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16年已經(jīng)過去,這一年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可能都是百味雜陳的。也許有辛酸,也許很苦澀,但在忙碌的背影中,總是包含著人們向自己理想生活踏實前進的堅持。
這一年的平凡日子里,是什么支持著大家堅定前行呢?一起來看央視記者的海采。
“菜籃子”里的苦辣酸甜
凌晨,記者來到北京的新發(fā)地農(nóng)產(chǎn)品批發(fā)市場。作為北京乃至全國最大的蔬菜、水果、生鮮肉類批發(fā)市場,新發(fā)地聯(lián)系著全國的菜園子和北京人的菜籃子,它供應(yīng)了北京2000多萬人80%以上的食品需求。每天,天南地北的生意人匯聚在這里,又以此為起點奔赴下一個目的地。小小菜籃子,裝滿了他們的辛苦,也承載著他們的希望。2016年,這里的人們?yōu)檎l辛苦為誰忙呢?來聽聽他們的回答。
記者在-6℃的氣溫中見到了52歲的黑龍江人徐文寶,老徐在北京做蔬菜生意已經(jīng)22年。凌晨一點開工,每天工作至少15個小時。
被問這一年都在為誰辛苦為誰忙,老徐回答:“都在為北京老百姓,說實話。我們賣菜真就為北京服務(wù),在北京掙錢,北京花,根本拿不出去,掙的是辛苦錢?!?/p>
在新發(fā)地,記者還見到了王麗平、陳殿香夫婦,夫婦倆一個67歲,一個60歲,是市場里年齡最大的菜商。
陳殿香告訴記者,20年她都這樣過來的,“三九天也在這兒,地上鋪三層被子,我就倒雪地里頭,這玩意兒就是辛苦錢?!?/p>
老兩口的兒子身患殘疾,一直領(lǐng)著政府的低保。為了看病,他們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這兩年,一家人的生活終于有了些起色,“蓋不起房子給蓋了……老百姓得到了實惠?!?/p>
而49歲的黑龍江菜商劉琴告訴記者,她今年最開心的時候是有一天發(fā)來東北的酸果,來一車貨沒待一小時就都賣光了,這一年家里也有喜事,添了個大孫子,“我這大孫子長得特別漂亮……添個大孫子能不高興嘛?!?/p>
53歲的山東菜商王強則說,自己這一年最大的變化是把女兒的事辦了,“我這個旅程也過了一半了,如果明年后年把兒子的事兒辦了,那是我最高興的事兒。”
被問2016年為誰辛苦為誰忙時,42歲的河北菜商張宇則回答:“上給老人歡樂,下給孩子上學(xué),我這歲數(shù)別老農(nóng)民這點動靜,給國家作點貢獻才好?!?/p>
安徽籍50歲菜商魯大勇則告訴記者,自己在新發(fā)地做生意快20年了,掙錢買了樓房、買了奔馳車,“老婆孩子兒子媳婦孫子都在這邊……扎根了,扎根新發(fā)地。”
有快樂也有心酸
在天亮前,記者在新發(fā)地見到了33歲的賣水女張秀娟。秀娟的老家在河南,因為沒找到合適的店鋪位,就做起了賣水的生意。每年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回一次老家。
秀娟說,她覺得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父母,想對父母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來這里買菜的北京市民則說,自己買到便宜菜就開心,“日積月累,不就省點嗎?”
新發(fā)地每天車輛進出平均3萬多輛,客流量7萬多人次,交通治安人員從7點上班,工作12個小時,才能應(yīng)付得來。
保安田靖濤是河南人,30歲,他對記者說:“我感覺做的一切,還是為了家人、為了我自個兒,然后同時……把我們新發(fā)地服務(wù)好了,就是說等于把咱北京市的老百姓買菜、水果、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給服務(wù)好了,感覺到自個兒就挺自豪的?!?/p>
51歲的王普照(來自重慶)則說,今年最開心的事就是有活兒干,“在這有活干就行,就自豪了,有活干有飯吃就不后悔?!碑敱粏栕钕牒驼l說聲謝謝時,他說:“給我媽說謝謝,最好了,想回家?!钡瑫r表示今年沒掙到啥錢,就不回家了。
下午4點,又一批長途貨車開進市場。33歲的貨車司機徐志強從廣東運貨來北京,由于霧霾高速封閉,原本40多個小時的路程,走了80多個小時才到新發(fā)地,一車豆角險些爛掉。他回答記者:“哪有什么開心事兒啊,拉車好貨就算開心事兒了,吃頓飽飯就算開心了。”
而貨主,53歲的廣東菜商梁耀鈞更是急在心里,他反復(fù)嘮叨說,豆角要是能早到一天,就會賣上好價錢,“今天只能賣90元。耽誤了時間了,賠大了啊?!?/p>
相比梁先生,那些在路上堵了一周,一車生鮮全部死掉的,虧損壓力就更大了。貨一刻不到,他們的擔憂就一刻不停。43歲的河北司機李同從云南出發(fā),堵了3天,晝夜趕路還是錯過了上菜的黃金時機,他有些焦躁不安,臉上起了包,“再又走不了,路上又堵車,我著急、上火啊?!北粏柺菫榱苏l在忙在辛苦,李同回答:“為家里老婆、孩子,父母身體健康點,養(yǎng)活好了家里人也不給國家添亂,自己承擔這個小家庭,能承擔的就自己承擔了?!?/p>
老百姓的餐桌在前方
記者在新發(fā)地了解到,霧霾、大雪等天氣因素帶來的損失,無論司機還是貨主都一籌莫展。菜一壞,所有的辛苦全都白費,而菜一少,市場供應(yīng)不上,菜價就有可能受到影響。然而一年到頭,風(fēng)吹日曬,起早貪黑,焦急也好,擔憂也好,下一趟車還是要出發(fā)。保障源源不斷地上貨,保障自己的營生,也才能保障老百姓菜籃子的需求。
一片繁忙的景象,在新發(fā)地已經(jīng)持續(xù)了近30年。有人把青春留在了這里,有人把未來寄托在了這里。很少有人會問起“為誰辛苦為誰忙”,妻兒老小在身旁,老百姓的餐桌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