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趙鐘波,張 恒,葛 鷹,陸 建
國內對于LNG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LNG在軍事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燃氣輪機被應用于軍艦中。LNG作為一種高效潔凈的能源,在為軍艦提供動力的同時還可以降低對海洋環(huán)境的污染。但是,LNG在汽化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冷能,如果這部分冷量不能夠被充分利用,將會造成極大的能源浪費。因此,深入研究LNG冷能利用技術具有重大的意義[1];同時,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軍艦上的電力系統(tǒng)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此時若不能及時恢復供電則會導致空調等制冷設備無法正常工作,這將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若能將LNG的冷能進行儲存作為備用能源,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2]。本文從能源利用角度入手,利用ICEPAK熱仿真軟件研究一種新型LNG蓄能換熱器,通過試驗加以驗證,并將該換熱器應用于制冷設備中,使儲存的冷能可以供一臺3 kW的空調連續(xù)工作1.5 h。
LNG常壓下溫度很低,如果直接和空氣進行熱交換會導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結冰,直接影響換熱效果。因此,為了提高LNG冷能的利用效率,需要對LNG換熱系統(tǒng)進行優(yōu)化設計。原理如圖1,該系統(tǒng)采用65號航空冷卻液(冰點為-55 ℃)作為儲冷液,將LNG釋放的冷量進行儲存。采用濃度為55%的乙二醇溶液(冰點為-41℃)作為取冷液[3],將LNG的冷量通過儲冷液間接提取并輸送至用冷設備中,從而實現(xiàn)LNG冷能的回收利用[4]。
圖1 蓄能換熱裝器示意
LNG通常存儲在-141 ℃的儲罐中(壓力為0.2~0.4 MPa),當液化天然氣轉化為氣態(tài)天然氣時,必然會釋放大量的冷能。LNG汽化過程中潛熱與顯熱交換溫差為150~180 ℃,LNG潛熱為515 kJ/kg,比熱容為 2.14kJ/(kg·℃ )[5]。通過蓄冷劑(65號航空冷卻液)的熱負荷Q為:
式中 r ——熔解潛熱
cp——比熱容
t1-t2——溫度差
m ——LNG的質量,m=ρv
η——換熱效率
ρ ——密度
v ——體積
其中,65號航空冷卻液的物理性質和60%乙二醇水溶液相似,乙二醇作為重要的取冷劑,其物理性質如表1所示[6]。
表1 不同濃度下乙二醇的物理性質
根據式(1)計算可知:供一臺功率為3 kW的空調連續(xù)工作1.5 h所需65號航空冷卻液的體積約 25 L[7]。
LNG蓄能換熱器采用新型的板式結構,與傳統(tǒng)的換熱器相比具有明顯的特點。首先該結構可以實現(xiàn)LNG、乙二醇溶液和65號航空冷卻液這3種流體的換熱;其次蓄能換熱器采用模塊化設計,使蓄能換熱器的安裝及操作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外部動力設備,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操作難度,同時有效地減輕了設備的重量;最后焊接工藝采用較為先進的擴散焊,為提高擴散焊的焊接質量,在蓄能換熱器中設計有4個規(guī)格相同的銷孔用于安裝定位銷,目的是保證不同換熱板之間的準確定位。另外,在換熱器中增加了多個導氣槽,使焊接過程中產生的氣體能夠及時導出設備,由此保證了設備的安全性和密封性。
換熱片采用相互倒置的60°人字形波紋板,構成了橫截面多變、曲折的流道,使流體在流道內呈旋轉三維流動,從而在較低的雷諾數(shù)下發(fā)生紊流,提高了換熱系數(shù),強化了換熱效率[8]。波紋板加工后的最小厚度為1 mm,降低了壁面的熱阻。因污垢很薄,故其熱阻較小,另外也不會出現(xiàn)像管殼式換熱器那樣的旁路流。與管殼式換熱器相比較,這種結構使設備的總傳熱系數(shù)提高了3倍左右[9]。
LNG蓄能換熱器的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LNG蓄能換熱器結構
