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紅
【摘要】地名不僅是指稱某一地域的語言符號,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反映著當?shù)氐恼巍⒔洕?、民俗風情等多方面的變化。本文依據文獻資料,通過數(shù)據整理和歸納描述相結合的手段,分析了白銀市地名命名之由和地名文化特點。
【關鍵詞】地名;命名之由;地域文化
一、白銀市地名命名之由
經調查分析,民眾為白銀市所轄縣區(qū)命名時,一般采用以下形式:
(一)以境內的標志性建筑命名
靖遠雙龍鄉(xiāng)因該鄉(xiāng)政府原來駐地上建有一座雙龍廟,廟內兩根柱子上各刻一條龍故而得名雙龍。景泰縣五佛鄉(xiāng)的車木峽村的原名是車門峽,因村南黃河峽壁陡峭,形狀如門,附近裝有灌溉水車,故名。后訛為現(xiàn)名“車木峽”。
(二)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
第一,根據地形、地貌命名。如景泰的草窩灘、馬鞍山,靖遠的鷹嘴,白銀區(qū)四龍鎮(zhèn)水川鎮(zhèn)等。第二,以土壤顏色或質地命名。如靖遠安韋小紅道因土壤顏色是紅色而得名,會寧七里砂河、景泰廬陽的十里砂河、石峴溝等以土質命名。第三,以所產植被命名。如靖遠糜灘鄉(xiāng)和大蘆鄉(xiāng)。大蘆鄉(xiāng)是明成化年間,人們居住在白茨溝內,此溝內長滿蘆葦,故稱大蘆鄉(xiāng)。第四,以水文命名。有的因水的深淺得名,如靖遠的澇壩灣;有的因水的顏色得名,如景泰的紅水;有的因水的味道而得名,如會寧土門壩苦水河。第五,以自然景觀命名。如哈思山、桃花山,均因山間的景色得名。哈思是蒙古語“玉”的意思??滴酢毒高h志》記載: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離黃河,南接分水嶺。峰巒層列,巖壑橫峙,松柏嚴茂,鳥獸蕃庶,積雪冬夏不消。遙望清嵐素霧,故名哈思山。
(三)以礦產資源命名
如白銀,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yè)。有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二十座”,采礦點30余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qū)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四)以交通功用命名
白銀地名中有不少帶“口”字的地名,是直接以“渡口”命名的,如靖遠的小口村。
(五)以境內的山水命名
第一,因山得名。如景泰的一條山鎮(zhèn)、靖遠的烏蘭鎮(zhèn)因縣城南有烏蘭山而得名。2005年版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也說:烏蘭縣“因烏蘭山得名。”第二,因水得名。如景泰的中泉鄉(xiāng)以及其所轄的腦泉村、尾泉村都是因水得名。景泰紅水鎮(zhèn),因境內有條紅水河而得名。
(六)以數(shù)字命名
數(shù)字表示某種地物間隔的距離,如靖遠廿里鋪、會寧二十里鋪、五里店。
(七)紀念型的地名
第一,地名源于姓氏。以聚居家族的姓氏為聚落命名在我市較為常見,如靖遠范家窯、路莊村;景泰龔家灣;會寧侯家川鄉(xiāng)、漢家岔、康家灣、趙家岔、王馬山、荊家坪。第二,地名源于年號,即以封建王朝的年號為某地命名。這種把時間專有名詞用于地名的命名方式,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明朝時,朱祁鈺登上帝位,改年號為景泰,設景泰郡,景泰縣由此而來。第三,地名源于歷史事件。如會寧會師鎮(zhèn)、“會寧”的“會”和會寧歷史上的兩次“會師”有關:第一次會師是公元553年。《元和郡縣志》記載:“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于此,土人張信罄資饗六軍。太祖悅,因命置州,以會為名?!蔽魑呵捌?,宇文泰作為宰相,大權在握,廢帝二年即公元553年,宇文泰從長安出發(fā),西巡來到會寧縣境內,與西征的軍隊在此會師。當?shù)赜幸桓蝗藦埿?,為討好宇文泰,將家中的財物貢獻出來,恭迎宇文泰的到來,宇文泰萬分欣慰,認為此乃長治久安的征兆,為了紀念此次會師,于是下令置州,將州名定為會州,這就是“會州”的來歷。第二次會師是1936年9月的紅軍會寧大會師。
