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在微博上圍觀明星八卦并評點是非,是網友“可以取而用之”的權利。而一旦他們自認為處在道德制高點上,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將“權利”變身為“權力”行使,并視為樂趣。
微博從來都不缺八卦熱點,稍稍回顧下近幾個月以來就有好幾起轟動全網的明星八卦,吳亦凡約炮傳聞、王寶強離婚糾紛、喬任梁的自殺、張靚穎母親撕女婿馮柯,除此之外每天都源源不斷有著各種或大或小的八卦。越來越多明星感到微博的“不友好”,網友的圍觀和評論常令他們不堪重負,他們或關閉微博評論,甚至直接退出微博。雖然微博生態(tài)引起不少人的擔憂、批評和反思,但這絲毫沒有減弱網友對明星八卦的追逐和評論。究竟我們圍觀明星八卦的動力從何而來,我們從中又想獲得些什么?
明星不是普通人
每當網友對明星的丑聞進行圍觀時,該明星的忠實粉絲都會跳出來維護自家idol,他們的理由是:我家idol也是普通人啊,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你憑什么圍觀他?
雖然我們能夠理解粉絲的護主心切,但很可惜這個理由站不住腳,因為明星并不是普通人,這是明星的商業(yè)屬性決定的,在消費社會里,明星其實就是一種商品。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指出,人們最熱衷的消費活動是觀看,因此,一個明星的商業(yè)價值首先就體現在他的曝光程度。我們看到的許多明星緋聞,很大一部分其實是明星的宣傳方故意放料給八卦媒體炒作的,為的就是贏得關注度。明星再利用曝光率和關注度,爭取演出機會,獲得代言,并賺得盤滿缽滿。你不能炒作宣傳或代言的時候很來勁,等真正有什么丑聞曝光了,再哭哭啼啼說自己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這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你撈錢的時候怎么不想想你一個代言的酬勞就相當于普通人工作10年,你說你是普通人,那普通人還真擔待不起。
簡言之,當明星將曝光率當成賺錢的工具,這便在無形中與公眾達成一個契約:明星有憑借點擊率撈金的權利,公眾自然也有圍觀的權利,不能是你賺錢了我才能圍觀,你出丑了就變成我侵犯隱私了。
另一方面,只要是商品,必然經過包裝,明星也不例外。這種包裝,換個容易理解的詞來說,就是“人設”,什么小鮮肉、清純學長、男友力、女王攻,都是包裝的結果。比如這一兩年來娛樂圈一下子扎堆出現了一批“小鮮肉”,一部電視劇叫價幾千萬,一個代言上千萬,他們除了有顏外多數沒什么演技,有什么底氣開出這樣的價碼?因為他們有瘋狂為他們買單的粉絲,而粉絲愛上的—不僅僅是他們的顏,更重要的是他們“清純學長”、“男友”之類的人設。既然你是我“男友”,那我就愿意為你買禮物,花錢買你代言的產品,看你主演的電視劇和電影,砸錢買周邊,花時間刷榜,分工清晰地自動營銷……
人設同樣是一種明星與粉絲/路人之間的一種隱形的契約關系?!靶□r肉”通過人設贏得了粉絲的芳心、獲得了路人的好感并大賺一筆,他同時就有義務在粉絲和公眾面前維持好自己的人設—你是“清純學長”,請表現出清純正直溫暖干凈的氣質,你是“老干部”,請保持成熟穩(wěn)重低調安靜。作為消費者,粉絲當然也有權實時關注商品是否如它所宣傳的那樣了,如果你賣的是“高冷禁欲學長”的人設,私下卻約炮粉絲,這雖然是私德問題也不違法,但其實跟虛假宣傳沒兩樣,被人批評純屬活該。
因此,筆者認為,圍觀明星八卦無可厚非,明星讓渡出一部分隱私也沒什么好叫屈的。問題的關鍵在于,隱私的邊界在哪里?圍觀的姿態(tài)又該是怎樣的?
窺私、宣泄與網絡暴力
新聞理論是這么寫的,“與普通公民相比,公眾人物在社會地位和責任、社會資源、成名、宣傳等方面享受到了較多的權利,他們必須犧牲另外一些權利以保證權利和義務的平衡?!泵餍亲尪沙鲆徊糠蛛[私,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明星就沒有隱私。困擾許多娛樂記者的一個問題是,明星隱私的邊界到底在哪里?
