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卓亭+雷冠男+朱妮
摘要:通過問卷、訪談和查閱檔案資料,對西部某縣三所農村高中的地理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認可度低、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較差,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不高、師資水平和地理教學資源均不達標。建議從建立校際地理教學協作機制、充分挖掘網絡教學資源和構建多維教學評價機制三個方面著手,改變西部農村地區(qū)普通高中地理教育落后的現狀。
關鍵詞:地理教育 高中地理 西部農村地區(qū)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yǎng)活躍而又負責的公民所必需”[1]。地理教育作為學校教育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科學知識、培養(yǎng)地理技能、樹立正確的地理觀念,而且在完善學生的人格、增強國際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高中地理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掌握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2],側重于探究地理事物的規(guī)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倡導通過地理知識為人類提供服務[3]。然而,地理的綜合性強、知識跨度大,且注重實際應用,因此教學難度較大,特別是在專業(yè)教師匱缺、教學資源有限、學科重視程度不夠的廣大西部農村地區(qū),高中地理教育水平不容樂觀[4-5]。為了解西部農村地區(qū)高中地理教育現狀,選擇西部某縣三所不同類型的農村高中(A中為省級示范高中;B中為省級標準化高中;C中為普通高中)作為研究對象,在問卷、訪談并查閱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就地理教育的現狀及成因進行分析,以期為提升西部農村地區(qū)高中地理教育水平提供參考。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按性別分組、組內隨機的抽樣原則,在各校高中一年級中抽取120名,共計360名學生發(fā)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45份(回收率95.8%)。各?;A資料通過查閱檔案或訪談的方式獲取。調研學校的基本情況見表1。
二、結果分析
1.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最活躍因素之一。調查結果(表2)顯示,雖然學校間有一定差別,但總體上有近50%的學生對地理課程缺乏興趣。地理教材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興趣,教師生動、有趣的授課方式更是誘發(fā)學習興趣的“興奮劑”;而在地理課程學習中“需要記憶大量的地理知識”和“不能充分認識地理課程的作用”,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成為部分學生對地理課程失去了興趣或興趣減弱的主要原因。
從校際比較來看,傳統(tǒng)文科較強的B中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要優(yōu)于理科較強的A中和文、理科均衡的C中,并且該校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多地受到教師生動有趣的授課方式影響。記憶內容較多則是理科較強的A中學生不喜歡地理的主要因素。
2.地理課程的認可度
地理課程的認可度是學生對地理課程重視程度的反映,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并最終在學習效果上體現,較高的課程認可度是促進教改的動力和基礎。地理課程的認可度在學校間差異較大(表3),如文科較強的B中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認可度較高,而理科較強的A中和文、理科均衡的C中地理課程的認可度均較低,表現出地理課程的認可度與學校優(yōu)勢學科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學生能夠意識到地理課程在社會和個人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是促使地理課程較高認可度的主要因素,而忽視地理課程的實際作用以及學校和教師對地理課程的輕視則是造成地理課程認可度不高的重要因素。
3.學習主動性
學習主動性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學習主動性與學習效果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學習主動性能給學習活動提供動力,學生自主、積極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直接制約著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因此,學習主動性對學習效果必然會產生很大影響[6]。學生的地理課堂內、外學習狀況調查顯示(表4):大部分學生的地理課程課外學習的周均時間不足1小時,甚至有近1/3的學生在課外不學習地理課程;能夠在課外“經?!鳖A習或復習的學生比例僅為10%~20%,而“偶爾”甚至“從不”預習或復習的學生占了絕大部分。學生在地理課堂的總體表現也不理想,特別是生源較差的C中課堂表現為“積極、認真”的學生僅為12%。
4.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教學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的質量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水平,并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和人才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評價的一部分,是指依據現代教育評價理論,對課堂教學活動狀態(tài)和價值所進行的判斷[7]。課堂教學評價無論是對于一線教師的日常教學教研活動與專業(yè)發(fā)展,還是對于教研人員的工作開展,或對于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8]。由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滿意度可以被定義為“學生對教師教育行動的認知、態(tài)度及感受”,因而學生評價往往能夠彌補專家、教師評價的局限性,更加真實、貼切、中肯。從調研結果(表5)來看,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學校間存在較大差異,同地理課程的認可度調研結果相似,學生滿意度與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密切相關,也即文科較強的B中學生對地理教學質量的滿意度較高,而理科較強的A中和文理科均衡的C中,學生對地理教學質量的滿意度則較低。
5.師資現狀
農村教育問題是中國教育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其中師資問題又是農村教育最大的瓶頸[9]。在學校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和提高、思維的深化和創(chuàng)新,常常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培育,因此,師資力量的配備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從師資狀況調研結果(表6)來看,三所高中的地理教師學歷結構和專業(yè)結構均不合理,整體水平較差。以C中師資狀況為例,目前仍然有50%的地理教師學歷達不到國家規(guī)定的要求,同時還有37%的教師屬于非地理專業(yè)畢業(yè),地理教育師資匱乏,專職教師較少的現象較為嚴重。
6.教學資源
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系統(tǒng)學習的主要場所,充足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教育提供硬件保障。就地理學科而言,教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地理掛圖、地球儀、地理模型、地理圖片、影像資料、地理試驗設備、幻燈機、投影儀和電腦等教學資源。從調研情況來看(表7),三所學校的地理教學儀器配備均未達到教育部頒發(fā)的《高中地理教學儀器配備要求》中的必配要求[10],特別是C中目前僅有一些簡單的地理教學儀器設備,致使常規(guī)地理教學受到一定影響。
三、對策與建議
從上述調研結果不難看出,西部農村地區(qū)的高中地理教育現狀不容樂觀,這不僅表現在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認可度和主動性等主觀意識方面,還與各校地理課程的師資配備、地理教學資源等客觀條件密切關聯。針對業(yè)已存在的西部農村地區(qū)高中地理教育狀況,一方面應通過宏觀政策的調整,加以引導和扶持,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另一方面還應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因勢利導,短期內改變落后現狀。結合調研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路和建議。
1.建立校際地理教學協作機制
