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厚濤
近期,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簡稱圣普)與臺灣“無預警斷交”在島內引發(fā)強烈震動,再次暴露了蔡英文“先國際后兩岸”政策的根本性錯誤。為化解輿論質疑,蔡英文2017年新年伊始,就匆忙奔赴洪都拉斯等四個“友邦”緊急“固邦”。但在蔡英文拒不調整其兩岸政策的背景下,她的“固邦”之旅基本流于形式,難以取得實質效果。未來蔡英文若繼續(xù)在國際社會挑釁“一中框架”,臺灣的“斷交”戲碼還將持續(xù)上演。
“邦交國”與臺“斷交”是大勢所趨
1971年臺灣被聯(lián)合國驅逐出去之后,對外關系情勢不斷惡化,“邦交國”數(shù)量一落千丈,目前僅與21個國家維持所謂“邦交”關系。這些國家具有幾個鮮明特點:一是區(qū)域集中,包括拉美地區(qū)12個國家,6個太平洋島國,2個非洲國家和1個歐洲國家;二是實力有限,島內喜歡用“一窮二小”來形容其“邦交國”,全部21個國家的總人口僅為8400萬,其中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只有1.1萬人口,歐洲的梵蒂岡僅2000多人;三是島內認知度不高,據(jù)相關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于“邦交國”普遍無感,70%以上大學生根本不知道“邦交國”數(shù)量有多少,更不了解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圣普與臺灣“斷交”使得很多人都猜測:下一個與臺灣“斷交”的會是哪個國家?
整體而言,臺灣與其“邦交國”關系已經岌岌可危,除了巴拉圭等少數(shù)幾個國家之外,其他國家都已經釋放出對臺“倒戈”的信號。例如,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駐臺大使”就稱,“我們都是行李收拾好了一半”,言外之意是隨時準備與臺“斷交”。臺灣與其“邦交國”關系之所以危機重重,主要原因有:
一方面,臺“邦交國”對中國大陸的向心力越來越強。中國大陸通過中非合作論壇、中拉合作論壇等方式,已經與非洲、拉美等國建立起固定的合作機制,臺灣“邦交國”也大都愿意主動融入其中,中國大陸與這些國家也藉此展開了良性互動,中國與多米尼加和海地都互設有辦事處。從長遠來看,臺灣很多“邦交國”與中國大陸實現(xiàn)關系正?;肌霸诼飞稀?,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方面,臺灣“金援外交”難以為繼。1997年李登輝當局曾撒下1.4億美元重金,只為參加“巴拿馬運河環(huán)球會議”,這也正式拉開了臺灣“金援外交”的序幕。但隨著時空語境的歷史變遷,近年來臺灣財政捉襟見肘,入不敷出,要想繼續(xù)展開“金援外交”已經有心無力,根本不可能再像當年李登輝、陳水扁那樣一擲千金,因此臺灣對于“邦交國”的磁吸效力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梵蒂岡和巴拿馬最具指標意義,六個國家列入“黃燈”名單
種種跡象顯示,梵蒂岡與臺“斷交”已經箭在弦上。政治方面,梵蒂岡雖然在臺灣設有“大使館”,但在過去30余年中僅派“代辦”,拒不派遣“大使”,這等于是無形當中將其與臺灣關系進行降級處理。經貿方面,2016年梵臺雙方的貿易往來為零,梵蒂岡也不接受任何臺灣的所謂“經濟援助”,這也為梵臺“斷交”減少了很多阻力。梵蒂岡一旦與臺灣“斷交”,將會產生重磅震動效應,使得臺灣在歐洲的“邦交”版圖被徹底“清零”,同時還會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目前有多個臺灣“邦交國”,如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海地等,都以天主教為主要宗教。由于梵蒂岡在以天主教信仰為主的國家中具有絕對精神領袖地位,一旦梵蒂岡外交轉向,其他信仰天主教的臺灣“友邦”或將紛紛效仿。
