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玲琴
尋找幼兒園主題實施評價的線索
文 | 徐玲琴
課程評價是學前教育質量評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在幼兒園的實踐工作中,管理者和教師還面臨許多實際的問題。由于對幼兒發(fā)展評價工作的認識和運用不到位,進而導致評價工作過于強調評價的鑒定功能,或重視結果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或評價結果運用不當?shù)痊F(xiàn)象。從我們對本園以及周邊園的教師調查和訪談中可知,在對幼兒園課程實施評價過程中,以下問題明顯存在:評價角度問題、評價系統(tǒng)性問題、素材處理問題、結果運用問題。
那么如何解決以上的問題呢?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思考可以把課程實施的評價角度從“教師教得怎樣”轉換到“幼兒學得怎樣”。通過文獻查找、訪談、實地考察等途徑,比較了國內外一些優(yōu)秀的課程評價方法,幼兒園決定立足于幼兒園的本土課程,即“主題實施”這個載體,以《大班主題活動:走近小學》這個主題為突破口,研究探索適宜的課程實施評價方法,以期同時促進教師和幼兒的雙發(fā)展。
評價課程的實施,首先要尋找和確定評價的三大線索,即主線索、過程性線索和平衡性線索。
從主題目標中找到評價主線索 每個主題都有它的目標,評價的內容首先不能脫離目標,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在《走近小學》的主題活動中,目標是這樣制定的:
一是了解小學的學校環(huán)境、小學生的學習和活動特點。二是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物品并學習獨立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用品,在模擬游戲中培養(yǎng)學習習慣和行為。三是對小學產(chǎn)生興趣,萌生成為小學生的愿望。四是形成初步的責任意識和任務意識。
從主題內容中找到過程性評價線索 主題實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整個過程中穿插著許多的內容,這些內容經(jīng)過教師的編排后,轉化成為一日日的生活、游戲和學習活動。
那么我們如何從中找到過程性評價的線索的呢?過程性評價跟主題實施的具體內容是分不開的,所以過程性評價最好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可操作性,二是可見性。根據(jù)這兩個特點,教師在主題進程中選擇恰當?shù)脑u價線索。
從《指南》中找到平衡性評價線索 一個主題實施質量的評價,除了評價該主題相關的目標和內容以外,還要對照《指南》中的五大領域、子領域中的目標和典型行為表現(xiàn),結合幼兒在園活動的具體表現(xiàn)性事件和觀察記錄,通過分值與具體說明,來評價幼兒的整體學習和發(fā)展,進而判斷教師教學的質量。
教師掌握了評價的主線索、過程線索和總體線索后,同時在這些線索的引領下收集了一些評價的數(shù)據(jù)的具體的文本,這使得課程實施的評價工作更有系統(tǒng)性和條理性。在此,我們還要就主題實施中的評價提出三條建議:
帶著肯定和欣賞的態(tài)度評價幼兒的成長 以鼓勵的語言和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已經(jīng)獲得的學習和發(fā)展,讓幼兒充滿成就感,促進幼兒以積極的情感面對學習和生活。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在評價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 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對幼兒發(fā)展評價,對教育教學、對個人專業(yè)成長的一次反思與提升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不斷強化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研讀,進一步理解與掌握課程的評價方法,從而實現(xiàn)個人思維方式、教育觀念、評價水平的轉變。
家園合作共育能更全面地進行課程評價 評價課程的主體不僅是教師,還可以是家長和幼兒。家長可以通過教師的“觀察記錄”“作品分析”等載體,了解幼兒在園的活動與表現(xiàn),并采取與幼兒園一致的態(tài)度共同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僅以所在園大班的一個主題為例闡述幼兒園主題課程實施評價的其中一個維度,即從幼兒的學來看教師的教。課程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文中所涉僅是一小部分,掛一漏萬。謹供廣大幼教工作者交流、探討,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浙江省級機關北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