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薇 祝遵凌
摘 要:古往今來,紀念性景觀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性、延續(xù)性的景觀類型,往往能夠激發(fā)人們對過往事件的回憶和緬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紀念性景觀對人類自身以及城市發(fā)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紀念性景觀的形式、空間結構分析,來表達一個完整的紀念意義所需要的景觀紀念過程,并通過實例進行說明,建立紀念性景觀設計的理論框架。
關鍵詞:紀念性景觀;景觀形式;景觀內涵;紀念性表達
我國著名建筑師齊康先生指出:紀念性的本質是“紀念過去,表現(xiàn)歷史”,并期望這種表現(xiàn)得以延續(xù)。事實上,紀念的本質是一種通過物質或精神延續(xù)的人類行為,而紀念性景觀就成為人類紀念行為或紀念本能的主要途徑,并通過觀賞者、事件景觀以及物質景觀的反復組合表達或傳承出最初的紀念意義。
一、紀念性景觀的幾種形式
在紀念性景觀的發(fā)展過程中,主要以下幾種形式來展現(xiàn):
(一)紀念碑和紀功柱景觀
說到紀念碑,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無字天碑”,這塊沒有文字的石碑是她為了表達自己這一生的功績顯赫并不能以文字說明完盡的寓意而刻意為之。將文字或符號刻在石頭或石碑上后豎立在發(fā)生事件或者埋葬的地方作為一種原始并傳承下來的紀念方式,這一點從中外人去世后的喪葬都用墓碑來祭拜就可見一斑。
(二)紀念性雕像景觀
紀念性雕像也是一種紀念神靈或祖先的傳統(tǒng)紀念形式,國外這類紀念性雕像比較常見。包絡英國的巨石陣列,歐洲城市廣場上常見的用于紀念緬懷偉大人物或祭奠重要事件的城市雕像:自由女神雕像、拿破侖雕像等。
(三)陵墓景觀
陵墓景觀作為埋葬古代帝王和歷史名人的場所,對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封建社會,它是帝王們將他們的社會資源帶入永恒設計的表現(xiàn),在當代社會,更多地是為前來拜見的人們提供一個放松心靈、感悟人生、追憶歷史的肅穆空間。
(四)紀念性景觀門
西方人對于拱門的運用情有獨鐘,即使到了近現(xiàn)代,在城市規(guī)劃中也常常用“門”作為城市標志、景觀焦點,著名的“凱旋門”就是為紀念戰(zhàn)爭勝利的一種符號象征。在東方,“門”的觀念可以追溯到中國的牌樓和日本的鳥居,但是這種“門”主要用于界定陵墓、神社等建筑的入口,表達的是一種象征意味,南京中山陵的牌坊就是如此。
(五)紀念性公園
紀念性公園這個概念是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在古代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景觀場所,更多地是作為一些紀念性建筑的附屬。近代有一些陵園也有了公園的性質,具有代表性的是羅斯福紀念園的建立,它達到了民主式紀念性的高度,改善了原本墓園的荒涼氣氛,帶動了更多的公眾參與進來。
二、景觀元素在紀念性景觀中的設計表達
通過不同的紀念性景觀形式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隨著時代的變化,紀念的目的以及紀念的途徑也在不斷變化著。以往的紀念對象從神明到王公貴族,現(xiàn)在的紀念性景觀更加多元化,除了紀念偉人更有紀念普通人甚至動物的。紀念性景觀的設計也更加注重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結合,讓人們從心底產生認同感和場所感。
對紀念性景觀的深入剖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紀念意義的完整表達與3 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即景觀形態(tài)、景觀內涵以及景觀受體。當具有紀念意義的事件,如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依附在作為載體的景觀形態(tài)上,共同傳達給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群體的觀賞者時,就形成了景觀的紀念過程?,F(xiàn)代的紀念性景觀中,景觀形態(tài)和景觀內涵往往是相互影響的,不同的物質景觀往往折射出不同的景觀內涵,表達出不同的景觀感受;反過來,想要傳達不一樣意義,也要使用不同的景觀形態(tài)來進行設計,通過地形、水、植物、構筑物等景觀元素來具體闡述景觀形態(tài)和景觀內涵是如何在設計中表達出來的。
(一)地形
地形主要包括“平坦的地形”“凸地形”“凹地形”三種形式,它在紀念性景觀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平坦的地形可以讓視線一覽無余,常見的垂直性元素在平坦的地形上很容易形成視線焦點,如埃及金字塔、華盛頓紀念碑等。山丘作為凸地形的經典,呈現(xiàn)出的類似三角形狀態(tài)具有穩(wěn)定性和強烈的背景感,以山丘山體作為依附的紀念性景觀主體形象震撼,帶來整體氣勢磅礴的景觀印象,如美國的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等;南京的中山陵景觀則是以群山作為背景,在紫金山的南麓,陵園景觀隨之展開,空間景深感強烈,在周邊的群山樹木襯托下,更顯得雄偉壯麗,肅然起敬。凹地形由于具有封閉性和內傾性,常常用作特殊含義的景觀表達,例如在越戰(zhàn)紀念碑中使用凹地形來隱喻戰(zhàn)爭后的床上,內傾的空間讓人們在行走中不自覺地進行思考和內省。
