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句容市石獅小學 皋桂風
讓讀書成為習慣 讓習慣成就人生
江蘇省句容市石獅小學 皋桂風
閱讀是一個人個體生命的外在拓展,它是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jīng)常的學習形式。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每個人的心靈同古今中外一切偉大心靈溝通、交流、凝聚、融合的過程。朱永新教授說過,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而童年的閱讀對于一個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學會讀書,使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是當代語文教育的又一新課題。習慣的養(yǎng)成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日積月累地練,練到非常熟,再也丟不了,也便成了習慣。我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旨在讓閱讀成為孩子身上存在的一個習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彼?,教師首先必須重視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興趣,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渴望, 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學習上產(chǎn)生極大的愉快和積極的情感。上學期,我教二年級語文,學生年齡小,我根據(jù)八九歲孩子愛看電視的特點,鼓勵他們看動畫故事、兒童節(jié)目,并利用午間休息時間讓學生聽故事錄音,還經(jīng)常利用班會課、活動課讓學生上臺講故事。一天一天的引導,一天一天的熏陶,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了渴望。我告訴學生,這些故事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書中的故事無窮無盡。學生便開始自覺地閱讀一本本課外讀物,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學生讀了一段時間后,組織舉辦故事會,評選“故事大王”,開展讀書知識競賽,評選“讀書之星”,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積極性。此外,教室內(nèi)張貼有關閱讀的名言警句,在學習園地中,設置作品欄,展出學生摘錄的筆記、讀后感和手抄報等作品,使學生對課外閱讀保持著比較持久的興趣。
學生有了閱讀興趣,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此時如能組織多種多樣的形式,無異于推波助瀾,將閱讀活動推向高潮。
1.演一演。讓孩子把自己讀的故事表演給家人們或朗誦給家人們聽一聽。
2.賽一賽。課外閱讀中教師雖處于從屬地位,但教師仍要擔任“引導”的角色,只不過是不著痕跡而已。教師可適當組織與課外閱讀相關的比賽:如講故事比賽、古詩詞比賽、成語大賽等:也可以就某本課外書進行相關的主題知識大賽。
3.辯一辯。采用辯論的形式可以促進學生對書中人物的認識,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見解。如同學們在讀《三國演義》時對曹操的看法不一:有的說他生性多疑,有的說他愛才惜才,有的說他奸詐,有的說他有勇有謀。這時,我趁熱打鐵,組織了一場名為“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的辯論賽,參加辯論的同學一個個拿著書引經(jīng)據(jù)典,氣氛熱烈。
4.抄一抄。為了讓孩子的閱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鼓勵孩子在每次閱讀過后,在自己的摘錄本上寫一寫,記一記,摘錄下好詞、好句,或記下自己的感想。小抄寫員們在抄寫的過程中能進一步理解閱讀書籍的內(nèi)容。
曾國藩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qū)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學生要讀好書,好讀書,更要會讀書。
1.問一問,跳一跳。學生在閱讀中碰到不懂的問題時要鼓勵學生問身邊的同學或老師,也可以“問”手頭的工具書。一篇文章讀下來也要自己問一問:文章寫了什么?對于一些難于解決的問題,可以跳一跳,跳過去,往下讀。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時就有過囫圇其義的做法。讀著讀著,讀到后面就懂了。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要求學生快速閱讀,不必一字一句地讀,可以一行一行地讀。
2.寫一寫,記一記。為了讓孩子的閱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鼓勵孩子在每次閱讀過后,對于文章的精彩部分,好詞好句,鼓勵學生采取劃線的辦法,加深理解記憶;也可以用卡片記一記,做成一張張的摘抄卡;還可以記在讀書筆記本上或課外摘抄本上。寫一寫,記一記,摘錄下好詞、好句,或記下自己的感想。小抄寫員們在抄寫的過程中能進一步理解閱讀書籍的內(nèi)容。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比賽、展示”的方法進行抽查。
3.背一背,寫一寫。對于一些名家的詩詞散文可以鼓勵學生背誦,在熟讀成誦中積累語言。如清朝唐彪所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在閱讀課上,適當開展一些仿寫的練習,如讀完朱自清的散文《春》時,要求學生根據(jù)其中一段仿寫,教師相機給予鼓勵表揚,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感增加閱讀的動力。
閱讀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一種習慣,是一盞伴隨著人們學習、成長、生活的明燈。指導學生閱讀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潛心閱讀,享受快樂。毛澤東讀書時曾留下“鬧市靜讀”的佳話,陶潛言心遠地自偏,閱讀時正需要此境界。閱讀時提倡學生靜讀、默讀。只有潛心閱讀,身心俱入,才能沉浸到作品中,喜書中人物所喜,急書中人物所急,享受到來自閱讀的激動與快樂。
2.認真思考,有所感悟。閱讀過程有一個內(nèi)化的過程,惟其用心去讀,靜心思考才能碰撞出感悟的火花。一位同學地看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是無限的:生命是短暫的,而精神是永恒的。如果沒有經(jīng)過閱讀時的思考是不會有如此深刻的感悟的。
3.合作交流,發(fā)表見解。閱讀過程同時也有一個外化的過程,在讀書活動中要提倡學生主動交流、敢于交流,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教師走到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交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學、所思、所感、所惑說出來。舉辦“讀書會”是培養(yǎng)這一習慣的好方法。
1.適時推薦。已有的經(jīng)驗積累能幫助學生找到更準確的表達語言,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當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活動或不良的思想傾向時,我就找些相關的書籍進行思想教育動員。例如:同學之間發(fā)生矛盾了,向他們推薦《夏洛的網(wǎng)》,體會友誼的珍貴。廣播操比賽快到了,結合集體訓練,選擇《長征故事》、《臥薪嘗膽》這樣的文章讓學生閱讀,使學生以書中人物為榜樣,學習人物精神,全身心投入。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學校舉行“獻愛心”活動,適時從報刊中選擇一些感人篇章讓學生閱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關愛他人的思想。
2.背誦詩文。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更要日不間斷,長期堅持,所以,我堅持與孩子們?nèi)杖毡痴b經(jīng)典詩文。或許有人會質(zhì)疑,背這些“之乎者也”的東西有用嗎?《小學語文教師》曾有一篇文章做過這樣精辟的論述:孩子在六歲至十三歲時是黃金記憶階段,在這個時候,將一些經(jīng)典詩文不加理解地牢牢記憶下來,隨著心智的成熟和生活閱歷的增加,這些幼時積淀在心靈深處的東西,就會慢慢醞釀,慢慢發(fā)酵,最終會內(nèi)化為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所以,我總是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陪著孩子,幫助孩子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靜心地等待孩子的變化。
陶行知先生說過: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讓習慣成就你我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