置。因此,不同年級間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延續(xù)性,教師要做到整體把握,分段清晰,對學生貫通培養(yǎng)。
1.豐富文化內(nèi)涵。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通過書法教學使學生了解條幅、斗方、楹聯(lián)等常見的書法作品幅式,通過欣賞經(jīng)典碑帖,初識篆隸草行楷五種字體,了解字體的大致演變過程,初步感受不同字體的美。教學可通過一些簡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加以滲透,如字體溯源、名作欣賞、章法欣賞等。
字體溯源:如教材中的范字以楷書為主,教師可以把范字的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不同寫法都出示給學生,并能結合圖片大致講解字體的演變過程,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教學設計就能把漢字幾千年的演變過程清晰完整地呈現(xiàn)給學生。
名作賞析:現(xiàn)行中小學書法教材中都設置了“書法園地、讀碑賞帖”等欣賞內(nèi)容,字體涉及篆隸草行楷,內(nèi)容遍及詩詞聯(lián)賦,教師應深度發(fā)掘這些內(nèi)容的文化內(nèi)涵,適度擴展知識的寬度,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全面地感受到書法的藝術和文化之美。
章法欣賞: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通常由正文、題款、印章三部分構成,常見的形制有條幅、橫幅、斗方、楹聯(lián)、扇面等,每一種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與審美意趣。教學中可通過欣賞古今經(jīng)典作品和集字創(chuàng)作練習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貫通技法分析。
不同版本的教材選用的例字不同,基本以“歐顏柳趙”為主,欣賞的字體涵蓋了篆隸草行楷。教師要初步掌握楷隸行的書寫方法以及不同風格書體的表現(xiàn)方法,在書寫和講解的過程中若能做到不同風格的分類示范、貫通示范、總結性示范,那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楷書、隸書等不同風格的“橫畫”表現(xiàn)在外部形態(tài)上的不同,其實體現(xiàn)的是書寫方法的不同,不同之處體現(xiàn)在起筆的方法有“藏露”之變、收筆有“收放”之異。相同之處體現(xiàn)在書寫的過程都是“起、行、收”三個步驟,行筆都是中鋒用筆,只是起收的表現(xiàn)手法不同而已。
書法課的課堂教學要做到“精講多練、落實筆頭”,因此課堂的結構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需要做到精心設計,有效實施。在一節(jié)課中學生的書寫練習時間應控制在15至20分鐘,在此前提下教師去設計其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復習、導入、新授、書寫示范、學生觀察探討、自評互評、拓展延伸等。
(一)精心導入
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力求簡潔高效,要做到既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目前中小學書法課的課程設置為每周一課時,課時少且間隔時間比較長,所以導入設計最好能起到溫故求新的效果,可以通過講故事、猜謎語、看視頻、實物欣賞等方法,選擇適合于新授內(nèi)容、指向明確的導入方法。比如在講“忠、孝、仁、義、勤、德、善、賢”這些字時可選擇如“精忠報國、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鑿壁偷光、孔融讓梨、見賢思齊”等有意義的典故作導入。在講單純的筆畫技法時可以選擇實物、視頻欣賞等方法直接切入教學主題??傊?,導入的設計要做到豐富而不失精煉,為整節(jié)課的教學工作做好鋪墊。
(二)有效提問
很多非專業(yè)教師在講授新知識的時候,設計問題空泛,缺乏指向性,使學生的回答成為無效回答,浪費時間。書法教師的教學語言極具專業(yè)性,只有教師的語言規(guī)范了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規(guī)范語言。
如在用筆方法的教學中,教師要講清“露鋒、逆鋒、中鋒、側鋒”“鋪、攏、轉、折、行”等用筆的要領,圍繞這些專業(yè)知識來設計問題;在分析筆畫特點時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可在“長短、粗細、方圓、直曲”等方面多加引導,使學生在自己分析的時候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有條理性;在結構的教學中可結合數(shù)學圖形的知識,如字的輪廓似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等常見圖形,這樣容易把握住字形的外邊緣形狀;在結構的內(nèi)部構成方面,可結合“相向相背、寬窄高低、聚散收放、穿插避讓”等對比因素進行講解提問,這樣又能從局部上掌握細節(jié)特征。
(三)重視示范
教師書寫示范的環(huán)節(jié)是一節(jié)課中必備的,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具備扎實的書寫技能,可以在課堂中進行準確、生動的演示,這種能力是書法教師的立身之本,書寫的過程也是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榜樣的最佳時機。
教師通過展臺演示,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起筆、行筆、收筆的運筆方法和書寫要領。在例字書寫示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整體示范與分解示范相結合,整體示范即連續(xù)完整地呈現(xiàn)書寫過程、只寫不講,分解示范即分步書寫、邊寫邊講,在實際教學中這兩種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在學生書寫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需要進行近距離的輔導演示。
(四)落實筆頭
中小學書法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學生能否將學到的知識落實到筆頭,內(nèi)化為自己的技能,將成為檢驗我們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
書法課中學生的有效練習時間應該不低于15分鐘,練習時間的分配上可以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練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執(zhí)筆、坐姿習慣的培養(yǎng),在技法的訓練上要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輔導的形式可以個體與集體相結合,爭取做到既能照顧全體又能關注個體。當然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有體現(xiàn)在理解接受能力上的,有體現(xiàn)在技法基本功上的,也有體現(xiàn)在情感態(tài)度上的,教師在輔導的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細心耐心。另外,學生練習的過程要伴以悠揚的古琴樂曲,營造出愜意的書寫氛圍。
