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海明 解秀華
“微善教育”的實踐探索
文 | 黃海明 解秀華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紅螺寺中學是北京市懷柔區(qū)的一所普通高中校,至今已有68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在近幾年的德育工作實踐中,傳承“紅螺文化”,弘揚“萬仁精神”,踐行“微善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微善”與“微善教育”的內(nèi)涵“微善”是指發(fā)生在社會人身上常見的、細微的善思、善言、善行、善舉?!拔⑸平逃笔菍W生進行的、滲透于學生校園生活細微之處與點滴之中的“明善惡、萌善思、發(fā)善言、行善行、施善舉”的教育,旨在教育與培養(yǎng)學生形成“善思不在大小,善言不在多少,善行不在巨微,善舉不在眾寡”的思維與行為習慣。“微善教育”的關(guān)鍵在于“養(yǎng)成”,在于日積月累,使每一名學生在校就樹立起“做好自己是善之始,幫助他人是善之顯,為社會服務是善之終”的人生觀。我們在全校師生中大力開展的“微善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感受“善知”,激發(fā)其內(nèi)心的“善情”,促進其萌生“善意”,組織他們踐“善行”,最終實現(xiàn)學生學會“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善待學校”“善待社會”“善待自然”的教育目標。
“微善教育”產(chǎn)生的背景“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核心要素,“向善”和“行善”是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zhì)的要求是德才兼?zhèn)?,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立德樹人”。我校與共和國同齡,在校園文化中就具有深厚的“揚善”傳承基礎。學校已形成了以“揚善、和諧、執(zhí)著、奉獻”精神為核心價值理念的“紅螺文化”精神。學校一貫堅持育德于活動中,“微善教育”就是一個重要載體。
微善教育的目標“微善教育”的整體目標是通過開展微善教育活動,引領學生“存善心、言善語、踐善行、成善果”,成為一名有愛心、有善心、有責任心、知行統(tǒng)一、“天天向上、天天向善”的合格公民?!拔⑸平逃边€有詳細的年級目標,循序漸進。
微善教育應遵循的原則學校在實施微善教育過程中,堅持五項原則,確保微善教育活動的真正落實。一是活動內(nèi)容的“細微性”原則,號召學生切實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二是活動參與的“全員性”原則,樹立“人人向上向善、家家向上向善”的集體正能量氛圍,促使學生不斷進步。三是活動開展的“持久性”原則,號召學生堅持日行一善,日日堅持,月月堅持,年年堅持,使微善成為習慣,最終匯微善為大善。四是活動參與的“合作性”原則。微善教育的開展,對提高學生能力素質(zhì),尤其是對學生團結(jié)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五是活動評價的“常態(tài)化”與“激勵化”原則。學校微善教育的開展,由政教處、團委牽頭,年級組、班主任指導,各班(團支部)學生干部具體負責,從項目的策劃、申報到組織實施,全部實現(xiàn)規(guī)范管理,作為班級常規(guī)活動之一,進行常態(tài)化管理,注重活動的過程性。每一個班級和每一名同學都要求做到以“續(xù)寫雷鋒日記”的形式,每天記錄集體和個人微善活動情況,每周總結(jié)。每周一通過“國旗下講話”或“班會”進行點評,每學期由班主任撰寫總結(jié),以“案例”或“教育敘事”等形式進行交流研討。在對學生的“集體微善活動項目”進行定期考核評價的基礎上,堅持“激勵性”原則。每學期末對考核評價結(jié)果優(yōu)秀的“微善班”和“微善社”給予公開表彰獎勵。
充分發(fā)揮導師在“微善教育”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學校開展微善教育充分發(fā)揮教師以身示范的作用。我校的王萬仁老師是本校退休教師,曾榮獲“首都道德模范”光榮稱號。王老師舍一生積蓄90余萬元,創(chuàng)立了“紅螺學子獎”和“紅螺園丁獎”。他義務為留學生和新疆內(nèi)高生補漢語,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并潛心學習各種修理技術(shù),成為學校的義務修理工。要讓學生向身邊的榜樣王老師學習,了解他的善言、善行、善舉。王萬仁老師去世后,我們把王老師的宿舍建成德育基地,撰寫了《榜樣的力量》校本教材并開設選修課程,定期舉辦弘揚“萬仁精神”事跡報告會,出版《王萬仁日記》等。通過系列活動,教育學生像王老師那樣“存善心、言善語、踐善行、成善果、做善人”。
學校還把“全員育人和導師育人”的德育工作機制引入到“微善教育”活動之中。要求全體教職工人人樹立“微善教育”理念,既要隨時對學生中表現(xiàn)出的善言、善行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又要對學生有悖于“善言、善行”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耐心的糾正和引導。
