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繁偉
華麗轉身:讓山里的孩子從這里走向成功
文|陸繁偉
早幾年,我初到山東省棗莊市第四十中擔任校長之前,四十中還是一所瀕臨倒閉的薄弱學校,設施陳舊,理念落后,教師年齡結構老化,師生、家長、社會怨聲載道。但我深知,埋怨抱怨沒有用,在短期內要想改變不良印象,挽回民心,提振學校士氣,學校必須深化改革,要變、快變、大變。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學校實現(xiàn)了從名不見經傳到美譽全城的華麗轉身。
俗話說得好:“底子清,才能路子明”。為了摸清底子,查擺問題,定準方向,我先后與70余名教師進行座談,走訪各界人士360余人次——他們當中有離退休的干部,有企業(yè)的工人、老板,有市場上的小商小販;帶領教師家訪700余次,訪問教育知名專家28位,翻閱書籍達百余部……最終確立了“讓每個學生做越來越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并制定了“一年內辦成棗莊市最牛的補差學校,兩年內領跑山亭公辦初中教育,三年內打造棗莊市品牌學校,五年內打造省內有影響、市內有位次的高品質學?!钡陌l(fā)展規(guī)劃。提出“一手抓薄弱,一手抓特色,整體抓規(guī)范,重點抓示范,先雪中送炭,后錦上添花”的辦學思路,工作做到有點有面,面求全,點求精。
為了破解四十中重生之難題,學校通過“三聚”讓四十中進入改革快車道。
在聚合視點上下功夫學校要有學校樣,老師要有老師樣,學生要有學生樣。為此,學校先后投入了346﹒6余萬元,裝修報告廳,鋪設柏油路,改造學生宿舍餐廳,高標準裝修教工閱覽室、會議室、接待室。綠化校園,新種植了金楸、柿樹和牡丹,并建成了三園兩室一長廊。終于舊貌換新顏,如今的四十中處處皆景,書香氤氳。
物變人也要變。第一步,對學校領導干部采取“一步半工作法”管理。即干好本職工作是應該走的第一步;在思想觀念方面起好示范作用,比一般教職工要領先半步;在遇到困難和可管可不管的事情時,主動向前走半步;在遇到利益和好處時,比普通職工后退半步。以期打造一支有人品、有能力、有態(tài)度、能干事、能成事的干部隊伍。第二步,借鑒企業(yè)文化,對教師實現(xiàn)分類管理。根據(jù)能力價值體系,把所有人員分成金子、鋼、鐵、廢鐵、鐵銹五類。廢鐵類人員,能力低,與學校的價值匹配度也低,這類人員要棄掉。鐵類人員價值觀跟學校匹配,但是能力績效不達標,這類的人員予以轉崗。能力價值觀都在90分之間,我們稱之為鋼。和學校價值觀匹配度非常高,能力也非常強,這類人我們稱之為金子。能力非常強,業(yè)績非常好,但是他的價值觀跟學校不匹配,這類人叫鐵銹。通過對人員的分類管理,純凈了教師隊伍,人人滿工作量,人人責權清晰,以前慢、推、差、懶散的現(xiàn)象得到了有效改變。
在聚力難點上下功夫辦學難,改變一所學校更難。第一,缺錢。百廢待興,學校的發(fā)展處處需要錢,面對困境,我拿出家里所有積蓄,并籌措了100余萬元作為學校發(fā)展資金。開源的同時狠抓節(jié)流,到校的三個月內,完成了對宿舍的自來水改造,每月為學校節(jié)省了水費近萬元。
第二,缺老師。學校深化與棗莊十五中聯(lián)合辦學的力度,合作兩年來,十五中共派遣20多位骨干教師到四十中任教,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發(fā)展。同時,對本校老師,采取沉淀加培養(yǎng)。走出去請進來,充分利用“國培計劃”培養(yǎng)骨干,并選派部分教師赴北京大學附中、北京十一學校、人大附中等名校學習,組織優(yōu)秀教師到濰坊、萊蕪參觀學習。
第三,缺學生。最好的宣傳來自辦學質量。師生的口口相傳,以及學校良好形象的確立,使學校生源有了巨大的改觀,初一新生由原來一百余人,增至七百多人,實現(xiàn)了由“跑招”到“坐招”“躲招”的轉變。
第四,缺理念。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感悟,我提出了“學、思、用、創(chuàng)”四字學習策略。“學”,“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逐步充實和成熟。“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方能結出碩果。“用”,學以致用,用得其所,要把理論用于解決具體問題,才能發(fā)揮理論的指導意義?!皠?chuàng)”,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人云亦云,要結合自身的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
第五,管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來到四十中,我每天保證“十個堅持”:堅持去教學區(qū)巡視不少于四遍;堅持三餐去食堂巡查學生就餐;晚自己結束后堅持先在校門口護送學生離校后去宿舍檢查就寢;堅持至少同兩名師生座談;堅持至少聽一節(jié)課;堅持至少巡視一遍校園;堅持寫一篇日記或教學反思;堅持至少讀書一小時;努力發(fā)現(xiàn)至少一個問題;相約一名名校長。