除了梵蒂岡,巴拿馬是臺灣“邦交陣地”的另一“重鎮(zhèn)”,也具有重要的風向標意義:一是巴拿馬與臺灣保持關系的時間最為久遠。早在1910年清末時期,巴拿馬就與中國建交,中華民國成立后,一直就順承了這種“邦交”關系。二是象征意義巨大。巴拿馬占據(jù)交通要道,巴拿馬運河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直接劃分了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馬的戰(zhàn)略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舉足輕重。從目前種種跡象來看,巴拿馬與臺灣關系正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巴拿馬總統(tǒng)甚至拒絕出席蔡英文的就職典禮。另外,巴拿馬與中國大陸的關系近年來不斷升溫,1996年雙方互設辦事處,2016年升級為代表處。巴拿馬總統(tǒng)也多次對外公開表示,愿意“棄臺就陸”,實現(xiàn)中巴關系的全面正常化。
臺灣與其“邦交國”關系本來就是一種“畸形模式”,因而雙方關系經常陰晴無常,很多“邦交國”早已對臺灣“離心離德”。例如,洪都拉斯總統(tǒng)雖然于2016年10月初赴臺訪問,但卻故意提前回國,不愿為蔡英文的“雙十慶典”站臺捧場,其與臺灣關系狀況可見一斑。再如,在2016年聯(lián)合國大會上,八個“友邦”——巴拿馬、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圣盧西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多米尼加和布基納法索,都拒絕為臺灣發(fā)聲。其中,巴拿馬、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圣盧西亞已經連續(xù)兩年沒有為臺灣發(fā)聲,尼加拉瓜雖然2016年為臺灣只言片語地說了幾句,但2015年則只字未提。這六個國家都被臺灣評估為“黃燈”,關系亟待強化。因而蔡英文在2017年首訪“英捷之旅”中,最終選定的四個國家包括洪都拉斯、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全部都是從這六個“黃燈”名單中選出的。
積極“固邦”的深層動因
圣普與臺“斷交”只是第一道警訊,未來蔡當局若是繼續(xù)執(zhí)迷不悟,讓兩岸關系在緊張對立的道路上不斷螺旋下沉,臺當局的“踏實外交”難免淪落為“踏空外交”。屆時民眾肯定會質疑,馬英九時期臺灣對外關系為何能夠保持穩(wěn)定,但蔡英文甫一上臺就會遭遇“斷交”危機?這種質疑聲浪一旦持續(xù)發(fā)酵,勢必會沖擊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為她2020年的“連任”帶來重大變數(shù)。除了執(zhí)政因素外,蔡英文竭力“固邦”還有其他多重目的:
一是為維系臺灣是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假象。根據(jù)1933年《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的規(guī)定,要想成為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四項條件,即土地、人口、政府和對外關系。臺灣當局若想維持其“政治上是一個獨立實體”的假象,就必須保持一定數(shù)量的“邦交國”。否則,一旦被“邦交國”拋棄,臺灣對外關系也將出現(xiàn)重大空缺,臺灣的“政治實體”假象將不攻自破,“臺灣總統(tǒng)”或者“中華民國總統(tǒng)”的稱謂自然也就淪為笑談。
二是利用“邦交國”在國際社會持續(xù)發(fā)聲。在蔡當局看來,臺灣“邦交國”雖然實力較弱,但至少是聯(lián)合國正式成員,有權在聯(lián)合國提案,能夠為臺灣“搖旗吶喊”或支持臺灣加入某項國際組織。雖然從客觀效果來看,他們提案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但這至少是臺灣加入某些國際組織的第一步,即便提案失敗,也可以幫助臺灣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提高曝光度,博取一些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在2016年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就有13個“邦交國”為臺灣“仗義相挺”。如果這些“邦交國”與臺“斷交”,給臺灣帶來的將不是“獨立”而是“孤立”。臺灣如果自我“孤立”,將在國際舞臺上被迅速邊緣化。這對于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臺灣而言,無疑是一種災難。