LNG蓄能換熱器由3個基本層組成,依次為取冷層,蓄冷層,LNG層,其中取冷層的取冷液采用濃度為55%的乙二醇溶液,蓄冷層的蓄冷液采用65號航空冷卻液。蓄能換熱器由10塊波紋板構成,形成9個腔體,其中LNG層占2個,取冷層占3個,蓄冷層占4個。蓄冷液的體積膨脹系數(shù)是0.00056 ℃,在溫差80 ℃的情況下,25 L的蓄冷液膨脹后的體積為26.12 L,因此蓄冷層的體積定為27 L。
波紋板的材料選用2519-T87鋁合金,該材料是一種耐低溫材料,其導熱性能僅次于銀、銅和金,且密度較小,低溫與常溫狀態(tài)下機械性能相比有較大的差別,其主要的物理性質(脆性和強度)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降低而升高,這是區(qū)別于其他金屬材料的重要性質。2519-T87鋁合金低溫下的拉伸性能如表 2 所示[10~14]。
表2 2519-T87鋁合金拉伸性能
LNG蓄能換熱器上設置有取冷層、蓄冷層、LNG層,其中LNG層兩側是蓄冷層(內置蓄冷液),蓄冷層另一側是取冷層(內置取冷液)。LNG的質量流量為30 kg/h,冷能約4.5 kW,工作時LNG冷能由蓄冷液進行儲存,經取冷液提取后供艦載空調等設備使用。LNG蓄能換熱器的外形尺寸為 600 mm×450 mm×110 mm,材質為2519-T87鋁合金,仿真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LNG蓄能換熱器三維模型
將模型導入ICEPAK中,并設置邊界條件。計算模型設置為Turbulent里的zero equation,環(huán)境溫度為40 ℃,輻射溫度為40 ℃。鋁板材料設置為Al-Extruded(與2519-T87鋁合金導熱系數(shù)較接近),表面材料設置為Al-Polished Platesurface,默認流體設置為Glycol-55和LNG,蓄冷液總體積為25 L(兩側各12.5 L)。在每層流道的進出水口設置2個Opening,LNG進口流量為3 L/min,取冷液進口流量為2 L/min。蓄冷液定義為熱源,將LNG定義為冷源,冷源功率為4.5 kW。
對LNG蓄能換熱器進行熱仿真,分別截取LNG、取冷液(QLY)進出口參數(shù)明細表。由表3、表4可知,換熱量約為2454 W。LNG進口溫度-145.7 ℃,出口溫度-134.3 ℃;取冷液進口溫度40.8 ℃,出液溫度為12.3 ℃。空調使用溫度一般在16~30 ℃,因此能夠滿足空調的使用工況。
表3 進、出口換熱量
表4 進、出口溫度明細
截取LNG蓄能換熱器蓄冷層溫度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靠近LNG層蓄冷液溫度較低,可達-152.942 ℃,而遠離LNG蓄冷液溫度較高可達30.0616 ℃,針對這種情況,在溫度計算時采用對數(shù)平均溫度計算法。
圖4 溫度云圖
從圖4可以看出,LNG在蓄冷的初期溫度變化比較劇烈,故初期不宜對冷能進行提取。當蓄冷一段時間后,蓄冷液達到其熔點后發(fā)生相變并開始蓄冷,此時適宜開啟取冷液為空調提供冷量。
為了驗證LNG蓄能換熱器的蓄冷效果和取冷效果,設計試驗對其進行熱測試。試驗裝置及材料包括恒溫恒濕試驗箱(溫度范圍-55 ℃~100℃),采集模塊,臺式電腦,一臺小型液體泵,小型LNG儲罐,溫度傳感器(精度0.15 ℃,4個),玻璃轉子流量計(1個),65號航空冷卻液(蓄冷液),55%乙二醇(取冷液),LNG蓄能換熱器一臺,空調一臺(3 kW),閥門(若干),金屬軟管(若干)等,所有儀表都經過標準校合。
取50 L濃度為55%的乙二醇作取冷液(理論冰點為-37 ℃),取25L65號航空冷卻液作蓄冷液(理論冰點為-55 ℃),將蓄冷液填裝進入蓄能換熱器中。
液體泵不開啟,通入LNG觀察溫度傳感器(T1)的變化并記錄T1的示數(shù)。每間隔5 min記錄一次,當T1讀數(shù)穩(wěn)定后停止通入LNG同時停止數(shù)據記錄。
停止通入LNG后,將試驗設備中兩個截止閥打到全開狀態(tài)并開啟液體泵,調節(jié)流量調節(jié)閥使流量達到2 L/min。
觀察玻璃轉子流量計(L1),當流量穩(wěn)定后記錄T2、T3、T4的示數(shù)。每間隔5 min記錄一組數(shù)據,設定LNG的質量流量為30 kg/h。熱測試系統(tǒng)連接如圖5所示。
圖5 熱測試系統(tǒng)連接示意