鑒于目前西部地區(qū)地理教育中出現的師資短缺、教學資源不足以及校際分配不平衡現象,應打破校際教學資源隔離觀念,實現校際優(yōu)勢資源共享的協作機制,從而在短期內解決區(qū)域性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具體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學校參與,形成共享平臺,通過共享平臺實現校際地理教學協作。
建立校際資源共享平臺不僅是對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優(yōu)勢互補,協調發(fā)展[11],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現有教學資源的價值,還是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一種途徑,縮小地區(qū)間、學校間教育資源差距,緩解因爭奪優(yōu)勢教學資源而擇校就讀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符合我國促進教育公平的基本教育政策。
在建立校際資源共享平臺過程中,如何激發(fā)優(yōu)勢資源方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并保證資源安全性是共享平臺良性運轉的關鍵所在。教育主管部門應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獎懲激勵機制,如對積極參與地理共享平臺的優(yōu)勢資源方可給予校方適當的政策性優(yōu)惠和教師一定額度的個人獎勵,而對消極應付共享平臺的優(yōu)勢資源方則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從而培養(yǎng)優(yōu)勢資源方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樣,還應對資源接受方在共享資源接受使用過程中,如何保證共享資源的安全和使用效果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責任規(guī)定。
2.充分挖掘網絡教學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資源已經成為地理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理教學資源不足的學校,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網絡資源。這不僅有利于教師的知識更新,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教學效果,還能節(jié)約學校在教學資源的經費投入,縮小校際地理教育資源的差距,甚至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
在挖掘和利用網絡地理教學資源方面,首先應建立網絡教學資源的基礎設施。這需要政府加強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可適當引入社會資金參與校園的信息化建設,保證校園能提供網絡寬帶、建設多媒體教室等基本教學環(huán)境[12]。在2014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fā)《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確規(guī)定“通過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覆蓋,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之間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支撐學習型社會建設,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其次,應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利于教師自身挖掘網絡資源服務課堂教學,還在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時提供有效的幫助。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大量的自然現象可以通過動態(tài)、仿真、模擬等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實際教學中有著非常好的效果,這類教學資源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獲取,也可以由教師自制,無論何種方式都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學校和主管部門應加強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制定相關政策,開展各類信息技術方面的競賽,引導教師提升信息技術水平。再次,應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庫。網絡教育資源眾多,如何快速、高效地獲取合適的教學資源是網絡教學資源使用效果的關鍵。通過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庫,如設置地理教學資源子類目的形式,將經過教師篩選后的優(yōu)質網絡資源或教師自制教學資源入庫,逐步完善資源共享庫,為后期網絡資源的使用提供支撐。
3.構建多維教學評價機制
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則可實現教學的自我修復和更新。從系統(tǒng)論出發(fā),學校可以看成是一個大系統(tǒng)它至少包含了教師(包括領導)子系統(tǒng)、學生子系統(tǒng)和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內容、設備和其他辦學條件等)子系統(tǒng)[11]。因此,應建立多維評價機制,不僅要對學校系統(tǒng)進行評價,還應該對各個子系統(tǒng)進行評價以及在子系統(tǒng)間進行交互式評價,從而實現系統(tǒng)的全面診斷,促進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達到教學過程的自我更新和修復。
就利用多維教學評價結果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而言,首先,通過教師子系統(tǒng)評價結果探討地理教學中教師存在的具體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式或方法,并通過再次評價結果檢驗教師自我調整和修復的效果,肯定或否定調整方向,通過這種循環(huán)評價最終促成教師地理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其次,通過學生子系統(tǒng)的評價結果,使教師明白學生在地理學習上存在問題的具體原因,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再次通過學生評價子系統(tǒng)加以檢驗。通過教學資源子系統(tǒng)的評價結果,診斷教學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促使學校在長期規(guī)劃上制定相應的調整方案和策略。另外,通過各子系統(tǒng)間交互評價,實現各子系統(tǒng)之間的縱向對比,從而在學校層面上了解地理教學上存在問題的主、次關系,有利于學校教學工作方向的及時調整。
————————
參考文獻
[1] 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地理教育國家憲章[J].馮以浤,譯.地理學報,1993,48(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芹.高中地理教學創(chuàng)新的探討與實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3).
[4] 李金鳳,劉富剛.鄉(xiāng)鎮(zhèn)中學地理教育現狀調查與探討[J].德州學院報,2003(6).
[5] 于磊,張祥國,何靜,等.論基礎地理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J].地理教育,2011(3).
[6] 徐勝三.全國教育學院教材:中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張德瑞,簡紅珠,裘友善,等.發(fā)展性教師評鑒系統(tǒng)[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8] 周仕德,張明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評價設計初探[J].教育探索,2005(9).
[9] 朱德全.西南貧困地區(qū)農村師資現存問題與高師教師教育發(fā)展對策[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4(1).
[10] 高中理科教學儀器配備標準[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
[1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K].第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2] 李藝寶.“互聯網+教育”視域下的教育共享初探[J]. 科技導刊,2016(26).
[13] 冷澤兵.教學評價新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5).
[作者:甘卓亭(1973-),男,安徽池州人,黃山學院旅游學院副教授,博士;雷冠男(1990-),女,陜西寶雞人,寶雞文理學院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助教,碩士;朱妮(1988-),女,陜西西安人,安康學院旅游與資源學院助教,碩士。]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