“導師育人”制度,是學校在教職工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選拔出師德水平高、有較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有愛心、講奉獻、在師生中有較高威信的優(yōu)秀教師來擔任學生的德育輔導教師。這些導師基本上以任課教師為主,同所任班級學生進行“一對一”分配,對在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方面表現(xiàn)“雙困”的學生進行“幫扶”,一直負責到學生畢業(yè)。這一措施既實現(xiàn)了教師課堂德育的課下延伸,又增強了德育的針對性,很好地滿足了差異化教育的需要。教師把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用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影響滋潤學生,真正發(fā)揮了“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作用。學生也深切感受到教師愛的偉大和教師“善行”的崇高,紛紛用實際行動回饋老師愛的付出和善的行為。學生中文明禮貌、團結(jié)互助、勤奮向上、愛護環(huán)境、拾金不昧等“向上”“向善”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愛成為加深師生之間關(guān)系的紐帶,善成為師生間互動的共識。
建立“微善班”,成立“微善社”,豐富“微善教育”活動載體在教師先行的同時,學校在學生中成立了“微善班”和“微善社”。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也可以是班內(nèi)或不同班級的幾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提出班級或者小組的“日行一善”項目內(nèi)容,寫出申請報告,上報學校。微善的活動內(nèi)容從家庭的“孝敬父母”到班內(nèi)的“友愛同學”,從自身的“低碳節(jié)能”“垃圾分類”的環(huán)保行為到參加社區(qū)的“環(huán)保服務實踐”,從身邊的“助人為樂”行為到與“學雷鋒行動”的緊密結(jié)合,從“大病救助”“精神慰藉”到“向善”“行善”文化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與傳播等。學生的選擇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重點選擇一項,也可以多項選擇。對于有推介價值的項目,學校可以推薦到“廣東省希賢教育基金會”申請項目資金支持。
“微善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的、滲透于學生校園生活細微之處與點滴之中的“明善惡、萌善思、發(fā)善言、行善行、施善舉”的教育,旨在教育與培養(yǎng)學生形成“善思不在大小,善言不在多少,善行不在巨微,善舉不在眾寡”的思維與行為習慣。
——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紅螺寺中學校長 黃海明
“微善班”與“微善社”成立后,按項目計劃書制定的方案,利用課余或者休息時間開展活動。他們走進教師辦公室,走進校園的宿舍、食堂,走進社區(qū)、公園、光榮院,在奉獻服務的同時,實現(xiàn)了用善言、善行來涵養(yǎng)自身的自我教育效果。學生的集體“微善活動”,不僅促進了班集體凝聚力的形成,而且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以提升。
微善教育的五環(huán)節(jié)教師在開展微善教育過程中,總結(jié)出了“集、行、記、評、展”的“五環(huán)節(jié)教育法”。
“集”,就是收集有行善行為的典型人物和他們的先進事跡,以他們?yōu)榘駱?,激勵自我,不斷前行。在收集過程中,采取走訪、查閱資料、觀看《感動中國》和“首都道德模范頒獎晚會”等途徑進行收集整理,并利用廣播、櫥窗、電子屏、閉路電視等途徑進行廣泛學習宣傳。
“行”,即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在校園、班級、家庭、社會主動行善。以個體形式或“微善小組”“微善社”“微善班”方式實施微善行為。
“記”,提倡學生通過“續(xù)寫雷鋒日記”形式,采用“日三省吾身”的做法,將自己每天在校園、班級、家庭、社會的言行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體會寫在自己的日記之中。
“評”,即各班利用班會,定期進行交流,暢談自己在為善行動中的做法、感受和體會,學期末學校進行向善優(yōu)秀個人評選。
“展”,即把各班收集的學生個人在行善活動中的先進事跡和典型材料,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進行展出,學校通過櫥窗、廣播、電子屏進行展示宣傳。通過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微善行為活動中,不斷矯正自身的不良習慣,逐步養(yǎng)成“日行一善,積善成德”的良好思維與行為品質(zhì)。
幾年來,一以貫之的“微善教育”活動,有效地涵養(yǎng)了學風、教風和校風。在校園“萬仁精神”的激勵下,師生個體和校園整體的精神面貌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學校被評為 “第八屆全國中小學和中職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優(yōu)秀集體”“全國德育實驗?!薄叭珖逃到y(tǒng)先進集體”“首都平安和諧校園”“北京市校園文明禮儀示范?!?“北京市懷柔區(qū)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懷柔區(qū)德育工作先進校”“懷柔區(qū)五四紅旗團委”等。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yǎng)成習慣?!狈e跬步以至千里,聚小流以成江海。以微善而成就人性之善,以個體人性之善成就社會之大善,這正是我們這一代學校德育工作者應該不斷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紅螺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