(八)地名借取法。
第一,以鄉(xiāng)、鎮(zhèn)名或河流、山川名作為城市街道的名稱。由于街巷縱橫交錯,街巷內又缺少不同的地物標志,于是借用別處的地名作為街巷名。白銀市內南北走向的街道多用省名,如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等。景泰縣內東西走向的多用鄉(xiāng)鎮(zhèn)名山川名,如中泉路、大安路、黃河路;新開發(fā)的市區(qū)則以其在老市區(qū)所處的方位命名,如白銀西區(qū)。第二,以村落名為鎮(zhèn)名。會寧頭寨子鎮(zhèn)以駐地頭寨子村而得名。
(九)述志型命名法
人們?yōu)槟骋粋€地方命名時,經常在地名中寄托著某種愿望和感情,一般有下面幾種情況:
第一,祈盼社會安定,世間太平。地名中常見“安、泰、定、平、寧”等字眼兒,如會寧的“寧”和“安寧”有關;靖遠的靖安鄉(xiāng),靖安是取人民生活安定之意。靖遠雙龍鄉(xiāng)的永和村,永和是祈盼社會安定,世間太平之意。第二,反映道德觀念或政治思想。古代為新置州、縣、鄉(xiāng)鎮(zhèn)取名時,使用反映其道德觀念或政治思想的詞語,如靖遠雙龍鄉(xiāng)的仁義、義和、仁和村等。第三,地名寄托人們追求吉祥、福壽的愿望?!褒敗笔情L壽的象征,如永泰龜城;“龍”是吉祥的象征,我市以“龍”命名的地方也不少,如靖遠縣雙龍鄉(xiāng)、白銀區(qū)四龍鎮(zhèn)。
(十)與軍事活動有關
長城是古代的防御要塞,今天,白銀所轄的許多村名都與長城、屯兵有關。如景泰縣的長城村,就因位于長城邊墻下而得名。在長城關隘處的地名,一般都帶有“口”字,如靖遠縣的村名小口;景泰的虎豹口。在修筑長城時,為了防御方便,還建造了很多臺、墩、堡。臺是烽火臺,如遇敵情就發(fā)出信號,白天放煙,夜晚舉火,今景泰縣村名有“營盤臺”,是當時烽火臺的所在地。墩是瞭望臺,后來,居住在這里的人就以“墩”作為地名,如景泰縣的城北墩、白墩子;堡是駐兵防御的城堡,后來,這些城堡逐漸成為村落,如靖遠縣的村名中有大堡子村、中堡村;景泰響水堡、紅水堡 (即今景泰縣上沙沃鎮(zhèn))。會寧境內也有很多帶有“堡”字的地名,比如新添堡、中川堡、小水堡等。
為傳遞軍事情報或公文,古時設有驛站,會寧縣的郭城驛鎮(zhèn)、太平店、甘溝驛鎮(zhèn)和靖遠縣的二十里鋪等是從前驛站的所在地,站、鋪、店過去都指驛站。在考古中,我們也找到了佐證,從祖厲縣境內發(fā)現(xiàn)的牛門洞文化遺址可以看出,今甘溝驛地處古絲綢之路北線,兩千多年以前,祖厲縣境內曾經多次設州置縣,筑城立寨?!掇o?!酚涊d:明各地都設驛站;又置急遞鋪以遞送公文。清廢遞運所,仍置驛站、遞鋪。甘溝驛時稱“干溝”,自明正統(tǒng)五年(1440)設驛站,至今已有近六百余年歷史。民國十一年(1922年),干溝驛改稱甘溝驛。
二、白銀市地名文化的特點
白銀地名由眾多不同類別的具體名稱構成。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些地名在形成過程都呈現(xiàn)出一些自己的特征。
(一)地名的地域性特征
地名的地域性特征與氣候、地理環(huán)境緊密相關。白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干燥寒冷、少雨、風沙大;白銀境內多山、戈壁和沙漠,綠洲面積小,自然屏障相對較多,河流體系凌亂,導致了三縣兩區(qū)地域特征相差較大,交通不便。這種條件下,古代白銀所轄地區(qū)的各部落和部族,往往以某一綠洲片區(qū)作為活動區(qū)域,有的部落和部族或互不來往或相互爭戰(zhàn)或相互依賴,形成了很多城邦諸國?,F(xiàn)在遺留的很多地名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如“古鶉州城”“古媼圍城”“古柳州城”“烏蘭鎮(zhèn)”“迭烈孫堡”等。