(二)水
水本身就是一種流動性較大的景觀元素,通過形成不同的形態(tài)傳達不同的景觀感受。靜水通常被看作是生命靜止、歸于安寧的象征,靜水面折射出的天空、地面或者樹木建筑等傳達出一種靜謐的氛圍,運用到紀念性景觀設計中,能夠引發(fā)人們的思考,使人獲得心靈的平靜。例如在美國萊克伍德公墓陵園設計中,設計師在中央的草坪上設置了一大塊幾乎零邊緣的鏡面水池,天空樹木的倒影留在水面上,豐富了整體空間結構的同時,帶來秋日的沉思時刻。動水因為其流動性常被用來比喻時間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便是借河水嘆息時間的流逝。在紀念性景觀中,許多成功的水景運用便是利用水象征時間的特性。水在流動時或撞擊實體時發(fā)出的聲響,一方面可以增加紀念性景觀的氛圍,另一方面也可以影響觀賞者的情緒。如日本神奈川縣的聶耳紀念碑因為其選址的特殊性,將大海的濤聲巧妙地引入了設計之中,也是對這位音樂家的特殊致意。
(三)植物
植物是紀念性景觀中極其重要的素材,擁有象征性、劃分空間等功能。植物被賦予的象征性在中國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例如松柏代表亙古長青的寓意,因此也常用于陵園景觀中,表達對偉人們的敬意,歌頌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垂柳則是被賦予了一種依依惜別的情調,在西方其實也有類似比喻,稱垂柳為泣柳。植物劃分空間的功能也十分常見,高大挺拔的植物常常在垂直面上影響空間感,地被和矮灌木有暗示空間邊界的功能,此外,不同植物的質感、葉色也會傳達出不同的空間質感。
植物的大小也會影響整個空間的布局和結構關系,典型的大喬木可以成為紀念性景觀中的主景和標志物,例如南京明孝陵石象路兩側的銀杏樹在秋季作為特色景觀引得無數(shù)游客前往,已成為明孝陵景觀的標志。色彩作為影響人們觀景的重要因素,在紀念性景觀中也會用來烘托場所氛圍。松柏一類的深色樹木常常表達了嚴肅悲壯的氛圍,特定情況下也會用彩葉樹來營造氛圍。同時,不用植物,或者選用枯萎的植物則是用來表達特殊情緒的一種方式。例如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設計中,齊康先生大面積地使用了白色卵石作為景觀元素,表現(xiàn)出寸草不生的荒涼氛圍,同時卵石還象征了白骨累累的遇難同胞,人們在這樣的場景中很容易感染那種悲慟凄涼之情。
(四)人工構筑物
在紀念性景觀中我們常用的構筑物是墻,它具有劃分空間、引導視線、樹立背景等作用,同時,墻面的材質肌理也對景觀效果有所影響。例如在越戰(zhàn)紀念碑中用的是黑色大理石墻面,隱隱反射出參觀者的身影,塑造了神秘的氛圍,讓人們有一種與世界上另一個自己交流的感覺;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內,有一整面墻上刻著遇難者的名字,采用的是凸出立體文字撰寫的,在室內幽幽的燈光下,你可能看不清每個人的名字,但手觸摸到那些粗糙的文字表面就足以帶來一次心靈的震撼。
除了上述的四種景觀元素之外,在紀念性景觀設計中也常常把自然的景觀要素引入其中,例如利用光影形成變化的明暗空間,利用自然界的聲音增強紀念氛圍,利用特殊的色彩喚醒人們記憶中的歲月,等等。無論是哪種景觀要素,我們在對紀念性景觀進行設計時,都要考慮到不同的景觀形態(tài)和景觀內涵之間的相互影響,合理利用不同景觀元素的特殊性,讓紀念性景觀能更加和諧自然地喚醒我們的紀念之情,令人身臨其境地感受那份回憶和緬懷。
綜上所述:我們在進行紀念性景觀設計時,要通過基本的景觀要素確立設計框架,同時還要注重景觀文化內涵的表達,從設計理念到設計細節(jié)都要考慮,從而讓參與者有一個良好的景觀紀念體驗,讓紀念性景觀更好地在城市景觀中展現(xiàn)。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紀念性景觀設計原則初探[J].規(guī)劃師,2003,(02):21-25.
[2]張紅衛(wèi).紀念性空間[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1999.
[3]何詠梅,胡紹學.紀念建筑的“召喚結構”[J].世界建筑,2005,(09):106-108.
[4]劉禹舒.紀念性空間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6.
[5][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環(huán)境的意義[M].黃蘭谷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6][日]盧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5.
[7]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
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