LNG蓄能換熱器的試驗測試曲線如圖6所示,經翅片管換熱器后的溫度曲線在15.1 ℃左右趨于穩(wěn)定,能夠滿足空調系統(tǒng)的正常用冷;經LNG蓄能換熱器后取冷液的溫度曲線在14 ℃左右趨于穩(wěn)定;經LNG蓄能換熱器后天然氣的溫度曲線在-135 ℃趨于穩(wěn)定,比仿真結果高0.8 ℃。通過折線圖可以看出,LNG冷能儲存的時間為約20 min,取冷液出液溫度約14 ℃,比仿真結果高1.7 ℃。由于測試點與最低溫度點可能存在誤差,環(huán)境溫度有微小波動,還有熱阻等方面的影響,仿真結果與測試結果存在一定微小差異,但仿真結果與測試結果相差不大,由此可確定ICEPAK熱仿真的可靠性。
圖6 試驗測試結果曲線
(1)通過仿真計算及試驗分析可知,采用60°人字形波紋板結構可以大大增加蓄能換熱器的換熱面積,同時能夠滿足空調的正常使用并將LNG的冷能進行儲存。
(2)本設備可供一臺3 kW的空調連續(xù)工作1.5 h,LNG儲存的冷能約為4.5 kW。
(3)本設備的最大特點在于蓄能換熱器中設計有一定體積的蓄冷腔體,腔體的大小可根據所需儲能的多少而改變,使冷能的儲存和轉換能夠在同一設備內進行,極大地提高了換熱效率。
[1] Saechan P, Wongwises S.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cross flow plate finned tube condenser based on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2008, 47 (11): 1463-1486
[2] Messineo A.Panno G.LNG cold energy ues in agro-food in dustry: A case study in Sicily [J].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1,3(1):356-363.
[3] 周健飛, 劉曉勤, 劉定華. 草酸酯法由合成氣制備乙二醇技術研究進展[J]. 化工進展, 2009, 28 (1):47-50.
[4] 張哲, 李曼, 田津津. LNG冷能利用原理及方式[J].制冷技術 , 2013 ,42 (4): 68-70.
[5] Celidonio Dispenza,Giorgio Dispenza.Exergy recovery in regasification facilities-cold utilization:Amodular unit[J].Thermal Engineering,2009,29:3595-3608.
[6] Xiong Yongqiang, Hua Ben, Li Yajun, Jia Demin.Integration analysis of LNG cold energy utilization in cryogenic pulverizayion of waste rubber [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37(12):58-63.
[7] 孫德宇, 徐偉, 鄒瑜, 陳曦. 空調冷負荷計算方法及軟件比對及改進研究[J]. 暖通空調, 2012, 42(7):5 4-60.
[8] Bent Sunden. Enhancement of convecnve. heat transfer in rid- roaghened rectangular ducts[J]. Enhanced Heat Transfer, 2011, 6(13): 89-103.
[9] 張李鐵, 李彥洲. 板式換熱器板片的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J]. 科技資訊 , 2014 ,37(31):36-38.
[10] 許蕾,錢才富,劉久逸,等.浮頭換熱器管板熱應力分析[J].壓力容器,2015,32(6):55-60.
[11] 陽大清,周紅桃.繞管式換熱器殼側流暢流動與傳熱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壓力容器,2015,32(11):40-46.
[12] 郭偉燦,錢盛杰,凌張偉.換熱器管板角焊縫相控陣自動超聲檢測技術研究[J].壓力容器,2015,32(8):69-74.
[13] 程超軍,郝興軍,李朝偉,等.基于Modelica/Dymola的間壁式換熱器仿真研究[J].機電工程,2014,31(4):537-540.
[14] 胡瑞玲, 李志強, 解劍英. 熱交換器用鋁合金高頻焊管接頭組織與性能分析[J]. 現(xiàn)代制造工程,2008 (3): 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