(二)地名的民族語言化特征
地名的民族語言化是白銀地名民族性特征的重要標志之一,無論是古地名還是近代形成的新地名,很多地名都表現(xiàn)出民族語言化特征,尤其是古代形成的地名更是如此。這些地名都帶有古代少數(shù)民族地名文化因子。白銀一些地名多為蒙古族語言。如平川地區(qū)的打拉池,唐時,因這里盛產芨芨草,所以制繩業(yè)十分發(fā)達。用此草編制的蒯繩是黃河古渡口渡河必備之物,所以當時打拉池叫“打繩川”。北宋初,這一帶被西夏占據,設置了“達啰城”,并修筑了城堡。后“達啰城”被北宋收復,“達啰城”遂改為“懷戎堡”,并置“巡檢司衙門”。元代,因成吉思汗的軍隊雇傭的波斯(今伊朗)人組建的部隊擔任的主要任務是為元軍放馬,雇傭部隊放馬的地方就在這一帶,因而此地被元軍稱為“達喇赤”,即蒙語“牧場”或“牧馬的地方”。因此,“打拉池”地名是由蒙語“達喇赤”演繹而來的,意即“水草豐茂的地方”。又如靖遠縣黃沙灣南岸的“迭烈遜堡”是一座用巨石作基礎砌成的古城堡。有人認為“迭烈遜”又稱“迭烈孫”、“迭烈”?!暗疫d”三字是蒙語“要塞”之意。其實,“迭烈遜”是蒙古語的音譯“De lie sum”, “De lie sum”是海(迭烈)寺廟,可譯為大海寺廟。屬于現(xiàn)在的蒙古勒津蒙古語,是最古老的蒙古語?!昂!钡拿晒耪Z是“dalai”,但是,勒津蒙古語為“Delie sum”,海就是“迭烈”。遜是“xun”,則是寺廟,即蒙古語“sum”的音變,音譯記錄為“遜”。
(三)地名的傳承性特征
地名的傳承性也就是它的穩(wěn)定性。也就是說,歷史上產生的地名在漫長的歷史風雨之后,仍然被延續(xù)使用至今,并且還能夠區(qū)分地理方位。從時段上分析,地名文化的穩(wěn)定性一方面可以從白銀歷史地名中反映出來,比如有的歷史地名從一開始就延續(xù)至今。另一方面,地名文化的穩(wěn)定性還可以從少數(shù)民族語地名在民間世代傳承使用中反映出來。比如,白銀市的平川區(qū)自古至今一直是交通要道,矗立其上的“柳州城”和“顫州城”是兩座緊緊相鄰的古城,兩座古城最近處僅有382米,卻皆被稱為“州”城,這不能不使人生出種種疑問。而從歷史沿革分析,與這一帶曾長期被西夏占據有關,西夏時“以堡鎮(zhèn)號州”,故民間將這兩座古城稱為“州”。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歷史地名都具有傳承性特征。因為,一些古老的歷史地名經過漫長的發(fā)展變化,或消失或被其他名稱取而代之,我們只能稱其為歷史地名。
(四)地名中存在明顯的古讀音
語音是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的,現(xiàn)代漢語中普通話的讀音和古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口語中的古音在語音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被今音代替,但是地名中的一些古讀音由于口耳相傳經常使用,沒有跟上語音的變化,一直保留著早期的讀音。如靖遠縣石門鄉(xiāng)裴家堡村,古代“裴”讀“pi”,今天方言中仍然讀古音,而書面語中早己讀“pei”了。
[參考文獻]
[1]景泰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景泰縣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
[2]靖遠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靖遠縣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3]華林甫.中國地名學史考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