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 魏華
丙型肝炎是感染HCV造成的肝臟疾病, 主要由血液/體液傳播。據(jù)相關(guān)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 全球約有1.7億人因感染HCV而患上丙型肝炎。我國健康人群檢測結(jié)果中, 抗HCV陽性率為0.7%~3.1%, 約有3800萬人[1]。因病毒生物學特點與宿主免疫功能等諸多因素影響囊, 僅依靠機體免疫難以清除病毒, 導致很多感染HCV患者最終發(fā)展成慢性肝炎, 而這部分人中有20%~30%將發(fā)展成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發(fā)展成為肝細胞癌癥[2]。因此研究丙型肝炎發(fā)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影響因素是臨床所需, 本研究進行探析HCV感染患者ALT、AST水平與肝癌、肝硬化的關(guān)系, 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100例血清HCV-RNA>1.00E+03 copies/ml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6例, 女44例, 平均年齡(42.25±8.14)歲, 依據(jù)不同程度疾病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均為丙型肝炎發(fā)展為肝癌、肝硬化, 48例)和對照組(均為丙型肝炎但尚未進展為肝癌、肝硬化, 52例)。
1.2 方法 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采集受檢者的血液, 抽取2~3 ml靜脈血, 注入無菌的干燥收集管中, 并在22~25℃條件下采取離心處理, 離心轉(zhuǎn)速為4000 r/min, 10 min分離血清, 將血清轉(zhuǎn)移至無菌離心管中備用, 采用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熒光探針法進行檢測, 實現(xiàn)HCV-RNA定量測定[2], 熒光信號采集設(shè)在58℃, 使用美國雅培公司生產(chǎn)的ABI7500擴增儀, 試劑盒(中山, 達安), 按說明使用:取0.5 ml離心管, 向其中分別加入裂解液, 各100 μl。取血清標本與試劑盒內(nèi)標準液陽性、陰性對照, 各取質(zhì)控物50 μl,采用含有吸附劑的離心管盛放, 振搖均勻;置于室溫安放,靜置10 min后采用1200 r/min離心機離心處理(離心半徑9.5 cm)25 s棄上清液;加入150 μl洗滌液, 振搖均勻;加入重復洗滌液, 通過振搖方式搖勻。在1200 r/min(離心半徑9.5 cm)離心機上處理25 s后, 將上清液去掉, 加入30 μl PCR反應緩沖液, 并震蕩搖勻。ALT、AST水平采用蘋果酸脫氫酶(MDH)酶免檢測法檢測, 運用美國Beckman全自動分析儀AU5800, 試劑盒(美國, 貝克曼)。同時觀察兩組ALT、AST陽性率。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HCV-RNA載量及ALT、AST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HCV-RNA載量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LT、AST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HCV-RNA載量及ALT、AST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HCV-RNA載量及ALT、AST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HCV-RNA載量(×1.00E+03 copies/ml) ALT(U/L) AST(U/L)觀察組 48 1412.03±1913.47 70.40±41.29a 98.61±43.59a對照組 52 1949.81±3852.40 47.37±36.99 45.13±20.04 t 0.8727 2.9418 7.9828 P>0.05 <0.05 <0.05
2.2 兩組ALT、AST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ALT陽性率分別為66.67%(32/48)、30.77%(16/52), AST陽性率分別為83.33%(40/48)、51.92%(27/52), 兩組ALT、AST陽性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8863、11.1378,P=0.0003、0.0008<0.05)。
丙型肝炎屬于傳染性疾病, 主要由HCV感染所致, 由血液或者體液傳播, 在全球范圍內(nèi)流行[3]。ALT、AST是反映肝實質(zhì)損害的指標, 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標, 1%的肝細胞發(fā)生壞死時, 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4]。AST持續(xù)升高, 當數(shù)值超過ALT后, 會提示肝實質(zhì)損害嚴重, 也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重要標志。大部分肝病、肝損傷在損傷時,AST和ALT均呈現(xiàn)升高的趨勢, 升高的程度與肝細胞受損的程度相一致, 但不同步[5]。研究結(jié)果表明, 指標AST和ALT均與肝損傷的程度有關(guān)[6]。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就是探析HCV感染患者ALT、AST水平與肝癌、肝硬化的關(guān)系, 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肝癌、肝硬化患者)ALT水平明顯比對照組(丙型肝炎患者)更高,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比兩組AST水平, 觀察組同樣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與某些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1,7,8], 表示AST和ALT活性增高可反映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 證實是HCV感染患者誘發(fā)肝癌、肝硬化的危險因子。ALT主要分布在肝細胞漿, 反映出肝細胞損傷的范圍, 而AST主要分布于線粒體中, 能夠反映肝細胞的損傷程度[9,10]。
綜上所述, ALT、AST水平升高是HCV感染患者患肝癌、肝硬化的危險因子。
[1] 李雪蓮, 時金艷.HCV感染患者ALT、AST水平與肝癌、肝硬化關(guān)系的研究.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4, 35(21):2977-2978.
[2] 蘇海濱, 李躍旗, 許鵬輝, 等.慢性HCV感染患者RNA、ALT、AST水平以及細胞因子之間的關(guān)系.中國醫(yī)藥導刊,2007, 9(1):59-60.
[3] 周文俊, 馬韞佳, 袁紅萍, 等.丙肝患者HCV病毒載量、HCV抗體與ALT、AST、前白蛋白的相關(guān)性分析.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4, 21(4):432-434.
[4] 宿瑞俊, 張軍力, 張保平, 等.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清HCVRNA含量與ALT、AST、AST/ALT水平相關(guān)性的比較研究.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9, 31(1):36-39.
[5] 張紅梅, 王建芳, 張小玉, 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與肝生化、脂代謝血清學指標的相關(guān)性研究.肝臟, 2014(12):963-967.
[6] 谷婭楠, 朱鴻, 程艷杰, 等.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載量、抗-HCV及ALT的相關(guān)性研究.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4,35(4):487-488.
[7] 朱桂曉.丙肝相關(guān)性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危險因素分析.青島大學, 2015.
[8] 呂曉麗, 鄒菊賢, 徐爽, 等.233例患者多項實驗室檢測指標分析.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6, 13(12):1621-1623.
[9] 張英哲, 沈哲式, 張美蘭, 等.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含量與丙型肝炎病毒抗體和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的相關(guān)性.延邊大學醫(yī)學學報, 2015, 38(4):309-311.
[10] 孫順昌, 陳衛(wèi)東, 陸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酶活性分析.中國熱帶醫(yī)學, 2009, 9(4):656-657, 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