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萬林
《經濟法》是中等職業(yè)學校法律類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為了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愿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增強實際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筆者發(fā)現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學法的定義
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選擇、設計或編寫有一定教學目的,描述企業(yè)發(fā)生的客觀事件并含有一個或多個企業(yè)急需決策或解決的問題的案例,并將案例用于課堂討論,請學生發(fā)表意見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分析案例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實施經濟法案例教學,首先應以法律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明確經濟法案例教學在整個法律專業(yè)教學中的地位,確定教學的目標,保證案例教學方案得以有效地實施。
(一)做好經濟法案例的選取和設計工作
經濟法案例的選擇與設計是整個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要高度重視經濟法教學案例的選擇,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所選擇的案例進行精心設計,充分準備。
首先,要熟悉案例的特征。一個成功的經濟法案例具有以下六個特征:一是案例講述的應該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一個事例;二是案例的敘述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jié),并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三是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例如,反映某一教師與某一學生圍繞一特定的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教學內容展開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籠統(tǒng)的描述,也不應是對活動的總體特征所做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四是案例的敘述要把事件置于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五是案例對行動等的陳述,要能反映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tài)度、動機、需要等;六是案例的敘述要能反映出事件發(fā)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
其次,案例的準備要有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案前準備。選擇典型案例,對其經濟法內容、結構進行分析:領會案例作者如何描述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如何突出主要問題;案例作者如何處理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提煉的問題如何與案例內容相關聯。第二階段,案例準備。上一堂公開課,任課老師采用說課的方式,指出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可能的解決策略。第三階段:撰寫經濟法案例初稿。第四階段:反思、斟酌、重寫。第五階段:賦案例以意義。
(二)建立有效的學習組織,認真開展案例討論
經濟法案例教學要求建立有效的學習組織,而不是幾十人同堂聽課。教師最好采用分組討論法進行學習,各學習小組的成員以6-8人為宜,小組成員可以自主運作,包括課前的協商準備、課上的討論、小組觀點的闡釋、課后的研究總結。案例教學中,作為基本學習組織的小組既是案例教學成功推行的組織保證,也是教學中訓練協作技能、培養(yǎng)溝通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載體。
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實質及高潮所在。通過課堂上互動式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針對某一問題,從多角度進行討論、爭辯、探究以達到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教學實踐,可選擇或設計“發(fā)散式”、“變換式”等案例。
最后,教師組織各組學生圍繞案例進行討論,教師只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團隊的協作能力。
(三)分享討論成果,學生介紹交流
案例討論結束完成后,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分享各自的討論成果,主要分享各組的討論成果。先由各小組組長進行總結匯報,匯報該小組案例討論的基本情況,反映其團結協作,共同參與,積極探究的精神。再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檢測、評估。最后由教師組織全體學生回顧在案例討論的工作中應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建構知識要點。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教師點評為輔,盡可能開展一些熱門問題的討論,最好要進行作品欣賞或方法交流,讓學生看一看其他同學是如何完成該任務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集思廣益,開拓思路,鼓勵創(chuàng)新。
(四)師生共同測評,評價各組成果
這是整個案例教學的評價階段,是對案例討論結果的檢查與評估,是開展經濟法課的案例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學生完成了案例討論,基本上完成了案例教學的大部分內容,要做的就是各小組進行案例討論結果成果的匯報交流與展示。匯報內容包括討論案例討論成果的匯報與交流,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及解決的辦法,收獲與感受,活動小結等多個方面。對案例討論結果的評價內容有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由教師、小組及學生個人進行評價,讓學生在案例討論中明確自己的優(yōu)點,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了解存在的問題,完善以后的案例討論和學習。
(五)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進行總結點評
案例分析報告是學生對案例思考與討論后的總結,是對所學知識的回顧,能起到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作用。因此,每次案例教學后要求每個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可以加深對經濟法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教師應在案例討論后做出簡要總結,但總結不是講標準答案,而是講評分析問題思路、方法與途徑是否正確。同時教師要在總結經濟法案例分析評價報告的基礎上, 結合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特別是在案例討論中的表現,客觀地對學生經濟法案例教學中的學習成績進行考核,便于比較客觀地檢驗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的能力,促使學生努力學習、積極進取。
經濟法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課程,在經濟法的具體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法律的濃厚興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最好在經濟法課中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從而使經濟法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酰ň庉?李舶)