第六,管教師。通過精神鼓動、經濟撬動、行政推動加強教師隊伍管理。學校每月評選“溫暖校園月度人物”,制定目標考核獎,堅持能者上庸者下。同時,學校每年拿出50萬用于提升教師能力,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集體教研、集體備課、同課異構,為教師征訂報紙雜志、購買書籍,實行教研組、級部、班級捆綁式量化等手段,加快教師素質的提升。教師隊伍管理成為四十中走出困境的又一途徑。
在聚焦亮點上下功夫這獎那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這杯那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秉承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的策略,打造學校品牌,彰顯學校特色。學校確立了“崇文尚德”校園文化主題,一至四樓,分別以德、真、善、美為主題,營造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為豐富校園生活,促進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fā)展,學校大力開發(fā)特色校本課程,實施選課走班。先后開發(fā)了舞蹈、繪畫、音樂,體育等23種校本課程,并成立了全市首屈一指的86人軍樂隊和700人大型腰鼓隊。
分類編班、分層教學、定向輔導是四十中走出困境的又一條路徑。我校既有農村學生,也有城區(qū)學生,學習基礎差異大,針對這種學情,學校實施了分類編班、分層教學、定向輔導的教改策略,根據(jù)學生基礎分成ABC三個層次的教學班,A層學生重提高,快節(jié)奏,高效率;B層學生重習慣,強基礎,授方法;C層學生重補差,低起點,小坡度,重提高,并適時給予定向輔導。使不同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長進,同時,A、B、C三層的學生每學年實行動態(tài)調整。這種教學策略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xiàn)了因材施教、各得其宜,回歸了教育的本真,教學成績也一躍成為公辦初中學校之首,家長和社會的滿意度和認可度大大提高。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做好學校德育卻不易。為此,我們推行“四有”德育新機制,破解了四十中的又一難題。
基于價值追求,重育人無痕,讓德育有魂學校核心理念是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不斷宣傳教師和學生感人故事,用“故事珍珠”串起學校德育項鏈,“故事化”德育引領師生價值追求,完善學生適應發(fā)展的必備品格。
基于目標引領,注重德育評價,讓德育有品學校制定了學生綜合評價標準,制定實施了“1267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是指一學期一個總評結果;“2”是指兩個評價過程;“6”是指日常評價的六個量化內容;“7”是指學期末小組評價的七個指標。在班級管理中,推行自主量化管理,制定出適合本班的量化制度,讓每一名學生每一個班級都有了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標尺。
基于活動設計,注重德育實效,讓德育有味學校的孩子多數(shù)是留守兒童,他們的優(yōu)點是樸實、善良、勤儉。但是他們同時也普遍存在“三弱三缺”的短板:閱讀水平弱,數(shù)學學科弱,英語學科弱;缺見識,缺自信,缺關愛。為此學校專門成立學生活動中心,通過主題及節(jié)日系列活動課,創(chuàng)造“故事”和“溫度”,打破了包裹在他們身上的層層“殼”,喚醒學生內心的“真、善、美”。
基于家校共育,注重載體搭建,讓德育有場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因此,學校制定實施了“雙百分工程”,即100%教師參與,訪遍100%家庭。并在班級設置“我們的家”文化墻,展示家訪成果,教師和學生分別記錄家訪和被訪心得,收獲內心的勵志故事,同時把家訪工作納入教師量化考核。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四十中人流血流汗不流淚,留成留敗不留悔,不畏艱險,砥礪前行。激情讓我們起步,使命讓我們前行。我們一定會同心同德,不懼艱苦,百折不回,絕不辜負社會期望、家長重托,辦一所高品質學校,讓每一個山里的孩子從這里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輝煌。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第四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