(五)鼓勵評價
課堂中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來實現(xiàn)多角度評價,教師可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不同方式對學生多做鼓勵性評價,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從不同的方面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建立學習信心。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優(yōu)點進行評價,可從“執(zhí)筆、坐姿、筆畫、結構、章法”或“回答問題、課堂紀律、情感態(tài)度”等多方面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如字形結構寫得不是很好,教師可以從筆畫方面多做評價,完整的筆畫寫得不是很好,教師可以從用筆的“起、行、收”分別評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書法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書寫實踐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在書寫實踐展示的平臺中找到自信,在書寫實踐的結果中找到成功的體驗。
(一)培養(yǎng)學生興趣
書法課堂教學在師生互動教學和書寫實踐的過程中都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要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如可通過字體溯源、欣賞名家名作、書法家學書故事、書寫實踐探索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
生活中有很多“常見資源”可用來輔助教學,資源的利用得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例如:通過收集身邊的牌匾、對聯(lián)、題壁以及報紙、雜志題字等書法作品,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熱情;在結構教學中利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常見圖形分析字形結構來降低書寫難度,提高學生學習信心;在筆畫教學中引入“蘭葉撇、懸針豎、浮鵝鉤”等形象化書寫訓練,提高學生的求知欲。
(二)化差異為資源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方式,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除了自身教學外,還應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化學生之間的差異為可用的教學資源。例如在筆畫、結構的教學中,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基礎好的學生會帶著其他學生去發(fā)現(xiàn)例字用筆特點以及結構特征,并在組內(nèi)進行書寫示范和書寫指導,這樣在樹立學習榜樣的同時也能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課堂中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方式。
在學生書寫練習的過程中,可以讓寫得好的學生輪流在投影儀下書寫,將完整的書寫過程投射到大屏幕上,這樣不但在同桌間、小組內(nèi)形成“師徒”關系,在全班也樹立起了學習的榜樣,實現(xiàn)了以強帶弱、以優(yōu)促差的教學目的。
(三)樹立作品意識
現(xiàn)有中小學書法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基本上是按照不同書家的筆畫、結構、章法等特點依序設置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課堂上學生在練好單字的基礎上,教師若能逐步樹立起學生書寫完整作品的意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作品字數(shù)不論多少,一字一成語、一聯(lián)一古詩都可以,如“善、孝、誠信、勤勞、積跬步、惜寸陰、惠風和暢、見賢思齊”等,這些書寫內(nèi)容一定要由例字擴展而來,所延伸出的內(nèi)容要做到自然生發(fā)。書寫的形式可用常見的橫幅、斗方、條幅、扇面等,再加上簡單的落款就成為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提供展示平臺
課堂教學中,展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展示既能給學生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又能對學生起到無形的激勵作用。
課上展示的方式包括“組內(nèi)展示”和“班內(nèi)展示”,展示的內(nèi)容包括“書寫展示”和“作品展示”。在課堂書寫的過程中可以以組為單位進行組內(nèi)展示,還可以選派寫得好的學生到投影儀下書寫,進行全班展示。課上作品展示可以通過“小小書法家”“我來題字”“我的書寫檔案”等主題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長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課后可以通過學校的板報櫥窗、各級展覽比賽,以及各種書法活動等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書法,使得書法教學不只局限于課堂之上。拓寬學習路徑,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中小學書法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尚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在教材、教法、教學實踐等方面都需要不斷探索。書法教學應依托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以提高書寫技能為基本目的,力爭知識與技法并重,實現(xiàn)技能與審美的漸進式提高,通過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有計劃、有步驟地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
J292.1
B
1005-6009(2017)37-0065-04
劉利明,北京市延慶區(qū)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北京,102100)中小學書法教研員,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