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元坤,楊 輝,龍珍槐,龍春云
(貴州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貴州 黔東南 556000)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屬于肝硬化門脈高壓并發(fā)癥,致死率高達20%左右,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后再出血的幾率大約為60%左右,故臨床盡早予以積極治療,臨床意義十分重大[1]。本次研究特此探討了內鏡下硬化劑聯(lián)合組織膠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的效果?,F(xiàn)做如下報道。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將其平分為常規(guī)組與研究組,各55例。其中,研究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24~66歲,平均(45.6±2.6)歲;3例胃底靜脈出血,13例食管靜脈出血,39例食管胃底部靜脈出血;常規(guī)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23~66歲,平均(45.5±2.5)歲,5例胃底靜脈出血,14例食管靜脈出血,36例食管胃底部靜脈出血。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規(guī)急救處理,主要有輸血、輸液,為外周循環(huán)提供充足容量;選擇生長抑素緩解門脈高壓,常規(guī)止血劑、抑酸、心電監(jiān)護、血壓監(jiān)測、吸氧等。
常規(guī)組接受內鏡下硬化劑治療,方法為:用內鏡觀察患者食管、胃部、十二指腸,探查曲張靜脈出血情況及病灶部位、形態(tài)、大小、構造;通過最大視野觀察出血部位,按照靜脈曲張突出的最高點、出血情況及其四周情況,確定注射穿刺點;經內鏡下,將內鏡注射針快速刺入曲張靜脈內,分點注入5~15 mL聚桂醇;研究組接受內鏡下硬化劑聯(lián)合組織膠治療,內鏡操作以及內鏡下硬化劑注射方法同常規(guī)組一樣,先后順序分點注射2~10 mL聚桂醇、1~3 mL組織膠、3 mL生理鹽水。
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止血成功率(接受治療并成功止血后3 d未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緩解率(消化道潰瘍糜爛消退,內鏡下未觀察到曲張的靜脈,消化道黏膜顏色正常)、30 d內再出血率。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止血成功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緩解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30d內再出血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n(%)]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臨床通常以控制止血為主要治療原則,根除靜脈曲張,降低再出血幾率,促使患者整體預后質量進一步提高。聚桂醇屬于硬化劑,在臨床中比較常用,經內鏡下注射用藥,使病灶凝血功能被激活,形成血栓,發(fā)揮止血的效果。雖然聚桂醇可以有效止血,但過量應用聚桂醇則極易增加諸多的并發(fā)癥,而且單純應用聚桂醇治療難以對曲張靜脈進行充分封堵,故再出血的幾率較高。氰基丙烯酸鹽是組織膠中主要有效成分,聯(lián)合血液形成固定,幫助患者快速封堵血管腔,進而達到止血的效果。內鏡下應用組織膠注射治療,可以根據(jù)靜脈曲張緩解情況以及用藥效果情況,多次且反復注射組織膠,而且這樣并不會使得局部產生纖維化或是炎性反應,以防出現(xiàn)新的曲張靜脈,大大降低了再次出血的幾率[2]。相比于組織膠而言,聚桂醇具有較高的組織相容性,不會同組織膠一樣被視為異物而從血管排出,可直接被人體組織吸收。故內鏡下硬化劑聯(lián)合組織膠治療時,以聚桂醇所致的炎癥,產生血栓,組織膠快速堵塞針眼,最終達到降低再出血率、提高止血成功率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止血成功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緩解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且30 d內再出血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表明內鏡下聯(lián)合應用組織膠、硬化劑注射治療,對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具有確切的療效。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 謝 雪.內鏡下硬化劑聯(lián)合組織膠治療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療效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0):3492-3493.
[2] 榮 維.硬化劑和組織膠在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5,13(0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