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旭 周正華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天津市 300380 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天津市 300380
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便秘驗案一則
崔洪旭1周正華2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天津市 300380 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天津市 300380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杲的著作《脾胃論》,是其甘溫除熱之代表方劑,方由黃芪、白術、人參、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八味藥物組成。有健脾益氣、升陽舉陷等功效,主治飲食勞倦、氣虛發(fā)熱、脾胃虛弱、清陽下陷諸證。臨床應用廣泛,今遇一例便秘患者,依其癥狀、審其病因乃因脾虛氣弱,大腸傳導無力所致,故方選補中益氣湯隨證加減,療效顯著。
補中益氣湯;脾虛;便秘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所著之《脾胃論》。是其根據《內經》“損者益之”、“勞者溫之”法則形成的,他強調“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故而提出“以諸風藥升發(fā)陽氣,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的治療法則,升華脾胃之陽氣,以充足元氣,陰火熱邪潛藏,稱之為甘溫除熱法,補中益氣湯是其代表方劑之一[1]。臨床多用于治療脾虛氣弱諸癥,功可益氣健脾,升陽舉陷,現(xiàn)將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便秘驗案一則報告如下。
畢某某,女,19歲。2016年3月2日初診,就診時:患者排便不暢1年余,伴有矢氣頻轉,晨起噯氣,納佳,寐安,大便2-3日1次,質偏軟,月經后期,末次月經2016年2月5日,舌淡苔薄白,脈細。四診合參,當屬脾虛氣弱,兼有氣滯,治以健脾益胃,溫中行氣。故當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炙黃芪20g、黨參20g、炒白術20g、升麻5g、柴胡6g、當歸20g、陳皮6g、炙甘草10g、茯苓30g、葛根30、白芍10g、防風6g、吳茱萸3g、羌活10g、干姜6g、大棗5枚。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次約150ml。囑忌服生冷之品。
2016年3月9日二診:大便基本成形,1-2日一行,患者矢氣明顯減少,但仍手足不溫、月經未至、舌淡苔薄白、脈細。陽虛為氣虛之甚,氣虛則無以推動血脈運行;脾腎陽虛則運化腐熟水谷失司、氣血虛少凝滯而月經延期。故前方減去陳皮,黨參30g、干姜10g、炙甘草20g加量,加菟絲子10g,生姜3片同煎以助脾胃之溫運,繼服7劑。
2016年3月16三診:大便已成形、每日一行、手足轉溫、月經仍未至、脈細而稍有力。避免諸藥溫燥祛濕太過恐傷陰液,故減去前方溫燥之干姜、生姜,茯苓20g、羌活6g、炙甘草15g減量,加益母草15g。
按:脾主大腹,一為脾藏于腹內,腹為脾之舍,二為腹部由脾所統(tǒng)率,故有“腹為脾所主”之稱。若脾虛氣弱,推動無力,則排便不暢;脾運不健,氣機不和而氣機壅滯,故出現(xiàn)矢氣頻;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現(xiàn)脾氣虛弱,無以升清,故胃氣不降,反上逆,故而噯氣;脾虛運化失司,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停留于大腸,則大便偏軟;氣虛脾弱,無以化生營血,營血虛少,沖任失養(yǎng),血海不滿,故月經延期;臟腑肌肉筋脈失于充養(yǎng),故出現(xiàn)脈細。
方解:以甘溫補氣的補中益氣湯為基礎方加減,黃芪性溫、味甘,為補藥之長,明代張景岳言:“黃芪味甘氣平,氣味具輕,升多降少,陽中微陰,生者微涼,可治癰疽,蜜炙性溫能補虛損?!惫识朔街擞?。合黨參、炙甘草增其補中氣之功,李東垣稱上三藥為補脾益氣除濕熱煩熱之圣藥。氣能生血、血能藏氣,當歸以和血脈,與補氣藥同用氣血雙補,使氣血互資以助脾之生化之源。陳皮以導滯氣、又能益元氣,與甘溫藥同用補而不滯?!队駲C真臟論》云:“脾不及,令人九竅不通,謂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谷之氣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臟;今脾無所稟,不能行氣于臟腑,故有此證,此則脾虛九竅不通之謂也?!睆堅匮陨椤叭粞a其脾胃,非此為引不能補”,故用升麻引脾胃清氣上騰則濁氣自降而止噯氣,柴胡行少陽之氣上升,使氣機升降復其常,清氣舉則大腸濁氣可自消。郝瑩瑩[2]等人認為升麻、柴胡乃補中益氣湯之“要藥”,對該方有關鍵性增效作用,并通過實驗表明,補中益氣湯中的升麻、柴胡較其他佐藥對全方的抗疲勞作用、改善免疫功能作用以及對胃腸推進作用的貢獻度大,不能被它藥所替代。白術苦溫,燥脾濕,除胃中濕熱,與升散藥同用可調肝木之氣,疏脾土之雍。茯苓健脾滲濕,葛根生津又能升津,以防溫燥太過而傷陰,又升下焦之營陰以實大便。白芍養(yǎng)血瀉肝、防風散肝舒脾,配陳皮、白術四味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當歸配白芍養(yǎng)肝體而養(yǎng)血海,益母草活包絡之血,菟絲子健脾溫腎益精,陰陽雙補以養(yǎng)沖任,故能使月經按期而至。吳茱萸溫胃散寒兼暖肝以流通血脈,降胃濁以治逆氣。羌活散脾土之壅塞,合補氣藥可升散而不耗氣,干姜溫中而實大便。大棗、生姜、炙甘草同用甘溫補中氣以助脾胃生化之源兼能緩和藥力。此病案因辨證準確、選方得當,隨證靈活加減用藥,因而效果顯著,故與大家共饗。
《醫(yī)宗金鑒》云:“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臟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臨證之時,辨證論治乃基本原則,但不可忽視辨體施治,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演變,雖然與受邪輕重有關,然決定性因素仍是體質——臟腑的陰陽虛實而定。譬如臨證治療脾胃濕熱病證,同用清熱化濕之法,有六七劑癥狀豁然減輕,有三四劑后無任何變化或證狀演變較復雜,感到這些變化,未必都是藥誤而致,而是體質現(xiàn)象在內和藥物因體質不同而選擇性發(fā)揮?!秱摗匪弥?針對病邪的藥用之不多,但大多是糾正體質的藥,通過調動人體自身存在的抗病能力,調節(jié)體內陰陽的平衡,以達到驅除病邪的目的。多數慢性胃病患者為“陰”體質,脾虛而不舉、肝木旺而不升、肺氣弱而不宣,腎水強而火弱,因而濁氣不降停留于臟腑最終生疾,故李東垣之升清的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在這類人群中頗有優(yōu)勢。且脾胃虛弱之人易感濕邪,但若脾胃陽虛之人有濕熱,則盡可能避免陰中之陰藥直折脾陽,可選陰中之陽、陽中之陰藥復其脾胃氣機升降??傊?,臨證中治法多種多樣,辨體施治聯(lián)合辨證論治能避免走彎路,能夠盡早步入捷徑而在診療上獲得滿意療效。
[1]李曉丹.補中益氣湯的相關文獻研究[D].鄭州:河南中醫(yī)藥大學,2014(05).
[2]郝瑩瑩,李強,陳少麗等.補中益氣湯“要藥”配伍的關鍵性增效作用對脾虛小鼠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06):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