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桂鳳
科學記錄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伴隨著學生整個探究活動。但是,由于教師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常常是一個小組只有一張記錄單,一個同學寫,記錄成了記錄員一個人的事,也便常常只是一個形式,匆匆走過場,大部分同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是“藏在深閨”,沒有機會呈現(xiàn)紙上,更沒能交流。“科學記錄本”的出現(xiàn),為科學老師減輕了負擔,使每個學生都能及時記錄信息。為了更加有效地使用“科學記錄本”,我們做了一些嘗試。
一、預習“記錄本”,作好探究前的準備
美國科學教育專家蘭本達教授說:“材料引起經(jīng)歷?!辈牧蠝蕚涞贸浞?,將為學生在科學學習中搭建一個表現(xiàn)的舞臺、提供一個親自發(fā)現(xiàn)科學的平臺做好鋪墊。讓學生通過預覽“記錄本”,課前調(diào)查、收集材料,提前做好準備,盡可能保證了材料足夠的數(shù)量、豐富的種類,便于課堂上的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也就有內(nèi)容可記,有話可說,從而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如六年級上冊第一課《使用工具》,以往在上這一課的時候,盡管老師也事先布置學生調(diào)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認識和使用過哪些工具,但是大部分學生習慣于完成“書面作業(yè)”,對老師布置的“口頭作業(yè)”(不是書面印制的作業(yè)題),常常是置之不理,即或完成了的也只是少數(shù)學生,這也是惰性使然。因此在課堂上,由于學生對工具的名稱不是很熟悉,有許多工具連名稱都叫不出來,更談不上說工具的用途了,學生又怎樣進行記錄呢?當老師引導學生認識完這些工具及其用途,短短的40分鐘也就差不多了,又怎么能完成整個教學目標呢?通過“科學記錄本”,課前布置學生對生活中的工具進行調(diào)查,對于不知道名稱和用途的工具,向家長或周圍的大人請教,作為“書面作業(yè)”,獲得了學生、家長的重視,完成起來又較輕松,因此上課時,學生興致濃厚,個個舉手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寶貝”和“成果”。學生在收集工具的時候,已經(jīng)問過了家長,對這些工具的名稱和作用都了解得比較透徹,即使有個別同學未在課前收集,面對如此豐富的工具,他的記錄本還會空嗎?
二、有目的捕捉信息,如實記錄信息
信息的記錄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融會于整個探究活動之中,所記錄的是孩子們探究的過程和發(fā)現(xiàn)。可是在活動中,常常出現(xiàn)如下現(xiàn)象:一些學習認真的同學,由于不清楚要記錄什么、哪些是需要記錄的,于是在課堂上生怕漏掉了什么,把觀察到的、實驗的結(jié)果、測量的數(shù)據(jù)等等,不管需不需要、正確與否,一股腦兒全記錄下來。還有一些同學自制能力差,愛什么時候?qū)懢蛯憥紫?,愛怎么寫就怎么寫,或者把假想當作研究成果記錄,或夸大其辭、任意更改,或辭不達意,表達不準確、規(guī)范。因此,出現(xiàn)了“用力些,不用力些”的表述。所以在課堂上,我們以對問題的思考及有意義的觀察為起點引導學生進行記錄。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活動中,我們首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提供材料入手,提出“什么物體能浮上來,什么物體能沉下去?”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大膽暢談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大的物體沉下去,小的物體浮上來?!?有的說:“木頭和鐵是硬的,他們會沉下去;海綿是軟的,它會浮上來。”……于是我們就適時引導孩子們把他們自己的想法在記錄本上畫下來。繼而孩子們通過實驗驗證,獲得了新的發(fā)現(xiàn),并用判斷描述的記錄方法記下實驗中觀察到的事實。兩次的記錄中,孩子們將原有認識與當前的操作結(jié)果相比較,調(diào)整原有認識,主動建構(gòu)了新經(jīng)驗。由于信息記錄建立在有意觀察的基礎之上,融入了探究活動的全過程,所以才真正地發(fā)揮了其應有的作用。
同時,我們還充分發(fā)揮“記錄本”的思維導向作用,減輕記錄的難度。例如六年級上冊《杠桿的科學》“研究杠桿尺的記錄表”,學生只填數(shù)字和從“省力、費力或不省力也不費力”中選擇填寫就可以了。由于減輕了記錄負擔和組織語言的難度,指向明確,因此學生觀察認真,記錄真實,表達準確。
三、靈活運用記錄方式,提高記錄效率
學生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將獲得的發(fā)現(xiàn)和現(xiàn)象記錄下來,這是探究事實的第一證據(jù)。而學生在記錄時,常使用的是文字,花費時間較多,有時課堂時間不允許,就成為走過場了,也影響了孩子們的情緒。因此,善于教給學生恰當?shù)挠涗浄椒?,既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需要。我們結(jié)合記錄本鼓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運用多種形式做研究記錄。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在一開始學習記錄的時候,可以讓他們用直觀形象的簡筆畫、表現(xiàn)學生個性的符號、簡單的話、關(guān)鍵詞、甚至貼上剪下來的圖片、標本等多種方式來記錄,盡可能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方式,不要千篇一律。
如用“↑↓”來表示物體的沉浮或上升、下降,粘貼樹葉,拓印樹皮圖案,等等。只有記錄方式符合兒童趣味,學生記錄的熱情才高,才樂于記錄,同時記錄速度較快,能更好地發(fā)揮記錄的實效性。在記錄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學探究上,記錄的內(nèi)容應簡潔明了,即要求學生學會長話短說,抓住關(guān)鍵字和“核心”內(nèi)容,用嚴謹、精煉的語言來記錄。當遇到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用符號或圖畫代替,但老師要注意提醒,并引導學生課后糾正。這樣才能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效果。
四、加強檢查,適時評價記錄
為了提高學生對研究記錄的興趣,要及時準確地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記錄,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評價時,可以根據(jù)記錄,評價學生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恒;學生的觀察是否全面,實驗是否正確,測量是否準確;收集、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樣、是否實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實、尊重證據(jù)等等。在每周或每單元學習結(jié)束后,檢查學生記錄本,分析學生的研究記錄,查找亮點與問題,反思教師的指導策略是否有效,根據(jù)這些信息及時糾正錯誤或者改變指導策略,并評定相應等級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通過及時檢查強化對學生科學記錄的激勵性、指導性評價,通過優(yōu)秀記錄展出、定期評比等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增強他們學好科學的信心。
利用科學記錄本,家校合作,督促激勵學生及時做好相關(guān)材料的收集,有利于課堂教學,提高了觀察的目的性、實驗的有效性、指導的針對性、記錄的準確性。在反復修正記錄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認識到科學探究過程是人們不斷修正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