這可能得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與公共事務、公共利益的關聯程度,如果與公共利益相關,公眾就有知情權。另一方面是明星作為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比如你明星出軌、約炮,這乍看上去是私德問題,但作為公眾人物也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你私生活不檢點是會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媒體的追蹤恰恰是種監(jiān)督。但除了這兩方面外,明星與普通人一樣有個人生活及其場所,例如住宅、病房、私人宴飲和娛樂場地等,就不應該被擅自打擾,明星的家人好友等非演藝圈人士的個人隱私也不應被肆意侵犯。
不過許多圍繞明星的八卦,恰恰是超出了這個范圍。比如王寶強離婚,不少人開始杜撰王寶強與他兒子的親子鑒定,說非親生云云,并且擅自曝光小孩信息;喬任梁去世,關于他去世的原因卻有非常離譜和夸張的傳聞;張靚穎執(zhí)意要嫁馮柯,“吃瓜”群眾開始扒馮柯與某位工作人員的蛛絲馬跡的聯系,腦補出一場場大戲……這些八卦與公共利益沒有一點關系,圍觀者滿足的其實只是一種窺私欲,一種低俗的獵奇心理。
不難發(fā)現,明星的丑聞傳播速度更快,圍觀者更多,尤其是明星的私生活、家庭糾紛和感情糾紛更是具有爆炸性的傳播力。網友為何總愛盯著明星的傷口看?這其實有種隱秘的快感。就像某個“小鮮肉”,年紀輕輕能力平平卻混到圈內一線,高冷、不可一世,不喜歡他的網友在仰望他的同時,其實也存在著某種嫉妒心理,這樣的心理常常也有著來自現實生活不滿情緒的轉移和投射?!八麘{什么???僅僅因為一張好看的臉?他真的那么完美嗎?”網友期盼著把他拉下神壇,并狠狠地在他身上踩上一腳。仿佛只有明星付出了痛苦的代價,他們賺得盤滿缽滿才能得到祝福和原諒,網友也才能為自己平庸困窘的生活找尋到一絲慰藉—表面光鮮的明星也就那德行,賺得多又怎樣,煩惱比咱多,普通人挺好的。
因此,有些人其實是故意去給明星添堵的,俗稱黑粉。你憑什么這么火?憑什么這么多人喜歡?不行,我得報復你。在宣泄欲和報復欲的支配下,網絡暴力便不自覺地出現了。尤其是在一些營銷號斷章取義或莫須有的炒作下,一身火氣的網友輕易被引導,輿論漩渦中的明星微博底下的留言充斥著暴力、恐怖和狂熱,令人觸目驚心。
權利的代償
熱衷于圍觀明星八卦并不僅僅是中國現象,“寰球同此涼熱”。不過,中國的八卦生態(tài)是否有什么獨特的特征?
前段時間泰勒·斯威夫特與卡戴珊夫婦“撕逼”鬧得沸沸揚揚,所不同的是,泰勒·斯威夫特和卡戴珊夫婦通通親自上陣,公開在社交媒體或通過媒體向對方喊話,兩方的明星好友公開站隊,參與混戰(zhàn)。這在國內娛樂圈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這一方面是明星不想公開得罪人—我們要的是表面上一團和氣,另一方面是,中國的“吃瓜”群眾太熱情了,明星不用上場,他們就可以替明星上陣撕個宏大慘烈你死我活,網絡暴力非常嚴重。這種獨特現象的出現,與我們的輿論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
在中國,微博并不僅僅是一個社交工具,它其實已經是一個公共領域。而娛樂無疑是開放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微博通過熱搜等形式肯定和鼓勵網友在娛樂新聞上發(fā)揮“個性”、行使“自由”,網友很自然地將精力轉移到最少限制的娛樂新聞上去。
因此,在對明星八卦的圍觀中,承載的不僅是網友對娛樂事件的判斷,也夾雜著他們對其他領域的表達和參與欲望。比如,網友一度最熱衷召喚王思聰出來“主持娛樂大局”,這也是一種對監(jiān)督權利的表達。
只可惜,小小的娛樂圈,單薄無聊的娛樂新聞,根本無法承載網友表達、交流、參與和決策的欲望,因此在微博這一公共領域里,鮮有公民意識涵養(yǎng)的時刻,更多的是烏合之眾一擁而上的盲目和狂熱。當無數人頃刻之間涌向明星微博底下爆粗,這場景就讓人想起孔令飛在《叫魂》里所描述的場景:
這是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個人,無論惡棍或良善,都可以取而用之。在這個權力對普通民眾來說向來稀缺的社會里,以“叫魂”罪名來惡意中傷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種突然可得的權力。對任何受到橫暴的族人或貪婪的債主逼迫的人來說,這一權力為他們提供了某種解脫;對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塊盾牌;對想得到好處的人,它提供了獎賞;對妒嫉者,它是一種補償;對惡棍,它是一種力量;對虐待狂,它則是一種樂趣。
在微博上圍觀明星八卦并評點是非,是網友“可以取而用之”的權利。而一旦他們自認為處在道德制高點上,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將“權利”變身為“權力”行使,并視為樂趣。這時,他們盡可以高高在上、頤使氣指、唯我獨尊、兇神惡煞,他們在圍觀和評論中體驗到了權力的快感(盡管很多人并不自知),并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