三是為“過境外交”尋找最佳借口。就臺灣對外關系而言,島內盛傳著一種“同心圓結構”理論,即按照重要性來排序的話,最核心的是臺灣與美日歐的實質關系,第二層是與“邦交國”關系,第三層是與國際政府間組織,如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的關系,最外圍的則是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因而,臺灣當局最為倚重的就是優(yōu)先處理好與美日歐的關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每次到拉美或非洲出訪,都會選擇到美國“過境”。如果未來“邦交國”逐一瓦解,臺灣領導人再想“過境”就失去了理由,這自然會使臺灣喪失一個強化與美日歐關系的重要平臺。
極力宣揚“責任不在我”,肆意炒作“邦交無用論”
面對隨時都有可能爆發(fā)的“斷交潮”危機,蔡英文在處理方式上呈現(xiàn)出典型的“人格分裂”。一方面,蔡英文作為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試圖竭力避免“斷交潮”的發(fā)生,否則只能暴露她的“執(zhí)政無能”。另一方面,蔡英文作為民進黨主席,“斷交”對其而言,則是清除和擺脫“中華民國”這張“外殼”的一個有利契機,因而她又會慫恿和縱容民進黨人士重新炒作“邦交無用論”。
首先,在蔡當局的宣傳話語體系中,“斷交”事件之所以會發(fā)生,“都是別人的錯”,“責任不在我”。一是錯在“邦交國”。例如此次圣普與臺“斷交”,蔡當局就一口咬定是對方向臺灣“勒索”2.1億美元未果后對方的報復。二是錯在中國大陸。蔡英文聲稱這是大陸“打壓”臺灣的結果。三是錯在馬英九。蔡英文認為是馬英九時期執(zhí)行了錯誤的“外交休兵”政策,使得臺“駐外”人員戰(zhàn)斗意志瓦解,根本無力維護好與“邦交國”關系。蔡英文對其他各方百般指責,對自己責任卻只字不提,這顯然是在誤導輿論,為自己開脫。
其次,借機炒作“邦交無用論”?!皵嘟弧笔录l(fā)生后,民進黨前黨主席許信良、謝長廷、游錫堃等頻頻放話,聲稱“用錢買友誼大可不必”,“邦交國”已經成了臺灣的負債和累贅,臺灣失去“邦交國”反而可以節(jié)省“外交資源”。部分“臺獨”人士甚至還叫囂稱,“邦交國斷完了,中華民國這個殼就可以拋掉了,臺獨就實現(xiàn)了”“因而臺灣不應該被動地等著被斷交,而應該積極出擊,主動與邦交國斷交”。這些言論在島內持續(xù)出現(xiàn),一方面是想為蔡英文減壓,另一方面也的確暴露了“臺獨”分子的真實心理。
姿態(tài)性“固邦”,強化與美日關系
未來蔡英文應該還會繼續(xù)采取“固邦”的政策。因為作為一個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她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固邦”,而且根據(jù)臺灣年度財政預算,每年也都會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蔡英文兩次出訪。但對于蔡英文而言,這種“固邦出訪”,更多的是一種姿態(tài)性的和象征性的行為,她不會百分百地拿出所有的力氣和資源去真正“固邦”。因為對于蔡英文而言,“邦交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將進一步削弱“中華民國”存在的“合法性”,這恰恰契合了蔡英文當局所竭力推動的“去中華民國化”(背后當然是“去中國化”)。因而對于“斷交”事件,作為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的蔡英文雖然表面上會略感傷痛,但作為民進黨主席的她卻會心中竊喜,因為這無形中會幫助其完成“去中華民國化”的過程。
不但不會將所有的資源全部集中到“固邦”上面,蔡英文反而會將“外交”資源和對外領域優(yōu)秀人才主要集中在維護對美和對日關系上。在蔡英文的沙盤推演中,對美和對日關系要遠比“邦交國”重要,失去幾個“邦交國”對臺灣無足輕重,但如果失去了美日支持,臺灣的對外關系將失去“半壁江山”。
重啟兩岸“烽火外交”
隨著兩岸“邦交”版圖爭奪戰(zhàn)的日益激烈,蔡英文當局目前正在效仿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激進路線,積極籌劃啟動“拓邦”戰(zhàn)術。臺“外交部長”李大維聲稱,臺灣要結交“新朋友”,而且還揚言已經準備好了“口袋名單”。言外之意,臺灣正準備重啟“烽火外交”,建立新的“邦交國”,與大陸展開新一輪“有你無我”的零和博弈。如果真是如此,則無疑宣告兩岸“外交烽火戰(zhàn)”重新開打。
臺灣當局可能采取兩種方式來運作:一是挖大陸“墻角”。臺當局可能會重點考慮與中國大陸關系一般的小國,通過重金贖購的方式,將之強行撬過來。二是積極尋求與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既未與大陸建交(或有官方關系)、也未與臺灣“建交”的國際關系實體“建交”或建立官方關系,如不丹、“馬耳他騎士團”、科索沃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等。“馬耳他騎士團”目前已經與104個國家建立官方關系,而且與臺灣關系向來密切,曾指派高層到臺北訪問,雙方完全具備“建交”的前期條件。另外,“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也值得高度關注,它是非洲聯(lián)盟的正式成員,目前已經得到46個國家的公開承認,曾與臺灣當局有過秘密接觸,未來雙方關系如何走向,值得關注。
大陸要做好三重防范
從根本上講,臺灣與其“邦交國”關系能否得以延續(xù),“邦交國”數(shù)量能夠維持多少,最終定義權都在北京而非臺北。連臺灣前“外交部長”歐鴻鏈都坦承,中國大陸有能力讓臺灣“邦交國”斷光。但由于臺“邦交國”地域分布廣泛,因而中國大陸需要縝密思考,妥為應對。
首先,要防范美澳等大國強力介入。對于臺灣“邦交國”議題的考察,不僅僅是兩岸的事情,也不僅僅是臺灣、大陸與臺“邦交國”這三者之間的事情,它背后隱藏更深的是大國之間的博弈。例如,美國向來視拉美為“自家后院”,因而兩岸在拉美地區(qū)的角逐,美國不可能坐視旁觀,勢必會偏袒臺灣一方,甚至有可能直接施壓拉美部分國家,要求其繼續(xù)維持與臺灣關系,防止中國大陸在拉美“攻城略地、無限擴張”。
同樣的情形也會發(fā)生在太平洋島國地區(qū)。澳大利亞是該地區(qū)的強權中心,一直視周邊的島國為“自己地盤”。受地緣戰(zhàn)略等因素影響,太平洋島國一直唯澳大利亞馬首是瞻,對其言聽計從。因而,未來兩岸在太平洋島國的競爭,勢必會參入澳大利亞因素。而中國與澳大利亞的關系雖然整體平穩(wěn),但中間也出現(xiàn)過起起伏伏,未來澳大利亞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其次,要防范誤傷島內深藍民眾的“一中”認同?!爸腥A民國”這四個字對于蔡英文而言,只是一個被拿來利用的“空殼”,但對于島內很多民眾特別是深藍民眾而言,“中華民國”代表了他們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未來如果臺灣“邦交”陣地崩盤瓦解的話,“中華民國”存在的“合法性”將岌岌可危,很多民眾的身份認同也將出現(xiàn)錯亂。島內認同“中華民國”的民眾大多支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若因為“邦交”議題使得這些民眾對于“一個中國”的信念產生動搖,則有可能對兩岸關系產生負面影響。當然,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本來就沒有任何資格維持與其他國家的“邦交”關系,從長遠來看,臺灣與其“邦交國”“斷交”乃是大勢所趨,但在對臺“邦交國”數(shù)量“清零”和維持島內深藍民眾的“一個中國”認同之間,如何有效地平衡和拿捏,則值得深入研究。
再次,要防范臺部分“邦交國”兩面漁利。在討論臺灣“邦交國”議題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等因素,不排除有些國家朝令夕改,隨時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取向。更為值得警惕的是,臺灣不少“邦交國”都曾經在兩岸之間待價而沽,看看大陸和臺灣誰出的“價碼”更高,在兩岸之間不斷搖擺,一段時間與臺灣“建交”,一段時間又與大陸關系密切。如尼加拉瓜1985年與臺“斷交”,1990年又與臺“復交”。瑙魯2002年與臺“斷交”,2005年又與臺“復交”。布基納法索1973年與臺“斷交”,1994年又與臺“復交”。未來應該嚴防這種類型的國家在兩岸之間游走,妄圖利用兩岸的矛盾坐收“漁翁之利”。
過往歷史經驗證明,臺灣當局只有優(yōu)先處理好兩岸關系,才能為臺灣對外關系贏得更大的轉圜空間。陳水扁在執(zhí)政時期由于始終拒絕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直接導致臺灣“邦交國”數(shù)量由29個降為23個;馬英九在執(zhí)政時高舉“九二共識”大旗,使得臺灣對外關系保持了平穩(wěn)。其實,蔡當局若真想維持住“邦交國”,首先應該妥善處理好兩岸關系,而非萬里迢迢地去“固邦”。若是舍近求遠、舍本求末,蔡英文的任何“出訪”都不可能化解臺灣的“斷交”危機。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